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9287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校董事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52005 年年 1111 月)月)课题负责课题负责人:王秀梅人:王秀梅课题组课题组成成员员:王秀梅、:王秀梅、孙孙萍茹、萍茹、杨红杨红霞霞课题课题来源:来源:华华北北电电力大学高教所力大学高教所 2004-05 学年立学年立项课题项课题研究起止研究起止时间时间: :2004.102005.10一、项目研究背景1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大学功能的扩展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大学承担起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而强化其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潮流。高等学校作为高水平人才

2、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不少,但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而缩小这种差距,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但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与时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百折不挠的创新毅力都十分缺乏,因此原始性的创新成果少

3、,造成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满意度不高。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急需改进工程教育提高未来工程师的素质。2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日益国家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要求中国的工程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窄,

4、结构不尽合理,工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而不去培养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或者说,不去培养工程师的“毛坯” 。另一方面,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体系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二是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工程训练,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近年来,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许多工科院校,直接为工业企业培养人才的人数偏少,甚至直接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工程性论文和设计的数目也偏少。三是与企业联系尚不够紧密。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层

5、次技术人才,为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企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只有两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缺乏德国工科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训练。与企业联系不密切,将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从而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3校董会机制为学校提供了飞跃发展的平台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长期由我国电力部门举办并管理的高等学校。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电力公司重组为多家电力企业集团,国务院明确“华北电力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设

6、立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各发电集团公司组成的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 。华北电力大学董事会于 2003 年成立,成为我国电力企业参与大学建设的合作组织,成为高等学校加强与电力企业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加强电力行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推动科技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成立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教育创新的具体举措。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大学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可以说,校董会机制为学校提供了飞跃发展的平台。电力产业呼唤人才,学校发展依托产业。如何使学校和企业连襟,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有效利用电力企业优质教育资

7、源、教育环境和电力企业专业人才优势,校企携手,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获利,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项目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申请了本课题,期望通过开展有关研究研究与探讨,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二、项目研究主要内容项目组紧紧围绕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问题,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在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以及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新形势下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项目组重点研究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校董企业人才需求的研究;二是适应企业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三是

8、推进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四是关于如何依托校董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研究。 三、项目研究与实践情况1开展电力企业人才需求的研究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只有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才是合格的高等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有价值的高等教育。因此,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服务社会,都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作为一所面向电力行业的高校,就需要以电力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就我国来看,电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活力在于创新,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企业普遍反映

9、缺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没有创新性的人才,电力企业就不可能迅速发展,更谈不上企业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分析显示,全国电力行业 138 万职工中,仅有高级技师1630 名,技师 2.3 万名,二者之和不足职工总数的 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0%的水平。企业人员规模偏大,劳动生产率低;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高素质人才资源仅占 11%。电力行业存在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有人戏言:如果不抓紧培养人才,过两年连爬电线杆的人都没有了。另一方面据调查显示,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远远大于基础学科人才,企业最缺乏的是

10、既懂现代科学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需要那些了解企业、热爱企业、适用对口、上岗适应期短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我国电力企业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与现代电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各种层次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2探讨校董会机制下适应企业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研究正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办学实力,从而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多年来形成了“以电力类为主”的学科特色,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基于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我校的学科优势,我校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

11、才” 。强化工程教育和突出电力特色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应重点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力特色既是我们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的发展优势。因此,在“教育部与校董会共建”的管理体制下,我们本科教学更要不断强化电力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另一方面,占有主导地位的工科专业必须强化工程教育。工程教育是由教育机构从事的培养技术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教育成果的教育活动;工业企业是使用人才、发展生产力,使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主要机构。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工业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训练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不像德国工科大学那样能向在校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和实

12、习的足够的训练。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也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要使其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程实际的体验三个环节,为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只有两方面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需要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企业资源优势。校董会就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3推进校董会机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项目组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实践中,积极探索校董

13、会办学体制下,加强产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化我校办学条件。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改革实践教学、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利于校企双向互动、合作双赢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近年来,适应电力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特色突出,整体优化”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新版教学计划;明确了“合格+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突出“三能”为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

14、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完善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强了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施了“有特色的专业教育” 。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根据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专业自身特点,将全校专业分为三个大类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强化电力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对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专业,如电力、动力等,确立了主要为电力行业服务的方向,进一步保持并加强了电力特色;对具有一定行业特色的专业,如自动化、环境工程等,除保持其电力特色外,面向社会,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计算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

15、业,加大拓宽专业的力度,广泛适应社会需要,但开设了电力生产、电力输送、电力管理等公共选修课程,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体现电力大学的特色;对面向社会通用型专业,如工商管理、国际金融、经济学等,加强了外语、双语教学,加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开设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市场营销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凸现学校特色。(2)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全面推进了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工科专业构建了以“四模块” (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工程实践教学模块、综合仿真实验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以仿真实践教学为特色、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开放管理机制为保障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以“四个突出”为原则,加强实践条件建设;改革基础实验教学,突出基本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加强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突出校内工程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将仿真引入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手段的先进性。学校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突出产学结合、双向推动机制。改革校外实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