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最后的三个段落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2916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最后的三个段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最后的三个段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最后的三个段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最后的三个段落(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最后的三个段落,按要求回答问题。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都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在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 Anthology(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2、;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提示文章从急欲返故都赏秋起笔,自然转入对故都之秋景物人情的描写,构成文章的主体;然后接写以

3、上三段收尾。1.审视这三段文字与全文的关系和这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故都的秋组材的特点?答:2.简析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的修辞特点和含义?答:3.将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之一与上文第一段作比较,说说体会。刘禹锡的诗是这样写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 【答案】1.这三段文字,每段各司其职。第一段宕开前文对故都的秋色秋景的具体描写,转入对秋天之于东西方文学的探讨、比较,但末尾埋伏着一笔“可是这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仍与文章主题钩连;第二段,紧承上,作南国北方秋色之比较,突出对北方秋天的嘉许;第三段,是全文的结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恋

4、之情喷薄而出,用语夸张,情意真切。这三段,写得洒脱,宕去收回合理自如,与前面的材料有机组合,形象与理念结合,生活化与书卷气交融,体现了学者散文的特色。2.在排比的句式中又见博喻与比较。 “黄酒” 、 “稀饭” 、 “鲈鱼” “黄犬”分别具有清醇、薄爽、淡鲜、小巧的特点; “白干” 、 “馍馍” 、 “大蟹” 、 “骆驼” 分别具有浓烈、实在、重味、庞大的特点。作者借这两组喻体的共性差别,说明南国的秋天虽亦美好但与北方的秋天相比,难以予人强烈深刻的印象。 (注意:赏析时,要抓住修辞效果,不要理解得过实)3.提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之一在写秋色的古代诗词中别开生面,秋天在他的笔下一扫悲凉寂寥,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