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之根在何处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09280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关系之根在何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与自然关系之根在何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与自然关系之根在何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与自然关系之根在何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与自然关系之根在何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与自然关系之根在何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与自然关系之根在何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根在何根在何处处孔祥智(一)改革开放以来,在接近两位数的经济发展速度支配下,城市化进程也年均近 1 个百分点,这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都是少见的,这就导致了社会的急剧转型,也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注定是一个矛盾丛生的时代,其主要表现就是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就是9 亿农民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城市化进程中所体验到的快乐和痛苦、奋进和彷徨。从一个外行的角度,我个人认为,能够全景式反映上个世纪前半叶农村社会转型的文学作品非陈忠实的白鹿原莫属,这本书被我列入要求学生精读的书目之中,我也曾向著名中国农村问题专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超级教授黄宗智先生推荐这本书。而恕我直言,能够全面反映近

2、 30 年来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文学作品目前尚未出现,但洛阳作家李黄飞先生的头狼无疑是向这方向努力的重要作品,而磨家坨的治理方式又和 20 世纪前半叶的白鹿原有惊人的相似。然而,我所关注的不是头狼所表现的乡村治理方式,实际上,这本书的主线是围绕人和狼的关系展开,表现了农村政治生态、治理结构、人际关系、生存条件等各个方面,我关注的主要是两点,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二是磨千里(磨家人)对家乡的爱恨交织的感情。前者2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二)80 年代初期离开家乡读大学,走的时候还是山清水秀,走在路上,口渴了,掬一捧水就可以解渴,甜极了。但大学还没毕业,沟沟渠渠里面的水都变成了污水。7 年后我硕士研究生

3、毕业时,连污水都看不见了,农田灌溉用水来自于上游水库的定期放水(后来逐渐实行了收费制度),村与村之间由于用水而产生的矛盾也不断加深,有的还由于历史渊源导致了械斗。大量的农田也被大小不等的企业所占据。这还是我的故乡吗?但令我高兴的是,全村的住房在这期间基本由原来的草房换成了砖瓦房,街道宽阔了、整齐了。人和自然、生存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矛盾是多么的尖锐啊。头狼一书正是沿着人和狼、人和自然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是人占据了狼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狼生存空间之争持续了数百年。隐藏在豫西深山老林之中的磨家坨,由于人口生生不息的繁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当然,这只是天人关系的一个缩影,人对环境的最大影响实际

4、上是“人定胜天”豪言壮语下的种种非理智行为,是改革开放以后日趋加快的工业化进程。于是,我们看到,在虚构的人狼大战的背后是由于环境高度破坏而带来的生态危机,如畜禽反应失常、百年不遇的大旱等。作者告诉我们,人狼之战“是标准的兄弟残杀,两败俱伤”(33 页),这就很有点环保主义者的味道了。作者又说:“野狼被赶走了,自然平衡却被大破了,更可怕的是种下了仇恨,什么时候狼群会突然复仇,很难预料”(35 页),在这里,作者借人狼关系,实3际上预示的是天人关系。在作品的结尾,磨家坨人在历经上天给予的种种折磨后全部搬走了,退村还林,恢复了它的原始生态。 “一个有着近千年的古老村落,就这样很快从地球版图上消失了,

5、永远地消失了,和它的出现一样的突然。很快,磨家坨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翠绿的旺盛树木,和莽莽原野浑然一体,郁郁葱葱绵延万里”(290 页)。 “高山、流水、翠野、朝霞、老人、狼群还有头顶喳喳飞过的山雀,”(291 页)。自然生态恢复了,天人和谐了,作者是在预示着天人关系的最终结局吗?然而,磨家坨可以搬走,一座座喷云吐雾的工厂向哪儿搬?日趋膨胀的城市向哪儿搬?这样的结局真的是能够实现的吗?(三)对于由于各种原因走出家乡的中国人来说, “家乡”始终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结。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期恢复高考后,一大批农村莘莘学子从这个唯一的“龙门”跳进了城市的汪洋大海,磨千里无疑是其中的代表者,你看,他上小

