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小学课程标准解读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09316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小学课程标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小学课程标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小学课程标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1小学课程标准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1小学课程标准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小学课程标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小学课程标准解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1 课程性质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以下简称)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养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2 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

2、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对象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公平性);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 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材施教)。2、学生观问题。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经验需要)例如,美国教师教学运动小车研究怎样快或慢一点?(经验概念化提升发展)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

3、密伙伴。3、学习方式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例如热对流的教学,围绕液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让学生探究,怎样把冷水、热水分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4、内容选择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并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5、课程资源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教材不

4、是圣经,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提供教师、学生更大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信息社会更具开放性。6、评价问题。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指标是多元的;方法是多样的;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23 课程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

5、、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具体达到:科学知识:获得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科学探究: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和对待自然四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爱科学 、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

6、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上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出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中能够分别单独实现,它们是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共同达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以上目标必须相互整合,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运用。24 课程设计思路标准的编写没有像过去 50 余年来的教学大纲那样受知识体系的束缚,而是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

7、内容、体例、表达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前瞻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本标准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提高小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构建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课程新体系,着眼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体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本标准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以结构框图的形式给出了各目标领域知识展开的主要线索与相互关系,使整个内容标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便于教

8、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性的认识,便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按不同的主线或思路,设计与编排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包括 10 个一级主题:1 多样的生物,2 生命的共同特征,3 生物与环境,4 健康生活,5 物体与物质,6 运动与力,7 能量的表现形式,8 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9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10 天空中的星体。在一级主题下又分若干个 2 级主题,如多样的生物,就包含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其他生物三个 2 级主题。而在涉及有关人体的内容时,单列“健康的生活”则是考虑到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

9、25 课程实施建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以及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备,标准在这些方面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积极的建议。和过去教学大纲不同的是,在指导性方面,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理念提得非常精确,而且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尽可能给以落实,提出的具体活动建议、案例等都充分反映了基本的课程理念,充分保证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在评价方面,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标准中列入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内容(如单列“科学探究”主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内容(“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在建议中不仅提出评价的基本观点和

10、要求,也用案例的形式坚决而明确地表示了这样的信息:评价内容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评价方式以重视发展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协商性评价以及学生的自评为主的评价。倡导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检查筛选),把评价和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以及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发展是评价的根本,在评价中强调过程性评价,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方面: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提倡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价,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

11、体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分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开。本标准将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小学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并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给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更大的创造空间。标准在选取知识内容时遵循以下原则: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克隆、纳米技术,材料,信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标准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的良好愿望出发

12、,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具体体现这样几个特点:1、前瞻性标准吸收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级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经验,同时,融入我国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的改革理念和思路,使科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考虑到我国学校存在的实际差距与教师状况,对前瞻性做了适当的限制,保持在扩大教师可以实现的水平上。2、系统性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标准不仅给出了目标、具体内容要求与一般的教学建议,而且对这门学科的改革理念、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

13、撰写要求与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提出了有关的建议。因此,他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价值不仅表现为对教学结果的规定性,而且对取得这些结果的方法、策略、条件、过程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指导意见。3、时代性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科学地位,提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

14、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4、灵活性作为课程标准,既要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明确的目标与具体的内容要求,使他们知道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定得过死,束缚他们的创造性。标准较好的把握了目标的规定与过程的灵活性。对目标,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他们通过学习必须学会或达到的程度;过程,我们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和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较大的灵活性。5、可操作性标准不仅在叙述上注意了小学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尽可能使用他们熟悉的、可接受的语言,把话讲具

15、体,做到通俗易懂,而且还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实例,帮助教师了结冰举一反三,增强了可操作性。(五)从“自然大纲”到“科学标准”的变迁。科学课程标准与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定位上倡导了科学素养的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研制核心组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标准所倡导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一是科学知

16、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行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最核心部分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中间部分是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最外围部分是科学行为与习惯。这是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定位问题。我们仔细地回顾一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次把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实质性的飞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感受到其中的变化:首先,“从自然到科学”,可以理解为从自然教学大纲发展为课程标准,这是一种进步。过去的大纲很抽象、很简略,标准与之相比则具体多了,而且操作性强,这一点看到标准的人都有共识;其次,“从自然到科学”,还可以这样理解:自然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其更多的是注重知识本身,但科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它还包含了我们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科学这个概念比自然内涵更丰富,它涵盖了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种发展;第三,“从自然到科学”,较好地诠释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 教育),代表了当今世界理科教育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