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6999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李李 建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2003.11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一、一、前言前言邓小平在 1978 年率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开始了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二十五年来的经验反复证明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在政治、经济、社会等等领域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都是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同时又批判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认知,并且创造性地将这些外国经验和认识应用于中国具体国情的典范。本文提出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的概念,其基本

2、根据就在于,人民币汇率作为人民币的外部价格既是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中国国内各种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不仅如此,中国的特殊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状况其中首先是由于“一国两制”以及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里必须最终解决祖国完全统一这个最崇高的政治目标,都会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安排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人民币制度安排问题作为中国人民币货币制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一方面它必须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相互协调,由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在今后二十五年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综合国力将与美国相当。因此,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必然会对今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制度安排又

3、必须与中国国内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货币政策保持协调,此外它还必须考虑到中国政治、经济上的各种特殊国情。这样,如果我们从目前流行的各种西方汇率制度理论角度来看,中国的人民币制度不可能是稳定的。但是笔者在这里提出,中国目前的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制度安排可以是稳定的,笔者将这种理论观点称作非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论。在下面笔者首先以当前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讨论中,以在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具有代表性的两家机构即在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们为主要讨论对象,在第二节对后者在 2003 年以来发表的一些论文中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在第三节里作

4、者提出中国当前实行的人民的汇率对美元钉住的制度安排还将继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对坚持这种汇率制度的政治和经济的各种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中国的这种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具有稳定性。笔者提出非均衡人民币汇率论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考察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安排问题必须从今后中国在世界政治、外交和经济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变化的路经作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才能摆脱现有各种西方和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理论的框架,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能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产生影响的汇率制度安排。在第四节里,笔者对建立这种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汇率理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步思考包括一些命题

5、和猜测,供大家进一步讨论。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能被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政策与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也不对当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1 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的长期不均衡。但是由于中国的种种特殊情况,中国经济政策决策者决不能采取通过使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政策,或者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等传统的或者 “正统”的汇率制度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中的这个关键问题。通过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深入分析,特别是中国 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在当前的情况下应当加速开辟上海国际债券市场的建议,将其作为实现国际 收支平衡

6、中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基本平衡的重要工具。参看:李建论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稳定化政策论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稳定化政策 ,p.33- 66,2003 年。1二、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的简短评论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的简短评论(一)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着巨大压力(一)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着巨大压力自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问题以及实际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导致了中国外汇市场上美元的过度供给。在中国成功地阻击香港金融风暴的1998年以后,从1999年起,为防止人民币升值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买进外汇,同时向

7、市场注入相应规模的人民币。在2003年对冲政策更是遭到了最为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目前已经达到流通中现金的2倍左右.中国的中央银行正处于这种两难的境地:这种外汇储备的内生性是它无法控制的,继续实行冲销政策可能会导致货币供给的波动和经济的不稳定。为了实现人民币货币供给量的目标而实行的冲销政策成本是高昂的。在即将进入2004年之际,中央银行面临着同1994年以前实行高估人民币汇率政策相反方向的挑战:中国大陆从1998年开始实行事实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批评。特别是来自于日本和美国的政府和商界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压力在2003年达到高峰。目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当前人民币是被

8、大大低估,1994年到2000年底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名义升值幅度分别为5.1%,17.9%和17.0%,实际升值幅度分别达到了18.5%、39.4%和62.9%;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1994年到2002年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名义有效汇率上升了13.9%,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了21.5%, 普遍认为中国政府也确实实行了认为低估人民币汇率的政策。(二)现有国内人民币汇率理论分析中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假设(二)现有国内人民币汇率理论分析中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假设1.1.从2000年以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作过成为一个国内外经济学界热烈讨论的重点课题。在2000年以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

9、择的研究文献其讨论的核心是,如何适应或实现中国政府关于实现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承诺,人民币继续钉住美元还是采取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继续坚持钉住汇率制还是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是讨论的焦点问题。继续坚持钉住汇率制还是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是讨论的焦点问题。目前人们普遍认为,1994年中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直到东亚金融危机前中国的汇率政策是有利于实质经济部门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出口部门的高速发展目标为导向。中国的汇率目标是促进出口和获得外汇。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和危机后中国的汇率制度选择已经由实际目标方法转向名义锚为主的汇率制度2。从中国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出发,根据适当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论,国

