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_公共管理和服务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06140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馆_公共管理和服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档案馆_公共管理和服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档案馆_公共管理和服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档案馆_公共管理和服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档案馆_公共管理和服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馆_公共管理和服务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档案馆公共管理和服务研究2009 年 10 月 30 日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全 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题为以丰富馆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 服务能力为重点,实现档案馆事业新跨越的讲话中提出,要着重丰富 档案馆的馆藏、提高档案馆的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未来 档案馆发展方向指出了重点。 1 档案馆公共服务现状 1.1 政府方面 我国当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 平,也是建设人民真正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体现公共服务的基本要 求。档案馆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机构之一也应主动拓展公共服 务渠道,为社会公众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1。目前虽然国家

2、对档案事业的支持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论文,但许多地方政府还没有 把档案事业的发展放在议事日程上,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工作中都未能 提到“档案”两字本论文来源于机毕业计 w.论文毕毕业设平台毕业文, 篇论交流毕业论文计算,毕业文交.n 计,公共财政上的支持就更不可 能多的涉及到档案领域。另外档案馆公共服务还有一些法规、政策 需要政府出面来进一步完善。如档案法规定,绝大多数档案保存 满 30 年即可开放,但由于地方档案馆没有具体的制度规范,包括鉴定 方式、程序、开放责任等方面的规定,使得许多档案馆即便到期的档 案依旧不愿公开。 1.2 档案馆自身方面 档案馆基本条件不能满足档 案馆公共服务的要求。目前绝大

3、多数档案馆均为面向单一主管单位 的“纵向”服务,社会机构间资源的“横向”沟通和共享几乎没有,馆与馆 之间实行独立的保管和利用方式,所使用计算机系统也不相同,馆藏信 息也不能共享,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有些时候,公众为了查清一 个文件,需要跑几个不同的馆,在时间上、在办事效率上都是极大的浪 费。档案馆本质上属于公共服务机构,然而,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 馆等其它公共服务机构相比,公众对其缺乏一定的认识,不会主动到档 案馆去查阅相关资料,档案馆的开放还没有深入民间。目前,我国绝大 多数档案馆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还缺乏足够的开放理念和服务意识, “重藏轻用、藏而不用,秘而不宣”的思想仍然起着主要作用,

4、使得档案 馆在公共服务方面就显得比较落后,对社会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由 于很多档案有开放时间的限制,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档案至今没有对公 众开放,这也限制了民众查阅档案的范围,阻碍了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开 放程度。 1.3 社会方面 目前档案馆公共服务还没有引起广范的社会 关注,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国家公共单位相比,档案馆的优势 和特点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另外,受到长期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众还没有强烈的公民意识,面对公共事务时习惯把自身定义为 局外人,常常是无关之事“高高挂起”,档案馆为社会保存的珍贵档案, 平台交流毕业平台百,很少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2 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制约因素 2.

5、1 服务理念陈旧、服务对象单一 服务理念陈旧是制约我 国公共档案馆社会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服务理念的陈旧主 要表现在服务主体意识不强、服务的对象和范围不清晰、服务的本 质界定不准确等方面。档案馆服务对象,过去主要集中服务于党政机 关、领导参考、决策、学者的学术研究等活动,对象比较固定,对于广 大公民来说,档案馆服务的大门基本上是关闭的,由于其服务对象的固 定性,更多是服务,而不是公共服务,公共性不足。 2.2 馆藏档案资源 欠丰富 馆藏档案资源是公共档案馆所拥有和掌控的最基本、最重要 的资源之一,关系到档案事 6bn 论文,百万 lw.nw.平台计算毕毕业 交流.nfree 台载计,计.

6、nfree,毕业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公共档案馆得 以立足于社会,具备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决定因素。而馆藏档案资源所 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馆藏资源的内容、门类、载体形式不够丰富,馆藏 档案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影响和制约了馆藏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 开放共享。这些都成为制约公共档案馆社会服务开展的重要因素。 2.3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新技术缺乏应用 人才与技术也是制约公共 档案馆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因素。公共档案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储 备不足,而且专业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由于缺乏培养规划,专业人才 专业性退化现象也比较突出。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使得公共档案馆难 以对新技术进行吸收与应用,制约公共档案馆社会服务的供给

