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一填空题集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04431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选一填空题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理选一填空题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理选一填空题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理选一填空题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理选一填空题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选一填空题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选一填空题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填空题集1、人口内部的这种 , ,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 地延续下去。这就是 。 2、人口再生产类型由 、 和 所决定。世界人口再生产类 型按先后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是 、 、 、 。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 水平极为低下,人口死亡率 ,尽管出生率很高, 但是,人口增长速度极低。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 型”,它以 死亡率、出生率和 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4、“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以 出生率、 死亡率和 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目 前,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的出生率还 于死亡率,人口呈现 增长, 例如欧洲的 、 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 5、发达国家

2、人口死亡率较高是因为 结构造成的,其分年龄死亡率 于发展 中国家或地区。 6、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出生率、 死亡率和 自然增 长率的“ 型”。 7、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 水平不同, 、 、 及 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8、除 、 外的大洋洲其他国家或地区,非洲国家是 型的典型;但也有 一些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如亚洲的 ,拉丁美洲的 ;我国由于大力开展 工作,目前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属于 型。9 9、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口 ,取决于人口 和 的变动;二是人口的 ,这是由人口迁移引起

3、的。实际上,考察的地域范围 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越 。 10、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 和 来实现。生育率是指 在一定时期内 与 (指 15 岁到 49 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 基础。 11、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子女数越 。 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是极小的。12、 因素、 因素、受 水平和 条件等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死亡率 变化的主要因素。 13、 、 、 等对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有些因素的影响是直接的, 如克山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 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有些因素的影响是间接的,如 由于 大量繁殖,传染病多发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可能

4、明显上升。 14、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 和 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决不是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 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人口数量只是 。15、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 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 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 的时期内,利 用本地 及其他 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 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 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的人口数量。16、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 、 发展水平及人口的 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环境人口容 量具有 性和 性。 17、为了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 能够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

5、量 的估计值。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 亿左右。 18、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 亿左右;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 的 ,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因此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 和 这两项基本国策。 19、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 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 因素。影 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很多,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 环境因素。20、人口身体素质也受到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 、 、 、 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 环境中硒缺乏与 病和 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次生环境因 素包括 、 和 三个方面的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21、一

6、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 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 的高低往往起着 更为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 观、 观和 观。 22、 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图“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 );迁移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以内的人口迁移。 23、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 和 资料在数量上的不 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24、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 、 和 资源等是最主要的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 ”迁 移,是 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很好例证 。 25、 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

7、、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和 的发展,减少了 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人口迁移。 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而家庭因素则在 人和 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6、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 、 及 等是重要的影 响因素。我国历史上,都城在 、 、 、 、 和 之间不断地变 换,每一次这样的变化和朝代更迭,都曾经引起过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27、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 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 素,但 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8 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指那些由于发展项目如大坝、水库的建 设,或因 如地震、洪水而无家可归的人,以及那些由于

8、居住地 遭到破坏 而无法在当地生存,被迫背井离乡的人。 29 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 、 、 和 等的联系,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 矛盾,可以更加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30、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 发展,同时也给 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1、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 ”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 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 中心首次由 流域移到了 流域。 32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 、 和 。 33、从新中

9、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 、 、 和 等省市; 为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34、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大 量增加。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从 ,二是从 。与以前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 的,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目的主要是 和 。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 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 。地理选修第一册第二单元填空1、城市是区域的 中心、 中心、 中心。2、城市等级越高,数目 ,服务范围 。分析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对于确定 、 具

10、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城市所处的 密切相关, 、 和因素对其也有影响。城市的地域形态一般可以分为 式、式、 式或 状。4、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 性和 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空间竞争。5、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 ,其特点是以某种 为主,兼有 。6、城市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 、经济活动最繁忙的是 。随着工业化和交通的发展,住宅区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 区和 区;在位置上,出现了 住宅区和 住宅区发展的状况。7、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是 、 、 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功能区,如 、 等。8、对城市地租高低影响最大

11、的两个因素是 、 。9、对住宅区影响较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三个,即 、 、 。10、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它是 地方;差别很大;建筑物 ;中心商务区内部 。垂直方向的分异主要表现在高层建筑物上。一般来说,零售店多在较低层,而办公室则多在较高层11、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区位从总体上看有以下两个特点: ;。12、上海的 传统上一直是上海的商务中心,现在上海将浦东的 和浦西的 联系起来,形成现代化的中心商务区.13、城市中心区形成商业区的原因是 ;住宅区靠近市中心是由于该地区对 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区居民既有利于 ,又方便 ,而 支付的租金不如住宅高。 14、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在一定

12、程度上可以看作是 的结果 。15、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 和各项 的综合部署,是 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 ,以达到既 ,又 的目的。 16、城市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时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其基本形式有 和 两大类,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 式。 17、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 区的污染。基本上没有污染 的 型和 型行业,例如小型 、 、服装、印刷、精密 机械仪表等,可以布置在城内的 区内。而那些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或 有爆炸火灾危险的企业,例如钢铁联合企业、石化企业、煤气、木材加工和砖 瓦石灰等企业,应尽可能布置在 的地方,其中可能污染空气和水体的 工业应布置在城市的 向和水源的游。18、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常要求隔开一定的距离,称为 带。在此带内加以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