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复习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4509206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考古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考古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考古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考古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考古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考古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考古学复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考古学考古学:以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 学问。它和狭义考古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的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 资料;狭义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 2.遗存遗存:即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必须是古代人们通 过各种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加工的,如果是自然物,必须是与人类活动有关, 能反映人类活动的。主要包括遗迹、遗物,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以移动的 遗存,如村落、房屋、墓葬、窑场、作坊等;遗物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的 遗存,依质地可分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玉器等;依

2、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武器、礼器等。 3.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一群有同种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文 化遗迹的文化遗存。一般用于对史前或文献没有记载确切名字的一群遗存的描述。 4.考古学文化命名考古学文化命名: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的名称, 如山顶洞文化某一遗址典型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黑陶文化、 彩陶文化族别,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 5.考古学文化类型:考古学文化类型: 同一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用文化类 型区分,如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又可分为“两城类型” “城子

3、崖类型” “青土固堆类型” 有些考古学文化被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关系还不了解, 用类型区别,如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在考古实践中类型还常常被用以某一种新遗存刚刚被认识,但尚不能确认为一种新的考古 学文化时对这种遗存的称谓。 6.考古学作用:考古学作用:考古学是历史科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于 考古学资料。 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 正文献资料的错误 对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有很大作用 7.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考

4、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调查和发掘两个内容。调查是发掘的准备: 查阅古文献并摘抄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找出要勘察的地点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出土情况 决定调查路线。调查过程中,做好文字、绘图、照相、测量等记录并采集标本。发掘是获 取实物史料的主要手段:有两种方法,探方发掘法和探沟发掘法。在选定区域内画好方格网, 每个十字交叉点打一个木橛,方格的大小即探方的大小,一般边长 5m,相邻两个探方之间保 留 0.5-1m 的格梁,按文化层分层下挖,注意文物的收集;记录:文字、绘图、照相 8.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文化层是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间歇层是天然堆积层=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 理。地层是地质学中的最基本概念

5、之一,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是各种自然堆积。考古地层学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发掘中科学地获取研究 资料的方法,以因为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文化层)为研究对象,以究明人类 文化堆积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意义:考古发掘出的任何遗物、遗迹,都必须借助于地层关系来确定其时空位置,如果失去 了地层依据或层位关系混乱,就会使出土物失去应有的科学研究价值;是检验其他研究方法 得出结论正确与否的标志。 文化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土质、土色的变化,并参考包含物的变化等。 常见的地层关系:叠压、打破、共存。 约束规律: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包含有早期的遗物;早期的地层中不可以包

6、含有晚期的遗物。29.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借用生物学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进 行科学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基本原理:作为人类生产品的遗迹、遗物的形态或样式,取决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同 时也受到意识形态、如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这几种因素组成牢固的文化传统,决定 着遗存的特定形态。同一文化共同体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的一致性及稳定性,使遗存也具 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共同的特点。 研究步骤:对遗存时空关系的确定对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对文化遗存的分期研究。10.考古年代学:考古年代学: 相对年代: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主要依靠地层学与类型学

7、判断。 绝对年代: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研究判断,也常常依靠 自然科学手段。 自然科学的应用:放射性碳素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热释光、古地磁、钾氩法、铀系法。碳十四测年碳十四测年:原理是運用生物體死亡之後,體內碳十四遞減的速率來推估年代。自然界中存 在三種碳的同位素,分別為碳 12,13,14,碳 12 所佔的比例最高,碳 14 的比例極少,此外, 碳十四具有放射性,會逐漸蛻變成非放射性的氮十四,蛻變的速率為約每 5730 年減少一半, 稱這種遞減的速度為半衰期 ,而考古學家就是根據碳十四的半衰期計算年代。 11.金石学:金石学: 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古代青铜器和

8、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们学科。偏重于著录 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补史证史的目的。 金石学萌芽于东周时代,形成于宋代,清代达到鼎盛,清代末期随着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金石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复存在。 吕大临考古图 、王黼宣和博古图 、赵明诚金石录 、梁诗正西清古鉴等都是著名 的金石学著作。 考古图考古图:中国宋代的金石学著作。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共 10 卷。 著录当时皇室和私人收藏 的商周秦汉铜器及玉器等,目列 224 器,实收 234 器。所著录每件 器物都摹绘图形和款识,记录尺寸、重量和容量,并进行考证;凡出土地和收藏处可考的, 也加以说明;在编排上注意到器物出土时

9、的共存关系,又能依据器物的形制、铭文和出土地 考证年代。 宣和博古图宣和博古图:简称博古图 ,共 30 卷。成书于宣和(11191125)年间。著录了宋代 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 839 件 。全书共分 20 大类,各种器物均按时代 编排。每类器物都有总说,每件器物都有摹绘图、铭文拓本及释文,并记有器物尺寸、重量 与容量。有些还附记出土地点、颜色和收藏家的姓名,对器名、铭文也有详尽的说明与精审 的考证。 金石录金石录:中国现存最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体例仿欧阳修集古录 。全书共 30 卷。前 10 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之目录 20 条。第 1 到 17 条为铜器铭文,第 1

