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整教案[全册]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508470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38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整教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整教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整教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整教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整教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整教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整教案[全册](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接

2、受革命传统教育。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尝试新闻写作。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 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

3、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2 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1)新闻的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2)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4、月 22 日 22 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 35 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3 朗读第一则新闻,回答问题。(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 35 万,中路军 30 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3)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5、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4)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三、品读课文,品味语言1 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

6、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3“越过”只写出了“经过” , “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 “抵达”之意, “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乙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2 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

7、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3 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甲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 ,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 ,正显出

8、了我军的神勇。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四、进入演播厅,角色体验如果你来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的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如何处理?全文的朗读基调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 “封锁” “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学习了本文,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9、。为了培养学生提高阅读新闻的质量和速度,教师准备报纸,先让学生相互提问,辨别任意一则新闻标题中的正标、副标和引标;辨别导语、主体与电头;辨别新闻的六要素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掌握方法1 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4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2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 1948 年 11 月 6 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一则新闻。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 速读新闻,理清

10、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的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2 品读新闻,理清结构。(1)细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内容。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解放南阳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以

11、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它标志着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2)跳读课文,给这则新闻划分层次。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从此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

12、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3)说一说一年多来,我军取得了哪些成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错误,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5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1 再次细读这两则新闻,归纳相同点。(1)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2)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3)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4)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5)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

13、的战略进攻阶段。2 分析两则新闻的不同点。(1)写作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2)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3)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14、。(4)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 “均是”“占领” “控制” “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等。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1 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如时间不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朗读。每人限 23 分钟。2 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还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深得民心。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1 通过对这两则新闻的学习,我们了

15、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2 拓展延伸:6(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2)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 字左右)六、布置作业1 自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试写出“社论”或“改写稿” 。2 查阅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珍惜现在

16、的美好时光。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读为主线,重语言训练。在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以“读”字贯穿始终,从“初读”到“品读” ,始终在读中了解文体特点,在读中找出新闻的要素,在读中去品味新闻的语言,在读中尝试做主播的瘾。其用意就是要体现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此外,在教学这两课时,我还尝试着扬学生个性,挖创新潜能;还创战争氛围,激爱国热情,创造一课多得的好机会。2 梨花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知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过程与方法:1.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进而品味孙犁“荷花淀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中感悟到中国人民不可征服的民族性格,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蕴之美。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