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社会态度 北京大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042795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的社会态度 北京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优秀的社会态度 北京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优秀的社会态度 北京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优秀的社会态度 北京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优秀的社会态度 北京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的社会态度 北京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的社会态度 北京大学(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讲 态度与偏见问题11.态度概述 2.态度形成 3.态度改变 4.说服过程 5.偏见问题21.态度概述(1) 态度的定义G.Allport:受行为为主义义影响,认为态认为态 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经的 准备备状态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过经验组织 起来,影响着个人对对情境的反应应。Krech:认为态认为态 度是个体对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现象的动动机 过过程、情感过过程、知觉过觉过 程的持久组织组织 。 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 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31.态度概述(2)态度的三个成分及其关系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

2、,包含有关的 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 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 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41.态度概述认知成分事 实信 念观 点知 觉理 解行为成分意 向倾 向偏 好情感成分评 价情 感情 绪外显行为态度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51.态度概述(3)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指向特殊个体的 态度更能够去预测态度。比如LaPiere教授关于美国 人对亚洲人态度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 61.态度概述时间因素:在态度测

3、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 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 越大。Fishbein 发现在总统选举中,一周前的 民意调查结果要比一月前的民意结果对预测谁 能当选更为准确。 71.态度概述自我意识:内在自我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 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 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 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81.态度概述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但是怎样才能使态度变强呢?Davidson (1982)发现 ,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 的强度增加。也就是说,参与可以加强态度

4、。 91.态度概述态度的可接近性:态度的可接近性(Attitude accessibility)指态度被 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 的可接近性就越大。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 行为的影响大,就是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外显态度: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 内隐态度:指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101.态度概述(4) 态度的测量 直接测量包括自我报告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 而这三种方法常常利用态度量表:利克特量表 瑟斯顿量表语义区分量表11间接测量投射技术: TAT(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生理指标:皮电反

5、应,心跳,血压等反应时:IA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1.态度概述122.态度形成(1)学习理论人的态度和其它行为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态度的 学习有三种机制,一是联结,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 系在一起;二是强化,受到奖励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某些 事物的态度;三是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 ,如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政治与种族态度。 132.态度形成有可乐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主题 有可乐 无可乐癌症治疗 81% 62%军队规模 67% 43%卫星计划 55% 30%立体电影 67% 60%和美好的经验联结在一起,使我们的态度更积极142.态度形成(2)情感影

6、响的机制:曝光效应是情感影响态度形成的最有力的证据,它是指人们 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 更积极的一种现象。152.态度形成出现次数与喜欢程度之间的关系汉字出现的次数喜欢的程度162.态度形成(3)认知理论Fishbein/Ajzen: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指向行为的态度主 观 规 范 行为意图 实际行为知觉到的控制感172.态度形成(4)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Bem(1972)的自我觉知理论:人们根据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观察而形成态度。你 可能奇怪,如果还不知道自己的感觉,如何去表现行为呢? 根据Daryl Bem的自我觉知理论,在某些情景

7、下,人们要等 到看见自己的行为之后才知道自己感觉如何。假如你问一个 朋友她是否喜欢运动。如果她回答:“嗯,我想我喜欢的, 因为我经常跑步或者去健身房锻炼身体。” 她的态度更多 的是基于对行为的观察,而不是认知或情感。 183. 态度改变(1)海德的平衡理论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 ,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 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并且这种过渡遵循 着最小付出原则。193. 态度改变(2)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 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 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在态度与行为产

8、生不一致的 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 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 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203. 态度改变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改变态度:我不该这样增加认知:还有其它的原因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A比B更重要 减少选择感:我没有办法才这样 改变行为:我不这样做了 213. 态度改变认知失调的证据之一: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 不充分理由(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的作用:让你从事你不喜欢的事情,并且给你很少的奖励,你会 喜欢这个事情吗?223. 态度改变控制组 1美元 20美元喜欢程度Festinge