10、8 到 20 条, 是先秦至北宋的 1900 余种石刻的目录,碑刻目录下多注明碑文的撰写人和书写人,以及立石 的年月。后 20 卷是就部分古器物、碑刻所撰写的题跋 502 条,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 心得。 金石录在南宋时已刻版行世,有龙舒郡斋和赵不谫两种刊本,但到明代时已罕见。 清代为人所知的宋刊本只有一残存的十卷本。 西清古鉴西清古鉴:中国清代金石学著作。乾隆十四年(1749)由梁诗正等奉敕编纂,乾隆十六 年编定,被收入四库全书 。共 40 卷,著录当时宫廷所藏商周至唐代青铜器 1529 件。每卷 先列器目,然后按器绘图,附有铭文并加考释。对每器还记录高度和重量。该书图绘未注比3例,铭

11、文摹绘失真,又多改写、缺讹之处,考订亦较疏陋,还收录不少伪器。但作为资料书, 仍有价值。书中另附钱录16 卷,著录历代钱币。 12.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也是在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占迄今人类历史的 99以上。开始于距今 300 万年,结束于距今 1 万年,处于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打制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是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它与第四纪地质学、体质人类学、古动物学、 古植物学、古气候学及生态学等学科都有联系。有三个分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血缘婚-过渡-母系氏族;元谋,蓝田,北京-

12、大许丁长马-峙下山 13.旧石器制作:旧石器制作: 选料:有一定的硬度,韧性,脆性,产量丰富 打制:直接打制 锤击法 碰砧法 砸击法间接打制 压削法 胸压法 修理:一面打击(边缘平直) ,交互打击(边缘弯曲) 14.旧石器类型:旧石器类型: 石核石器: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敲砸器,单面刃的砾石石器称砍斫器,在砾石周缘加工的称 盘状器,在砾石周身加工成为圆形的称石球。 石片石器:刮削器是在石片的一边或多边加工,用以刮削兽皮或木、骨工具;尖状器是沿石 片相邻的边加工成锐角尖,用以刺割;雕刻器是在石片的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用以雕刻骨 角器及艺术品;两端刃器是两端都有打击痕迹的石片石器 细石器:以间接打击

13、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细石核本身严格讲不属于工具。 细石叶是镶嵌在骨刀梗上的石刃。 15.中国古人类分期:中国古人类分期: 直立人(北京猿人):头骨低平,脑容量小,眉脊突出,吻部突出,牙齿粗壮 晚期智人 (山顶洞人):头骨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下颏突出,脑量提高 16.旧石器时代分期:旧石器时代分期: 早期:制作石器,学会用火,穴居 中期:修理台面,交互打击,出现了不同的传统 晚期:骨角器较多出现,石器的细化,骨针及衣服,装饰品,磨制、穿孔、染色工艺,宗教 信仰,不同的文化传统,向寒冷或平原地区迁移的趋势 17.新时期时代:新时期时代:大约距今 12 万年左右,全新世开始,

14、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出现了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除了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外,主要使用磨制石器从事生产。 文化内涵:原始农业的发展广泛饲养家畜制陶工艺磨制石器与制玉工艺早期铜器 村落与小型城堡氏族墓地原始艺术与符号 18.新时期时代分期:新时期时代分期: 早期:距今 12000-9000 年前,原始农业处于萌发期,开始制作并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尚未出 现或刚刚出现。 中期:距今 9000-5000 年前,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手制陶器被大量 制作与使用, ,具有一定规模的定居聚落及公共墓地大量出现。 晚期:距今 5000-4000 年前,农业处于兴盛期,磨制石器仍然是主要生产工

15、具,同时小件铜 器被较多发现,轮制陶器技术普遍被使用,聚落防卫设施进一步完善,有些地方出现了小型 城堡。 19.新时期遗迹:新时期遗迹:村落构成,房址,墓葬,陶窑 村落构成村落构成:史前村落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种类型的房屋、防御设施、经济设施、墓地等。 早期村落:面积在 10 万平方米以下为多,由若干房屋组成,房子周围有灰坑、窑址,外有环4壕,附近分布有公共墓地。社会结构:由若干家庭组成一个家族,再由若干家族组成氏族。 整个村落可能代表一个氏族,人口 200-300 左右。 中期村落:整个聚落有数十至百余座房子组成,居民人口 300-600 人之间。房屋整体布局呈 凝聚型和向内型。即把整个聚落的房

16、子紧密地聚集在有限的规定范围内或把所有的房子大致 排成圆形,并使房子的门都朝向中央,表现极强的群体意识和血亲观念。聚落有明确分区, 一般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社会结构:小房子家庭;中房子家族中心;大房 子氏族中心;村落部落。 晚期村落:凝聚型村落,不见内向型双间、多间房子可能表示人口的增长和家庭、家族独立 性的加强。聚落开始分化,出现了以中心聚落为中心的聚落群。如大汶口 80 万平方米,而一 般聚落大者数万平方,小者仅数千平方米。中心聚落防御设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夯土墙。 房址房址: 按面积分类:大型房址-60-200 平米,常常出现在一组房子或聚落中心,有灶、炕,是氏族或 部落首领居住及举行公共聚会或宗教仪式的场所;中型房址-20-60 平米,有火塘和生活用器、 生产工具。其周围常有若干小型房屋,共同组成一个单元,可能是家族的家长、老年人、未 婚青少年的住所;小型房址-15-20 平米,一般可供 2-4 人居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