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09744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山市顺德区六校佛山市顺德区六校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文综历史试题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政治与经济史24 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反映孔子“正名”主张 B诸侯可在本国再分封C卫国专制君权面临冲击 D礼乐制度已趋于崩溃25北宋范仲淹提出:“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人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上述言论不能反映

2、:A冲击农税主体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 “三冗”局面加剧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6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 ”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27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 ,为“善与人同” 、 “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这最能说明:A近代民族

3、国家观念萌生 B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C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 D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28上海地区在明代已形成高度市场化的“棉七稻三”农业种植结构,至清末民初棉花种植比重则降至 1/3 左右,但家织土布在当地仍大量存在,出现“近虽机器织布盛行”而“邑人大率多用土布”的情形。下列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上述现象的是A年轻人入城做工,留守老弱耕织为生 B机织布价高,家织布可减轻家庭负担C用洋纱织土布削弱机织布的价格优势 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及解体速度的缓慢29大连旅游业兴起于 20 世纪初。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胡适等名流均曾流连于此,而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一度获称“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 。大连

4、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不包括A贫富分化严重 B殖民者客观推动城市化发展C西方观念冲击 D近代工商业与交通业的推动30中共中央在 1928 年后先后建立特别工作委员会、工农检察部等专门监察机关及反腐败突击队等群众监督组织,发布怎样检举贪污浪费 、 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等文件,严肃处理“雩都事件”等特大贪污案。该时期中共监察工作的特点不包括:A利于巩固根据地和支援战争 B制度化与法制化C以纯洁党员队伍为最终目的 D注重监督民主化31意大利在 14 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至 17 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

5、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 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A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B人文精神的普及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 D近代教育的发展32下为英国不同时期人口数据表,则推动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的最主要动力是: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万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600 年4113358251700 年506851701750 年5771215210A商业革命推动 B农业生产方式变化C工业革命兴起 D确立海上霸权地位33自 17 世纪初成立至 19 世纪 30 年代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始终垄断了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贸易,其原因不包括:A政府特许 B自由竞争 C对抗荷兰 D重商主义34

6、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各邦保留了程度不等的司法权,如巴伐利亚规定若未经批准,则其居民与普鲁士、萨克森等外邦的婚生子女视为私生。1872 年以后,帝国陆续颁布刑法典、民法典、法院组织法等,统一调整审判程序、诉讼程序,并成立拥有最高司法权的帝国法院。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德国的政治制度:A由联邦制趋向于中央集权制 B包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抑制了各联邦成员的司法权 D进一步适应了民主化的要求35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 19 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

7、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C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D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40 (25 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科举意在“尚贤” ,但又竭力维护公平,以应对“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 。故明清两代科举,严格限定知识范围,而以“四书”为准,否则,科考便须“多买书,多求学,平民寒士的力量多半办不到,那么考试起来一定还是图书满家的贵家子弟占有优势” 。但“四书”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 ,遂以朱熹集注为圭臬, “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 ,复又严格限定文体,强调答卷

8、的格式化或标准化,即考生作答须用八股文,因其“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取舍之标准” ,且令评卷者难逞一己之私意。此外,殿试、锁院、弥封、誊录、截角等,无不意在维护公平。清代还规定官员子弟参加乡试,须另立“官卷”以区别于“民卷” ,并发展了明代南北分卷的做法,通过“分省取中”避免倾轧文风不振之地。同时,明清两代还屡因科场案件而兴大狱,涉事官员动辄杀、遣、革、降。改编自杨国强衰世与西法 、钱穆国史新论等材料二 清政府曾以办学堂来填补科举制的教育功能,但科举在“学堂成效未有验”时突然废除,全国教育乃成一锅夹生饭。不论学堂培养出的新学生是否人才,后来“出任时艰”者的确多是这些人

