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考前十天每天必看(7)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9336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数学考前十天每天必看(7)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数学考前十天每天必看(7)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数学考前十天每天必看(7)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数学考前十天每天必看(7)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考前十天每天必看(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数学考前十天每天必看(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4 页一、基本知识篇基本知识篇(八)(八)圆锥曲线方程1.椭圆焦半径公式:设 P(x0,y0)为椭圆(ab0)上任一点,焦点为 F1(-c,0),12222 by axF2(c,0),则(e 为离心率) ;0201,exaPFexaPF2.双曲线焦半径公式:设 P(x0,y0)为双曲线(a0,b0)上任一点,焦点为 F1(-12222 by axc,0),F2(c,0),则:(1)当 P 点在右支上时,;0201,exaPFexaPF(2)当 P 点在左支上时,;(e 为离心率) ;0201,exaPFexaPF另:双曲线(a0,b0)的渐近线方程为;12222 by ax02

2、222 by ax3.抛物线焦半径公式:设 P(x0,y0)为抛物线 y2=2px(p0)上任意一点,F 为焦点,则;y2=2px(p0)上任意一点,F 为焦点,则;20pxPF20pxPF4.涉及圆锥曲线的问题勿忘用定义解题;5.共渐进线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为参数,0) ;xaby(2222 by ax6.计算焦点弦长可利用上面的焦半径公式, 一般地,若斜率为 k 的直线被圆锥曲线所截得的弦为 AB, A、B 两点分别为 A(x1,y1)、B(x2,y2),则弦长 4)(1 (1212 212 122xxxxkxxkAB,这里体现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的解4)()11 (11212 21212

3、2yyyykyyk题思想;7.椭圆、双曲线的通径(最短弦)为,焦准距为 p=,抛物线的通径为 2p,焦准距为 ab22 cb2p; 双曲线(a0,b0)的焦点到渐进线的距离为 b;12222 by ax8.中心在原点,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双曲线方程可设为 Ax2+Bx21; 9.抛物线 y2=2px(p0)的焦点弦(过焦点的弦)为 AB,A(x1,y1) 、B(x2,y2),则有如下结论:(1)x1+x2+p;(2)y1y2=p2,x1x2=;AB42p10.过椭圆(ab0)左焦点的焦点弦为 AB,则,过右焦12222 by ax)(221xxeaAB点的弦;)(221xxeaAB11.对于

4、 y2=2px(p0)抛物线上的点的坐标可设为(,y0),以简化计算;py 22 012.处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弦中点问题常用代点相减法,设 A(x1,y1)、B(x2,y2)为椭圆(ab0)上不同的两点,M(x0,y0)是 AB 的中点,则 KABKOM=;对于双12222 by ax22ab第 2 页 共 4 页曲线(a0,b0) ,类似可得:KAB.KOM=;对于 y2=2px(p0)抛物线有12222 by ax22abKAB212 yyp 13.求轨迹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直接通过建立 x、y 之间的关系,构成 F(x,y)0,是求轨迹的最基本的方法;(2)待定系数法:所求

5、曲线是所学过的曲线:如直线,圆锥曲线等,可先根据条件列出所 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代回所列的方程即可; (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若动点 P(x,y)依赖于另一动点 Q(x1,y1)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 Q(x1,y1)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 x、y 的代数式表示 x1、y1,再将 x1、y1带入已 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 (4)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 出方程; (5)参数法:当动点 P(x,y)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 考虑将 x、y 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

6、数得普通方程。二、思想方法篇思想方法篇(七)向量法(七)向量法 向量法是运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解题常用下列知识: (1)向量的几何表示,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理论; (3)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两点间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平移公式。三、回归课本篇:高二年级下册(回归课本篇:高二年级下册(1)1、 确定一个平面的条件有:_。 2、 “点 A 在平面 内,平面内的直线 a 不过点 A”表示为_。 3、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_;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 _;二面角的范围是_;向量夹角的范围是 _。 4、 如果一个角所在