10、内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应该选择举有灵活性的汇率制度,提出中国必要重新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余永定在2001就指出中国目前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和持续的双顺差三个特点的组合,造成了中国在开放经济下宏观管理的复杂性3。2.国际上关于汇率制度的新理论中以近年来提出的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最富有争议和富有挑战性。这种理论认为存在投机冲击的情况下中间汇率制度不可能有效地防止货币危机4。在当前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条件下,惟一能够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或具有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度例如货币联盟和货币局制度,介于两者之间的汇率制度例如“软钉住”汇率制度、可调整盯住制度和爬行住制度,目

11、标汇率制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等等,都在消失或者应当消失。这种理论和所谓“三难问题”理论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理论和制安排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内基本上接受2 参看:世界经济2000 年第 6 期, “学术动态” 。3 参看:余永定, A Review of Chinas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ies in the 1990s.China 5)大陆实行一篮子货币汇率2.2.上述各种政策选择可能在香港放弃货币局制度并且分别实行下述各种货币制度是的各种可能情况:1) 香港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2) 香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3) 香港实行汇率目标区制

12、度;4) 香港实行与美元的挂钩政策;5) 香港实行一篮子货币汇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由大陆和香港构成的不同汇率制度之间的决策矩阵,虽然从形式上看可以由许多组合,但是对双方而言真正可以实行的汇率制度组合其实并不很多。首先,对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来讲,资本的高度开放是它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其次,香港作为一个“城市共和国”在贸易方面高度依赖于中国大陆。自从二十世纪 70 年代世界经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大量的经验表明,对像香港的这样一个高度开方同时又和某一个经济区有特别密切联系的小国开放经济而言,在权衡各种利弊条件下它会选择同某一种货币进行挂钩。由于香港的特殊历史因素,香港在上世纪 80 年代

13、选择了货币局制度。这一方面是由于殖民制度的因素,另一方面,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制度选择。实行了货币局制度也就意味着香港不存在中央银行。这样香港也就没有所谓独立的货币政策。这种所谓独立的货币政策,在议会民主制政治体制下正像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大量经验已经证明的那样,实际上往往成为取得政权的政党和集团利益的一种工具。在金本位制度条件下,各国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独立货币政策。即使在布雷登体系条件下,大部分国家实际上也不存在所谓独立的货币政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除了其他许多因素以外,美国为了使自己的货币政策真正有效,导致了布雷登森林体系最终崩溃。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其二、三十年的建

14、立、发展和不断扩大过程中,最终接受了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甚至本国货币的存在,诞生了欧元和欧洲货币同盟。香港在过去成功的经济发展也表明了,是否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决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必要条件。香港在过去成功的经济发展也表明了,是否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决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必要条件。同样,中国大陆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历史也告诉我们,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不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它确实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质上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搭配的有效性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到二十世纪 60 年代末期和 70 年代初期,蒙代尔

15、和其他人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对所谓的有效性的定义。在原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中,这种所谓的有效性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这样我们又回到了所谓的资本管制、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之度之间的“三难问题” 。13第三,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到,香港是否需要有一个所谓独立的货币政策很可能是今后香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第三,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到,香港是否需要有一个所谓独立的货币政策很可能是今后香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内容。因此,中国大陆的政策设计者现在就应当考虑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在自己的影响范围里,通过各种政策设计来避免将来把货币政策问题或货币局制度问题作为香港政治斗争的内容。因此,香港将在 2007 年实行直选也

16、就意味着,对大陆来讲维持现状的政策(StatusStatus quoquo) 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一种最佳的政策选择。我们认为,大陆可以坚持目前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对美元挂钩的制度,这也正是 199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大陆人民币制度逐步演变的过程。应当指出,这种制度演变过程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此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制度安排是否应该以及如何长期维持下去。首先考虑这种制度安排的稳定性以及实现这种稳定性的各种条件。在这里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1) 如果大陆今后将继续坚持人民币对美元的挂钩政策,我们在这里不考虑大陆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是否继续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上,那么这种制度安排是对继续维持香港货币局制度的有力支持还是越来越大的压力?2) 大陆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最容易使香港提出放弃货币局制度,与大陆选择的汇率制度相适应?存在人民币“整合”港币的可能吗?3) 更一般地讲,存在不存在一种对香港和大陆而言都是最有利的或最合适的汇率制度安排?这里的前提是香港继续坚持货币局制度。同样所谓最合适的汇率制度是否也最有利于香港继续坚持货币局制度?我们设想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