6、学时就历经千辛万苦,高考时尽管成绩优异,但为了减轻老父和妹妹的负担,仅仅报了个两年制的大专班,毕业后涉足商场,逐渐成了气候。但正是由于磨家坨唯一的成功,他和他的家人遭受了坨里人无尽的嫉恨。在算命先生的无端挑拨下,坨里人对他的父亲和妹妹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折磨,老父惨遭毒打,妹妹被公开侮辱。然而,他回到坨子后的反应只是默默地投资打井、建学校,默默地和工人一起在工地上劳作。最后,在投资建祖宗祠堂的开工第一天,已经改名为磨家人的他被老族长、老支书一头撞下百仗崖底,摔得粉4身碎骨。然而,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在杀人凶手磨七爷向派出所自首后,包括磨千里父亲在内的全坨人都证明是他自己不慎落下悬崖的。在我看来,

7、 头狼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既说明了农村宗族势力和传统治理方式的强大,同时也说明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这一势力和延续了几千年的治理方式注定要消亡,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我所关注的是,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磨千里的一系列行为呢?是他真的对传统势力屈服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他完全有能力把父亲和妹妹接走,起码可以把妹妹接走(老父自己不愿意离开磨家坨)。那么,就是他拿出来给磨雨雨看的、从磨家坨带到南方的一袋黄土了?而这袋黄土居然还影响到磨雨雨的一生,他每顿饭都要像离不开盐一样放一点黄土, “这习惯一直坚持到他年老过世”(286 页)。那么,一个人对家乡的爱恨情仇居然可以物化到一袋黄土之中吗?游子对家

8、乡的眷恋,已经被 2000 年来的文学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人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经成为思乡人的千古绝唱。可怜的崔颢,他是想在黄鹤楼上看到遥远的家乡开封吗?元人辛文房认为,李白登上黄鹤楼后,本来诗兴大发,但当他看到崔颢的诗后,感到无法超越,于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我宁可相信,当李白看到这两句诗后,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想起了自己远在西域的家乡了,立刻“低头思故乡”,泪流满面,哪里还浪漫得起来?哪里还拿得起笔?于古人,游子是偶然;而于今人,尤其是改革近 30 年来,在工业5化、城市化大潮冲击下的中国人,游子就成为必然。如今,近 2 亿名外出打工者,绝大部分父母妻子都没有随之外出

9、,有的由于生计所迫,多年在外漂泊,他们的情感,已经不是“思乡”二字能够概括了。赵本山主演的叶落归根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个情感(顺便说一句,能够反映农民工生活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太少了)。我的一位朋友,学狗叫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细问起来,原来是十多岁的时候,被当时的村干部逼迫得外出讨饭达一年之久。农村狗多,讨饭要和狗“打交道”,自然就学会了狗叫。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现在在大城市里外出还要跟在父母的后面,而他却要孤零零地一个人讨饭,家乡对他意味着什么?爱乎?恨乎?80 年代下半期他大学毕业时,说什么也不愿意被分配(那时候还包分配)到他家乡所在的地级市。家乡对他而言是伤心的地方啊。然而,当他上个月在北京和我

10、面对面坐在一起的时候,却谈起了他家乡的旅游,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景点。他的感情是矛盾的吗?我原以为,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就是对父母的思念,而我已经把我的父母接到北京居住了,脑海里居然还经常浮现出当年走出家乡时记忆中的小村(以后尽管多次回去,但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居然十分顽固,不肯更新)和村头我家的小院。难道我是在怀念那座旧宅吗?外出开会或者讲学,经常有朋友问我:你是北京人吗?我总是慌忙回答:不,不,我是山东人。好像我做错了什么让别人产生了误解。实际上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在山东的时间,但北京对我始终没有家的感觉,自己始终像飘在空中的浮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头狼的结尾处,青年女学生把在磨家坨旧址上拍下的照片取名为根,并获6得了联合国大奖。那么,我辈根在何处?还是那个面目全非的小村吗?李飞黄著:头狼,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年 7 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