7、。 3 档 案馆公共服务的发展途径 (1)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档案服务理念。档 案馆公共服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使命。档案馆要转变原有的公 共服务理念,把档案工作者的关注重点引导到如何做好公共服务的方 向上来。可以广泛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如络、电视、手机等;可以举办 形式多样的档案宣传活动,如珍品档案展览、档案馆藏介绍、档案知 识宣传等活动,提升民众的档案意识,有效宣扬档案服务价值,创造良 好的档案利用舆论环境。打造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品牌,引导多层次 民众体验档案馆公共服务。 (2)优化档案资源配置。优质的档案资 源是档案馆为民众提供满意公共服务的基础。档案馆要在现有馆藏 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档案资

8、源,优化资源配置,挖掘隐藏资源,整合现有 资源,从而使档案资源丰富化、多样化。各地区的档案馆在档案资源 配置上要有大局观念,全局观念,打破行业和部门的限制,优化各自馆 藏,使民众在档案馆能获得满意的服务。 (3)优化档案公共服务结构 和工作流程。档案馆要积极推进自身结构的改进,使档案公共服务的 模式渐趋完善。各级档案馆要围绕档案馆公共服务,对现有工作职责 及工作模式进行再思考,重新定义档案公共服务的职责和范围,确立明 确的档案馆组织结构价值观。 (4)完善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 设是推进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的前提,加强培养能提高档案公共服务 水平的战略领导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开展档案馆公共服务工

9、作的专业服务人才,以及实现档案公共服务信息化的技术人才。从而为档案馆 公共服务奠定基础。 (5)加大档案宣传工作。档案馆要坚持开展形 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宣传活动,宣传档案工作,也可以开展公共咨 询服务,扩大档案馆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从而使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被越 来越多的人关注,被决策者关注。通过转变档案馆的公共服务理念,把 现在的档案馆建设成为一个、不设障碍、没有门槛、自由开放、文 化氛围浓厚的供民众学习、交流、增知、长识的重要场所,让民众都 愿意来、来了之后有所收获、走了之后还想再来。6bn 论文-论文- ,毕业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公共档案馆得以立足于社会,具备存在价 值和意义的决定因素。而馆

10、藏档案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馆藏资 源的内容、门类、载体形式不够丰富,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 影响和制约了馆藏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这些都成为制 约公共档案馆社会服务开展的重要因素。 2.3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新技术缺乏应用 人才与技术也是制约公共档案馆提供社会服务的重 要因素。公共档案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而且专业人才的流 失比较严重,由于缺乏培养规划,专业人才专业性退化现象也比较突出。 专业人才的缺乏,也使得公共档案馆难以对新技术进行吸收与应用,制 约公共档案馆社会服务的供给。 3 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发展途径 (1) 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档案服务理念。档案馆公共服务是档案

11、事业发展 的核心使命。档案馆要转变原有的公共服务理念,把档案工作者的关 注重点引导到如何做好公共服务的方向上来。可以广泛运用多种传 播媒介:如络、电视、手机等;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档案宣传活动,如 珍品档案展览、档案馆藏介绍、档案知识宣传等活动,提升民众的档 案意识,有效宣扬档案服务价值,创造良好的档案利用舆论环境。打造 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品牌,引导多层次民众体验档案馆公共服务。 (2)优 化档案资源配置。优质的档案资源是档案馆为民众提供满意公共服 务的基础。档案馆要在现有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档案资源,优化资 源配置,挖掘隐藏资源,整合现有资源,从而使档案资源丰富化、多样 化。各地区的档案馆在

12、档案资源配置上要有大局观念,全局观念,打破 行业和部门的限制,优化各自馆藏,使民众在档案馆能获得满意的服务。(3)优化档案公共服务结构和工作流程。档案馆要积极推进自身结 构的改进,使档案公共服务的模式渐趋完善。各级档案馆要围绕档案 馆公共服务,对现有工作职责及工作模式进行再思考,重新定义档案公 共服务的职责和范围,确立明确的档案馆组织结构价值观。 (4)完善 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是推进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的前提,加 强培养能提高档案公共服务水平的战略领导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开展 档案馆公共服务工作的专业服务人才,以及实现档案公共服务信息化 的技术人才。从而为档案馆公共服务奠定基础。 (5)加大档案宣传工作。档案馆要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宣传活动,宣传 档案工作,也可以开展公共咨询服务,扩大档案馆在民众中的影响力, 从而使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被决策者关注。通过 转变档案馆的公共服务理念,把现在的档案馆建设成为一个、不设障 碍、没有门槛、自由开放、文化氛围浓厚的供民众学习、交流、增 知、长识的重要场所,让民众都愿意来、来了之后有所收获、走了之 后还想再来。6bn 论文,毕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