9、。惟他们在“出任时艰”时能否比科举选拔出的士人更能因应中国面临的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以民国政治的不如人意,问题的答案也许不那么正面肯定。严复就曾批评北洋学堂“弟子无得意者” , “且此不独北洋学堂为然” 。至此,读书人“无用”的潜台词呼之欲出,反智倾向或即因此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兴。而且,蔡元培等多强调读书与做官分开,但若学堂仅为教育机关,而不再是官吏养成之地,则有良好训练的官吏又从何而来?士大夫既不从士来,传统的官吏生成方式即只剩“出将入相”一途。军人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似乎已成必然之势。那时有人谈选女婿的标准,要“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 ,报人王新命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

10、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 ”此外,传统中国士人多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最后多半要还乡。废科举后读书人则基本于城市定居,不再讲求叶落归根,则城乡渐成分离之势,而乡村中读书人比例的降低也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出现“土豪劣绅”的可能性转增。改编自罗志田清季社会变迁与民国政治:科举制改革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维护公平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措施有何积极影响?(12 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废科举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13 分)41 (12 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孟德斯鸠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重要倡导者。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土

11、、气候、土壤等要素,对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性格、道德面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请结合上述观点及所学知识,谈一谈您对“地理环境决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这一问题的认识。44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朝时,在丝绸之路上从事贸易的胡汉商人,并不能随便自由往来,而是必须持有唐朝政府统一颁发的通行证过所, “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 ,无过所即要判刑。历史上,唐玄奘欲西行求法,但因等了三年都未拿到过所,不得不只身偷渡。有关过所如何申领、如何发放、如何勘验等,唐朝政府均立法明文规定,甚至形成了专门规定过所相关问题的制度“过所式” ,如必须载明执有人的姓名、身份

12、、年龄、籍贯,以及所携带物品的相应说明如牲畜的数量、公母、毛色、年齿等;其目的不仅是为验证身份而“设险作固,闲邪正暴” ,如遇战乱等非常时期勘验尤严,同时也是为了征税和证明商人所携带货物的正当性或合法性。据李叶宏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管理法律制度探析:以过所为例等(1)据材料,分析唐朝过所的特点。 (6 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过所的积极意义。 (9 分)45 (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民主优先” ,还是“法治优先” ,指示了西方政治民主化的两种选择,而近代美国政治可谓“法治优先”的典型。在费城制宪会议上,代表们提及“民主”往往将其与“罪恶、暴政、过分”等词汇联系在一

13、起,甚至直言独立后美国的动荡“正是起因于民主的骚乱与愚蠢” 。佟怀志民主与法治的冲突及其均衡材料二 制宪者们期望建立一个类似于希腊但又有别于希腊的纯粹民主制的政府架构,最后创立了共和制政府形式:人民拥有选举权,但实际的决策权掌握在政治精英手里,由精英来打理国家的重大事务,大众与政府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将民众的躁动不安与变化莫测、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决定力等不良因素进行了有效隔离,真正的“人民”并未出场。孙国平美国宪法三大基本价值观的历史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史实,证明大革命时期法国倾向于“民主优先”还是“法治优先”?上述倾向受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影响?(6 分)(2)根据材

14、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 1787 年宪法是怎样体现“法治优先”的?并分析其“法治优先”的取向有何消极性?(9 分)46 (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七七事变之前,蒋介石分析日军兵力分布,已认定日军开战后必首先以华北为进攻重点,而我方应“以战术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缺点” ,在上海“先发制敌” ,以牵制和分散日军在华北之攻势,又保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京、上海等地之安全,且“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 。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号召将士“固守阵地,坚忍不退” 。但在日军的重武器绝对优势之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而且,上海是河网地带,又无山势倚仗,对中国军

15、队作战极为不利,但机械化的日军却自陈“无碍用兵作战” ,多重因素之下,终致上海、南京先后沦落。不过, 泰晤士报等外国媒体亦盛赞“十周之英勇抵抗” “为历史上最光荣之一页” 。改编自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等(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筹划淞沪会战的目的。 (6 分)(2)根据材料,指出淞沪会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淞沪会战对中国抗战有何积极影响?(9 分)47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韩非(约公元前 280前 233)意识到人口增殖快于财货增加会导致“人民众而财货寡” ,希望通过“务法” 、 “务农”使“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韩非认为:“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 ”故人人贫困才会加倍努力,而“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认为人口增加导致贫困,故应减少人口,理由是人口增加的速度快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