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村教师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概述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505868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农村教师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北农村教师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湖北农村教师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农村教师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农村教师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概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湖北农村教师新课程改革湖北农村教师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概述新课程改革概述20 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除了几次重大的 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次新一轮 课程改革是指 1999 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2001 年全国基础 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一)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

2、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人们把 21 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此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肓”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二)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冷战”结束后,被“冷战”长期掩盖的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凸现,国际间的竞争空前激烈。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渗透使得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

3、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80 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80 多个国家和 70 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从上述对当前时代三个主要特征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对 21 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

4、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渎、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然而,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我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意义深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抓住人类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就可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超

5、越他们。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我国能否很好地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机遇,能否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教育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历史经验证明,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基于对教育功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

6、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page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反差。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是客观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现象。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有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

7、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

8、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教育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除了大量增加拨款给予教育改革以财政支持之外,由政府支持并组织有关讲师、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家长等参与的各种研究报告、课程改革方案、教育法律、教育政策等文件纷纷出台。1990 年美国提出了美国 2000 年教育战略;1998 年日本课程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改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审议报告;1996 年韩国教育部在韩国教育白皮书中提出了韩国第六次课程改革的目标。(

9、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20 世纪教育发展的历程表明,满足各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是各国不同时期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学生的发展几乎成为一种奢求。这次课程改革在强调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把学生当作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注重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20 世纪 60 年代发生在美国、前苏联的课程改革,历时长久,规模浩大,然而其内涵却是非常有限的。尽管两国的国情以及理论基础不同,但是它们却表现出惊人地相似,即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两国都耗时费力地组织了各门学科的一流讲师重新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以容纳各类“”“最先进”的知识。美苏两国的这次课程改革除了重新厘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课程”的几乎所有方面加以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