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从内容上来说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8455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极限从内容上来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极限从内容上来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极限从内容上来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极限从内容上来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极限从内容上来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笔者作为高考的过来人,常常告诫学弟学妹们,数学是一门工具课,要踏踏实实的学,一 定要深刻理解,融会贯通,不然在往后的深造学习中,会吃大苦头。话虽这么说没错,但不可 否认很多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还是感到无比困惑,甚至有的常在题目面前,发出崩溃的怒 吼:“我就是不懂!”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形,笔者总是不由产生曾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于是 乎,要对他们说上一句:“不懂也不要放弃!”基于对上海高考数学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 尽管近年来有着越考越灵活的出题趋势,但还是可以挖掘出很多命题的固有规律。而对于其中 的很多章节,完全可以做到“不懂但能做对”的境界。这里就以极限作为一例。极限从内容上来说,本应和微分

2、、求导,共成一个体系(全国卷的考察要求) 。但由于上 海教学大纲中只要求掌握极限,所以这部分内容就有着相对独立抽象,而不太好理解的特点。 在每年上海高考数学卷中,极限常以 1 道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察。可谓“食之无味,而弃之可 惜” 。对于这样的“鸡肋”题,我们的战略就是,注重投入产出的性价比,用最短的时间进行 突破。笔者在研究了近 10 年的高考真题后发现,极限在本世纪考察的方式永远只有固定的三 种。而对于这样的“僵硬”题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对一个还未触及过极限知识的高中生讲 解极限的“应试”策略,结果在不到 15 分钟的时间内,他就足以对付高考真题的难度。在这 里,想把这种策略与大家一同分

3、享。核心思想就是:大胆扔,灵活凑,不用懂,就照做。1 多项式之比:指数小的都扔掉把整个分式中指数最大的那项留着,别的全部扔掉,就可以得到答案。不要怀疑,高考真的就会考得如此简单,如: (2006 春) 。式中 2,3 都为常数项,就是指数为 0的项() ,自然按照法则,统统扔掉,答案显然就是。又如: (2006) 。几乎就是一样的,分子为,自然把(1 次项)扔掉,分母自然把 1(0 次项) 扔掉,这样就轰然出现在了面前。当然,有的时候,为了加大一点难度,会出一些“包装题” ,但其实万变不离其中。如: 在 2005 年,曾经就这么进行考察: (2005 春) 。这题只不过穿了一件等差数列求和的衣

4、服,如果你迅速将它“剥”去,就会清楚地看到:,根据我们的原则,把分子上的、2 和分母上的全部扔掉。分子被扔光了,即为 0。所以最后答案就是 0。有的同学不敢扔了分子上的,那是因为没有听从“指示”走, “指示”说:把 整个分式中指数最大的那项留着,别的全部扔掉。并非说各自将分子和分母中指数最大项留着, 别的全部扔掉。2 指数函数之比:底数小的都扔掉把整个分式中底数最大的那项留着,别的全部扔掉,就可以得到答案。比方来看这么一道高考真题: (2005) 。注意哦,这次是根据底数大小扔,而不是指数大小。地球人都知道,3 要比 2 大这么一点点,所以胆子大一点,就把带 2 的项全部扔掉,结果就是。有的同

5、学可能开始怀疑了,这样的技巧虽说很好用,但到底是否如上所述,近十年 的高考都是以这样的“僵硬”题型出现呢?答案是肯定的,纵然追溯到香港回归,1997 年的那次高考,还是毅然可见这熟悉的身影:设,求(1997) 。这个题更绝,不禁令我们的心感到颤抖,题干居然如此直接地告诉你了小大,那还犹豫什么,就直 接扔掉,结果立马出现。3 底数指数都有 n:凑凑形式便罢了这里出现了唯一一个需要记忆的公式:。至于到底是么东西,就不用管 了,看到的时候照写就成。有的书上还喜欢介绍几个变形公式,笔者认为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 一来,公式多了容易产生串扰;二来,有这个记忆空间,还不如多背几个英文单词。那我们对 付这类题

6、的方针就是把这个公式当作目标,去凑凑。2001 年就这么进行考察: (2001 春) 。我们稍微来凑凑看,原式可以这样来变化:。这种凑的方式 看似不那么简单,但其实只要自己亲自动手凑个两次,从第三次起,就将成为小菜一碟的工作了。我们下面这道真题如何来凑? (2000) 。还是相似的凑法:。相信再往下的题 目,你就可以自己轻松解决了。至此,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所有可能在上海高考卷中出现的三种极限 “僵硬”题型。估计 阅读完本文,你花不了 10 分钟的时间,那另外的 5 分钟就留给你到高考真题中去验证上面的 观点。15 分钟搞定极限,足够了,如果搞不定,那你一定不是在操练高考真题。这就是一直 要强调的针对性复习原则,千万不要把时间都花在那些过难,而高考中又绝对不会出现的题目 上去。最后,我要再次强调,作为一种考试技巧, “不懂”是可以“做对”的。但考虑到日后的 需要,还是建议读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能踏踏实实地学好数学每一部分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