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防控知识1950~2008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04278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病防控知识1950~2008年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布病防控知识1950~2008年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布病防控知识1950~2008年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布病防控知识1950~2008年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布病防控知识1950~2008年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病防控知识1950~2008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病防控知识1950~2008年(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布病防治布病概念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 氏菌(以下简称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 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简称布病) 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 或波状热。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 汗、关节痛、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 发等。布氏菌属的发现1860年英国学者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 述,并首次将其列为人类的一种独立传染病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 “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氏杆菌, 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为纪念Bruce ,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我国古代医书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 1905年Boone于重庆才对本病作正式报

2、道。布氏菌属分型20世纪80年代初,WHO布氏菌病专家 委员会把布鲁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 ,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 l7、9)、猪种(生物型l5)及绵羊副睾 种、沙林鼠种和犬种(各1个生物型)。临 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 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 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布病疫情概况布病是世界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 病,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 各地,凡有牲畜的地区都有布病流 行。据不完全统计,在200个国家和 地区中就有170个国家和地区(85) 有布病发生,但其分布不均。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走势1950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年报

3、告发病率曲线2008我国布病历史趋势报告发病数(例)报告发病率(1/10万)20052008年疫情n2005年19664例,1.51/10万n2006年20279例,1.55/10万n2007年21295例,1.61/10万n2008年27767例,2.10/10万2008年布鲁氏菌病地区分布 24个省报告发病数 27767例报告发病率 2.1/10万,报告发病率上升40.0%2005年-2008年全国布病发发病前10位省份顺顺位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1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2 黑龙江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山西省3 山西省 黑龙江省 河北省 黑龙江省4 河北省 河北省

4、 黑龙江省 河北省5 辽宁省 陕西省 吉林省 吉林省6 吉林省 吉林省 陕西省 陕西省7 陕西省 辽宁省 辽宁省河南省8新疆新疆河南省 辽宁省9山东省河南省新疆新疆10河南省山东省山东省山东省20072008各省发病情况报告发病数(例)报告发病率(1/10万)1999200520032008波及县区逐年增加2008年布病人群分布报告发病数(例)报告发病率(1/10万)城镇居民患病增加n城镇居民1999 4.72008 6.5n学生的发病数上升2004 3442008 703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病牛 省份种型数量(株)标标本类类型云南 云南羊1 羊21 2人血标标本 人血标标本山西羊33动动物血标

5、标本内蒙古 内蒙古 内蒙古羊2 牛3 猪12 5 6动动物血标标本 动动物脏脏器标标本 动动物脏脏器标标本福建 福建 河北羊1 羊2 羊31 1 1人血标标本 人血标标本 人血标标本湖南羊31人血标标本广东东羊39人血标标本陕陕西羊34人血标标本浙江羊32人血标标本浙江未定型1人血标标本新疆牛31人血标标本新疆牛31动动物血标标本2008年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检定菌株人间布病与畜牧业关系人间布病发病率与畜间布病阳性率羊存栏数分布图疫情趋势n东北、华北、内蒙仍将在高位n西北地区疫情报告病例将上升n东南沿海地区散发山西基本情况山西虽然是一个能源大省,但 在我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由 于农业产

6、业结构调整,畜牧业迅猛发展 ,牲畜交易活跃,家畜流动频繁,畜产 品加工领域广阔,以及布病防治工作诸 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布病疫情在我省 回升和扩大蔓延,给布病防治工作带来 新的、更大的挑战。山西布病疫情情况(一)全省疫情概况、历史流行情况 早在30年代就有布病流行的记载,解放后曾出现过三次流行高峰。第一次流行高峰:1963年,发病1068例,发病率为5.06/10万;第二次流行高峰:1970年,发病979例,发病率为4.64/10万; 第三次流行高峰: 2008年,发病4834例,发病率为14.25/10万 。2、1996-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1996-2009年我省布病发病人数达 3041

7、5人,发病率在1.0214.25/10万之 间波动,2008年发病人数达4834例,创历 史发病最高峰。2009发病人数4768例,与 去年相比下降了1.34%。山西省布病疫情3、我省1995-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与全国 比较我省布病发病数从1996年2000年排在全国 省份第一位,2004、2005年黑龙江省布病发病率 上升,发病数排在全国第二位,20062009年发 病数我省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二)布病地区分布1、发病范围1995年有34个县发病,而后发病范围逐渐扩大,2009年,全省11个市都有布病发生,发病县增加到115个县(市、区),占全省总县数的96.64%,几乎波

