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5432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光明山镇中心小学 董翠“我听到的,我忘了;我看到的,我记得;我动手做,我理解了。 ”这是意 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名言。这句话充分说明动手操作对低年级小学生数 学教学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 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 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 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因 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

2、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 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比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动手操作,培养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 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低年级学生好动, 对于他们来说,动手即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 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关键是让学生懂得平均分。教学时,我让学生 拿出 8 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小堆、有几种分?学生轻而易举地分出四种:1 和 7;2 和 6;3 和 5;4 和 4,这时,启发学生观察,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3、通过比较、发现相同的都是按要求分成了两堆。不同的是前 三组两堆都不一样多,后一组的分法每堆都是 4 根,每堆同样多。这样的分法 叫做“平均分” 。接着,我再让学生进行把 6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份,10 根小棒 平均分成 2 份的操作活动。最后我要求把刚才 8 根小棒的前 3 组公诸于众分得 不一样多的,怎样移动小棒就使他们“平均分”呢?这样,操作活动从生活实 际引入,先从“任意分”到“平均分” ,由一般到特殊,从“分”这个概念中引 出“平均分” ,最后再通过“移多补少”的运动变化,从“不平均”到“平均” , 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又为今后学生“求平均数”作铺垫。由此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

4、师,是获得知识的巨大内动力。刚刚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就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动手操作,解决重难点 在知识形成或问题解决的重难点地方若采取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 自动手实践、操作、体验一下,那么重难点就可能迎刃而解,起到化难为易、 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退位减法 23-7”时,让学生带着“从被减数个 位 3 里减去 7,不够减怎么办?”这个问题,用小棒摆摆看,结果学生出现几 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幻灯上分别作出演示先将 3 根拿出,再解开一捆,从 中拿走 4 根,剩下的和另一捆合并得 16 根;解开一捆小棒,从中拿出 7 根, 剩下的 3 根和一捆 3 根合起来;解开

5、一捆小棒和 3 根合起来得 13 根,从 13 根中拿出 7 根,剩下的 6 根和另一捆合并得 16 根。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一 致认为,三种方法都正确,但第三种方法最好。然后,用算式表示“23-7=16” , 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答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十几的数,先算十几减几,再把所得的差和整个数相加。这样, 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 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了思维过程。 再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物体的形状一课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 “老师想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玩桌上的物体,然后把自己的感受

6、和发 现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好吗?”这时目标明确,言语中又带着老师的期 望,于是学生马上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玩学具,有的学生用手摸,有的学生用 手滚。通过玩一玩学生发现圆柱、球能滚,长方体、正方体不能滚。还发现圆 柱和球滚得不一样,圆柱不能转弯,只能朝一个方向滚;球是到处乱滚的。 “这是为什么呀?”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各自的原因:因为长方体、正 方体都有尖尖的角,所以不能滚;因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是平平的,所以不 能滚,只能推着移动;因为球整个面都是圆的,弯的,所以能朝四面八方滚动; 我发现圆柱有两个面是平的,只有一个面是弯的,所以不能到处滚接着我 又让学生用这些物体搭一搭,看谁搭的最高

7、。因为有了对物体的感知,学生明 白球是曲面会滚的,不能搭在中间。通过摸、滚、搭这些活动,突破了教学的 重难点。学生在这一操作活动中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更重要的是 良好的情感体验,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 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四、动手操作,形象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数学知识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 性,如果只为学生提供概念、法则、性质,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课堂上教师应 该尽量利用一切条件,展示相应的直观教具、学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指导他们仔 细观察,在操作中体验概念的生成

8、和发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既能活 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比较好。如在教学测量 一课时,我诱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桌子有多长?请小朋友用拃量, 有的量到 4 拃半,有的量到 5 拃,有的量到 5 拃半,有的量到 6 拃发现量 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我们都用拃去量而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手的大小 不一样,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 要性。使得学生产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接着在教学中设计了在尺上找一找, 用手比一比,在生活中找一找的环节,让学生认识和理解 1mm,1cm 有多长。同 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1m 有多长,还增加了用 10

9、 张 10 厘米的纸条贴一贴的环节, 然后比一比 1 米到你身体的哪部分,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 1 米有多长。通过这 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以看得见的“事实”,帮助学生建立 起了米、厘米、毫米的概念。五、动手操作,验证观点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而且自我反思意识不强,除非亲手验证,否 则他会对自己的错误答案深信不疑,在交流时也只是无意义的争辩。及时操作 验证,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 例如在教学线段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插曲: 师:看一看,哪一条线段长?这样一个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学生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是 对的,争得面红耳赤。矛盾冲突使此时的教学最富有吸引力

10、。我及时提问:怎 样来证明你说的是正确的呢?于是,有学生提议用尺量。在量过之后,争论立 刻停止,一致认为是一样长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只凭眼睛看 不能正确地解答问题,动手测量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六、动手操作,课外延伸操作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课内时间有限,许多操作难以在课内 完成,我就用作业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操作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同时可以 调节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测量后,我安排了一个测量活动,量一量 家中冰箱的高度、书桌的长、宽、高。冰箱的高度超过了 1 米,学生测量会有 一定的困难,可以请家长帮忙引导。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 1 米和 1 厘米的 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这些测量活动的安排也十分贴近学生 生活,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测量方法都是有用的,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 意义。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总之,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 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好动手操作这座“桥”,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 有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做数学中获得体验,这是每位数学 教师应负的责任,只有成为学生“人人操作数学,人人会操作数学”的精心设 计者,才称得上真正的数学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