9、r 和Carlsmith 预测不当理由组(给1美元而撒谎)将经历最大的认知失调,并 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而正当理由组(给20美元而撒谎)没有产生认知失调,所以 态度发生最小的改变。预测得到了的支持。233. 态度改变Festinger和Carlsmith认为撒谎的人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减少认知失调:一是增加第三个认知以使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减少;二是改变他 们对工作的态度。给1美元的被试之所以态度改变大,是因为他们感受到的认知失调高, 而给20美元的被试用高的报酬来解释自己的撒谎行为,高的报酬成了解 释反态度行为的正当理由(Sufficient Justification),相当与增加 了一个

10、新的认知用来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因此不太需要改 变态度。1美元太少,不能成为反态度行为的正当理由,而是不当理由 (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 243. 态度改变认知失调的证据之二:Linder (1967) 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有选择时认知失调高,态度改变 也大;而无选择时人们经验到的失调少,态度也不会有 大的改变。 253. 态度改变0.5$ 2.5$ 有选择 无选择态度改变量有选择的时候人们才产生认知失调26认知失调的证据之三:努力与认知失调:Aronson指出,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 情,必然带来较高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失调,人们 只能改变自己对这些

11、事情的态度,从不喜欢变得喜欢。 3. 态度改变27认知失调的证据之四:Brehm (1965) 决策后失调:人们在任何一个决策做出之后均会产生 失调,这种失调就叫做决策后失调(Postdecision Dissonance),它可以通过改变对最终选择的评估来 减少。 3. 态度改变28决策后失调的减少 情 境 所选物品 放弃物品 失调降低总数 高失调 +0.32 -0.53 +0.85低失调 +0.25 -0.12 +0.37无失调 0.00 无 0.00 高失调是指对两件物品最初评定很接近,低失调指两件物品最初评定差别很 大,无失调是指没有选择权。3. 态度改变29(1)说服模型Hovlan

12、d的说服模型:从信息传递的过程说明说服的产 生,主要解释了说服在什么时候和怎样产生。4. 说服过程30接受信息说服信息注意信息理解信息改变态度不改变态度阶段1阶段3阶段2YesYesYesHovland的说服模型 4. 说服过程31Sears修改之后的说服模型 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境投入程度免疫情况人格特征学习信息情感转移一 致 性反 驳贬低信息歪曲信息拒绝信息态度改变或者外部刺激 说服对象 作用过程 最后结果4. 说服过程32Petty & Cacioppo:认知反应论(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改变态度的问题。按照他提出的ELM模型(Elabo

13、ration Likelihood Model),对待说服信息的加工方式有两种:深层加工(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 人信服,那么他们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信息包含无力的论据,思维缜密的 人会很快注意到并且反驳它。表层加工(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 ):关注那些可能使人不经 过很多的考虑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 是否可信。4. 说服过程33(2)说服者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 候比较有效。Aronson的研究支持了专家的影响力更大 的假设。同时,“睡眠者效应(sleeper

14、effect)” 也对专家资格的作用加以证实。但专家资格能否推广 到其他的领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4. 说服过程34提醒 不提醒 不提醒提醒低可信度立即 3周后不利有利对说服者立场的态度高可信度可信度低的人的影响力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如果人们更多的 记住了信息的本身而不是不相信这些信息的原因的话)的现象。这种 在人们遗忘信息来源或来源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之后的延滞性的说服, 被称作“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4. 说服过程35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是否可靠也对 说服效果产生影响。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人们对说 服者意图的看法:为了他人而损害自己的人更让人 觉得可信。

15、Walster (1966)等人的研究就证明了 这一点。 4. 说服过程36说服者的影响力减少执法者权力 增加执法者权力检察官罪犯可靠性与说服效果(当说服者反对与自身利益相同的立场时,说服效果最大) 4. 说服过程37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 自己喜欢的人的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 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 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4. 说服过程38思考题:媒体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关于谈话性节目的思考 Talk Shows4. 说服过程394. 说服过程(3)说服信息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 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如果说服者 的可信度高,他能产生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 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 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信息的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