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6478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所谓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成败。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著名教育家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杨福家教授认为:“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在哈

2、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什么重要呢?这是因为: 1、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 2、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3、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问题教育”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3、问题是教学的纽带 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成为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问题的边疆性,保证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是用传授知识去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促使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 4、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改的落

4、脚点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要素。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接受式向发现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改变学生他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张扬、提升的过程;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

5、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二、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有人把我国学生部下意识缺失状况形象地形容为:小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 ,高中毕业时却成了一个“句号”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 13.8%,初中生占 5.7%,高中生占 2.9%。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没有把握就不举手的学生更多:小学生占 34.8%,初中生占 4

6、8.8%,高中生占 42.8%。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师权威的压制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也就是说,道德、知识、答案都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是真理的代表,学生掌握的真理依靠教师传授。在现代社会,教师对于知识的权威性地位仍无可置疑。面对“无可置疑的东西” ,学生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学生把教材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圣经”和金科玉律,当作绝对真理。上课时,教师满堂灌,讲概念、讲重点、讲理论、讲事例、讲问题的标准答案,一直讲到“让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学生在课堂上只能静听、接受、服从,对于书本上知识的正确性教师的权威性不会,也不敢怀疑和反驳。即使偶尔有所怀

7、疑和反驳,也很有可能被视为“叛逆”和“犯上” ,遭到教师的训斥而被打入“冷宫” 。 2、应试教育的遏制 应试教育关注的是纯记忆的知识。在“书山题海”中,学生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教师灌输教材、教案,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给学生产生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奉行“目中无人”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与策略。 3、教学方法的误导 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唯上唯书”的“灌输式”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鼓励学生追询“事实” ,反思“现状” 、质疑“真理” 、挑战“权威” ,而是要求学生承认“事实” ,赞美“现状” 、

8、接受“真理” 、维护“权威” ;不是激励学生如实表达、自由选择、大胆想象、别树一格,而是有意无意促使学生虚假包装、一味顺从、因循保守、抹灭个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及完美精神世界的建构,而且是对学生的批判意欲、创构激情和问题意识的一种扼杀。在课堂上, “问”的权利被教师垄断了。且教师的“问”大都成了检查学生背书本,记答案的一种方式;或是用来诱导学生的思维沿着事先确定的“行进路线”前进的策略;或是用来制造热烈场面的手段;更有甚者,把提问当作处罚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杀手锏。尽管有时也出现学生向教师问问题,然而这种“问”大都是教师要求学生掌握,而学生

9、又不懂的问题,返回向教师要“标准答案”的问。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则成为必然。 4、价值取向的错误 教育价值的功利性取向,也是学生问题意识失落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然而,在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从宏观上讲,整个教育过于迎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忽略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存在和需要。从微观上讲,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被异化为追求名利的手段。在传统教学中,理论上让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协调发展,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功利化了。所谓知识,则简化为问题的标准答案

10、,所谓的能力、技能和方法,说到底就是解答试题的能力、技巧和方法。至于觉悟或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在现行的考试中未能有效体现,也难于检测,就被忽视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期望学生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生勤奋学习的目的,是希望考试中得高分。功利化的教育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提出。三、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目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的一场自我革命,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了大好机遇。广大教师应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不停探索、不懈努力。 (一)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有问

11、题意识。现实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书一体,成了教材的化身,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奢谈。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理解的误解。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示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问问答答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和填空问。不少问题根本不需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好,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思

12、维的效率极低。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单纯依靠教师去问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设问的能力和态度。 (二)教师要掌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生疑让学生产生问题 要让学生产生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笛卡尔曾说:“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把一生中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 ”增强学生怀疑意识的措施主要有: 方法生疑。对于同一个事实,有人能够提出问题,有人却不能提出问题,可见,能不能提出问题是有方法可言的。关于如何在无疑

13、处产生问题,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十字口诀” ,即“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 “假”“假如”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过去、现在、将来)的假设发问。 “列”“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 “比”“比较”的问题,即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或事物比较其异同。 “替”“替代”的问题,即用其他的字词、事物、涵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 “除”“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陈规,寻找不同的观念。 “可”“可能”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

14、,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 “想”“想象”的问题:即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 “组”“组合”的问题,即提供学生一些资料(字词、事物、图形等) ,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 “六”“六 W”的问题,即利用英文中的 Who(谁) 、What(什么) 、Why(为什么) 、When(什么时候) 、Where(哪里) 、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 “类”“类推”的问题,即将两项事物、观念或人物直接比拟,以产生新观念。 讨论生疑。讨论的过程实质是互相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触发,就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

15、,激活学生从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产生一个又一个问题。如头脑风暴法就是讨论生疑的一个重要方法。头脑风暴法是指导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特点是让参与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在研究性学习中,头脑风暴法效果突出。 相对生疑。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条件变化了,真理的存在就成了问题。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对普遍性的理论做相对性的认识,从具体的角度进行质疑,以此引发问题。 2、求疑让学生爱问问题 学生有了疑问,还应该使学生把问题问出来,求得答案。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发现,大多数学生不

16、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愿意问问题,结果使得问题胎死腹中。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对问题麻木了,不但不努力寻找“是什么” ,而且也懒得思考“为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问问题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作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习者。教师不是什么都知识,教师传授的知识也不是都正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自己和材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共同探讨。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想不到的“高见” ,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