7、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 _;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射线,设它和已知角两边的夹角为锐 角且相等,这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_。(P23 例 4、P25 习题 6) 5、 四面体 ABCD 中,若 ABCD,ACBD,则 AD_BC;若ABAC,ACAD,ADAB,则 A 在平面 BCD 上的射影是BCD 的_心;若 ABAC,ACAD,则 AD_AB;若 AB = AC = AD,则 A 在平面 BCD 上的射影是 BCD 的_心;若四面体 ABCD 是正四面体,则 AB_CD。 6、 已知 = CD,EA ,垂足为 A,EB ,垂足为 B,求证(1

8、)CDAB;(2)二面 角 CD + AEB = 。(P25 习题 4) (如果两异面直线与二面角的两个面分别垂 直,则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二面角相等(二面角为锐角或直角时)或互补(二面角为钝角时)7、 对空间任一点 O 和不共线的三点 A、B、C,试问满足向量关系式 = x+ y OPOAOB第 3 页 共 4 页+ z(其中 x + y + z = 1)的四点 P、A、B、C 是否共面?(P30 例 2)OC8、 a 在 b 上的射影是_;b 在 a 上的射影是_。 9、 已知 OA、OB、OC 两两所成的角都为 600,则 OA 与平面 BOC 所成角的余弦为 _。 10、已知两条异面直线

9、所成的角为 ,在直线 a、b 上分别取 E、F,已知 A/E = m,AF = n, EF = l,求公垂线段 AA/的长 d。 11、已知球面上的三点 A、B、C,且 AB = 6cm,BC = 8cm,AC = 10cm,球的半径为 13cm。求球心到平面 ABC 的距离。(P79 例 3) 12、如果直线 AB 与平面 相交于点 B,且与 内过点 B 的三条直线 BC、BD、BE 所成的 角相等,求证 AB 。(P80A 组 6) 13、一条线段夹在一个直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它和两个面所成的角都是 300,求这条线段与 这个二面角的棱所成的角。(P80A 组 7) 14、P、A、B、C 是

10、球面 O 上的四个点,PA、PB、PC 两两垂直,且 PA = PB= PC = 1,求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P81 B 组 7) 回归课本篇回归课本篇 (高二年级下册(高二年级下册(1)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不共线的三点、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两条相交直线、两条平行直线。 2、A ,A a,a 3、(0, ;0, ;0,;0,224、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这个角的平分线 5、;垂心;外心;7、解:原式可变为= (1yz) + y + z,OPOAOBOC= y() + z(),OPOAOBOAOCOA= y + z,APABAC点 P 与 A、B、C 共面。8、;a ab b| b b |a

11、ab b| a a |9、10、d = l2m2n22mncos11、12cm 13、解:l 是直二面角,作 AC于 l 于 C,BDl 于 D,则ABC = BAD = 300,设| | = a,则| | = a,| | = a,ABAC1 2BD1 2第 4 页 共 4 页=+,ABACCDDB|2 =2 = (+)2 = |2 + |2 + |2,ABABACCDDBACCDDB即 a2 = ( a)2 + |2 + ( a)2 。1 2CD1 2|2 = a2,| = a。CD1 2CD又2 =+,ABABACABCDABDB即 a2 = a cos600 + aacos + a co

12、s600。a 2ABCDa 2cos = , = 450。ABCDABCD14、 ; 3四、错题重做篇四、错题重做篇(八)圆锥曲线部分(八)圆锥曲线部分28过圆外一点 P(5,2)作圆 x2+y24x4y=1 的切线,则切线方程为_。 29已知圆方程为 x2+y2+8x+12=0,在此圆的所有切线中,纵横截距相等的条数有 _ 30双曲线实轴在 x 轴上,且与直线 y=2x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o(o,o),则双曲线的离心率 e=_。 31如果方程 x2+ky2=2 表示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那么实数 k 的取值范围是_32过双曲线 x2的右焦点作直线交双曲线于 A、B 两点,且,则这样的直122 y4AB线有_条。 33经过抛物线 y2 = 4x 的焦点弦的中点轨迹方程是( )Ay2=x1 By2=2(x1) Cy2=x D.y2=2x121【参考答案】28. 3x4y7 = 0 或 x = 5 29. 4 30. 531. 0 k 1 32. 3 33.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