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1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9247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1.1. 积极影响积极影响 (1)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 、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3) 、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为青少年提供了

2、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4) 、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5) 、网络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具优越性的文化环境。首先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其次改变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6) 、次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

3、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

4、 2.2. 消极影响。消极影响。 (1) 、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 、荒废学业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

5、的认真态度。 (3) 、影响社交能力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4) 、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还有是黄色垃圾及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而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 90%以上有性犯

6、罪行为或动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 100 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相剪辑和图片。淫秽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 ,这些网络“色情文化”严重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 (5)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 ;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

7、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二、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消极影响二、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消极影响 1.1. 营造绿色网络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 、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 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过来。 (2) 、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2 2建立学校绿色网站。建立学校绿色网站。 (1) 、校方可以凭借熟悉学生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的优势,建成有吸引力的贴近学生的网站,吸引学生的眼球

8、。比如学校在校园网里开辟 “校园聚焦” 、师生对话“、 “我爱我校”等栏目。 (2) 、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青少年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 3.3. 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1) 、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 (2) 、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实行“3W” (即为什么上网(why) 、如何利用网络(how) 、什么时候上网(when) )引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3) 、积极发

9、挥家长、学校、社会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 (4) 、建立广泛的 CA 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条件。 4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道德的软性、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道德的软性惩罚机制。惩罚机制。 (1) 、对青少年认识网络、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改变青少年上网主要倾向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不良习惯,把其兴趣转移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上,从而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爱

10、好者。 (2) 、培养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科学、健康的上网习惯,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网民,最终使得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因为缺少成长的土壤而自行消灭。 5 5 、加强青少年的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加强青少年的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网络社会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有社交类、消费类、职业类、娱乐类、学术类等等。主动地去了解各类网络组织,与其加强联系,并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们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组织。 6 6 、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加大网络立

11、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国家规定的是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并规定了由文化部门进行监管。各地文化部门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这一规定,加大对违反这一规定的网吧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7 7、学校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学校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从调查中可见,上网吧的学生很多是因在校学习压力太大,多次受挫,同时又没有知心的人可倾诉,不被人理解和接纳。其实,从我们的咨询实践和与学校教育合作中发现,只要我们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多给他们些心灵关注,将心理辅导寓于教学和教育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化解。 网络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使不少青少年迷失自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形成,完全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耻的判断上,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越来越远,有的已经演变为令人极其忧心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总之,网络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积极预防和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就一定能够应对信息时代给青少年教育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合格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