8、及全省。2、各市布病发病情况20012008年,大同市发病人数最多,为5721例,其次为晋中市, 5010例,长治市1595例,朔州市2922例,忻州市2407例,吕梁市1474 例,临汾市1176例,运城市848例,晋城市478例,阳泉市319例,太原 市383例。(三)布病年龄分布 布病发病以青壮年为主,主要集中在35-55岁。(四)性别分布20012008年共发病22612例,其中男性18433例,女性4179例,男 女比例为4.41:1 (五)职业分布布病病人以农民为主,占总发病人数的82.36%,其次为牧民,占总 发病人数的6.98%。(六)时间分布布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发病高峰主要集

9、中在5、6月份。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2009年全省共报告布病4768例,与去年同期相 比(4834例),下降了1.37%,分布在11市115个 县(市、区),占全省县区总数的96.63%。其中 报告病例最多的是,大同市1193例,朔州市发 病1162例,占到全省发病例数的48. 64,其 次是,晋中市619例,忻州市552例,临汾市 408例,吕梁市265例,运城市247例,长治市 180例, 晋城市72例,太原市55例,阳泉市15例 ,不详1例。2008与2009布病发病比2009年布病地区分布疫情上升主要原因n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检、免、淘n落后的养殖方式 庭院散养-

10、放牧混养 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存在危险因素n布病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n人间布病防治能力不足n群众防病意识与知识不足四、布病的危害(一) 影响人体的健康(二)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三) 经济损失布病流行病学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 物是布氏杆菌的宿主。与人类密切的传染源 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染菌动物首 先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 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流产物 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羊布氏菌病流产后 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 达1.52年,所以病羊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传染源 各型布氏杆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 现象,即羊型菌可转移到

11、牛、猪,或 相反。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 ,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患者可从粪、尿、乳向外排菌, 1991年有学者报道了实验工作人员受 染后传染了配偶,均说明人传人也有 可能。 传播途径 1、经皮肤 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 或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 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 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口或眼结膜受 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 染。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 品、水或食染病动物的生乳及未熟的肉、内脏 均可引起传染。传播途径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 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布氏杆菌为 生物战剂、向

12、牧区或战区喷洒气溶胶,危害 人类和牲畜,是值得警惕的。这三种途径在 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4、其它。如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苍 蝇携带、蜱叮咬均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 大,近年有职业性疾病发展为食物媒介传染 病的趋势。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 免疫力,不同种布氏杆菌间有交 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有 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 而获免疫。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繁殖 季节为多。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 初)可呈点状爆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 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 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 ,男多于女。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

13、农区高 于城市。布病的流行强度受布氏杆菌菌型、 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管理情况有 关。流行特征 但近年牧畜贸易增加,人们食品结 构改变及皮毛需求的激增导致牧区布病 向农区和城市转移。流行特征变为点状 散在发病。职业向学生、儿童迁移,性 别差异也小。国外报道某些流行区15岁 以下儿童发病率可达40%,妇女在同年 龄组高于男性这种流行特点是值得注意 的动向。临床表现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其 长短与侵入机体病原菌的菌型、毒 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 关。如布氏菌菌量大,毒力强、而 机体抵抗力又弱,则潜伏期较短, 反之潜伏期较长。一般情况下,为 13周,平均为2周。布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14、症状各异 ,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 局部。主要表现有:高热,疲乏无力, 出汗,肌肉或大关节酸痛、头痛,失 眠,肝脾肿大等,临床上分期为:急性 期,3 个月以内;亚急性期,36个月; 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残余期,期相 对稳定型。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 定,往往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而加重 。慢性期 由急性期发展而来,症状多不明显 ,也不典型,呈多种多样表现。慢性期活动型者,具有急性期的表现,也可 长期低热或无热,疲乏无力,头痛,反应迟钝, 精神抑郁,神经痛,关节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 ,但重者关节强直、变形。一部分患者自述症状 很多,缺乏体征,类似神经官能症;另一部分患 者表现多器官

15、和系统损害,如骨酪肌肉持续不定 的钝痛,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晚期有的发展成 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诊 断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样, 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人布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 的。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1、诊断依据 (l)流行病学史(2)临床症状和体征(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初筛:平板凝集试验(PA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PT)或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或可疑。血清学检查: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十十)及 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十十)及以上,或对 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l:

16、100(十十)及以 上,过2一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 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氏菌。(4)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1)、(2)和( 3)中任一项阳性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3)或(3)中 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隐性感染:符合(1)和 (3)或 (3) 中任 何一种方法阳性,但不具备(2)者。2、实验室检查阳性判定标准(l)病原分离 检出布氏菌。(2)试管凝集试验 1:100(十十)及以上。(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血清0.03ml,出现 可见凝集。(6)平板凝集试验 0.02(十十)及以上。布病治疗n主要用:链霉素、四环素类、强力霉素、利福 平等。慢性病用中药治疗效果好。n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 ,一些新型抗生素被应用于布病的治疗。如:喹诺酮 类、头抱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n妇女在怀孕期,患有急性或亚急性布病时都可 以引起胎儿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