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石墨c60预习提示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2876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刚石石墨c60预习提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金刚石石墨c60预习提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金刚石石墨c60预习提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金刚石石墨c60预习提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金刚石石墨c60预习提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刚石石墨c60预习提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刚石石墨c60预习提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6 页课题 1 金刚石 石墨 C60预预 习习 提提 示示1关键概念:吸附性2关键原理: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3根据金刚石、石墨的性质,你能推测出它们有什么用途?金刚石可用作 、 、 ;石墨可用于作 、 、 等。4 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这是因为碳原子结构最外层上有 个电子,不易 电子的缘故。5知识结构1. 存在形式: 、 、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 的物质石墨质 、有 感、有 性。物理性质 稳定性:常温下碳单质很稳定。 可燃性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高温下能和某些氧化物反应。如: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还原性化学性质2. 性质碳达达

2、标标 测测 评评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金刚石不含 “金” B水银不含银 C铅笔不含铅 D焦炭不含碳2化学上把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例如白磷、红磷。下列各组物质中互称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冰和干冰 B液氧和氧气 C金刚石和石墨 DCO2和 CO3下列物质肯定是纯净物的是( )木炭 铅笔芯 炭黑 不易褪色的墨 金刚石 C60A B C D4下列有关 “化学之最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第 2 页 共 6 页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B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C最轻的气体是氢气 D水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5用木材做电线杆时,把埋在地下的部分表面烧焦,是因为

3、( )A烧焦成炭后,难以吸收水分,可以防止腐烂B烧焦成炭,炭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C烧焦成炭,炭有吸附性 D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6 “非典 ”如魔鬼,在 “非典时期 ”人们出门必不可少的是口罩,人们在抗击非典中对于有口罩有较深入的研究:“十二层普通口罩形同虚设,而医用口罩中夹有活性炭,是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活性炭的作用是( )A杀死 SARS 病毒 B防止 SARS 病房的空气进入口腔C吸附有毒物,防止毒气或病毒进入呼吸道D吸水,防止病人飞沫等进入人的口腔和呼吸道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燃烧后一定生成CO2 B在高温下, C 与 CO2反应是吸热反应C埋在地下的木

4、制电线杆的下端应事先烧焦其表面D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8影响碳的化学活动性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 B水 C日光 D温度9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木炭粉时,要保留氧化铜,除掉木炭粉的方法是( )A. 加热混合物 B. 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C. 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D. 加水溶解,过滤10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空袭巴格达使用的“战斧 ”巡航导弹不仅可以装填常规弹药,而且还可装填 “黑色弹头 ” ,即石墨纤维炸弹。黑色弹头爆炸后,形成了“碳纤维云 ” ,进入飞机电子设备和控制系统的黑匣子,破坏敌方所有的电子设备。这是利用了石墨的( )A. 导电性 B. 润滑性 C. 稳定性 D. 柔软性11 “钻石

5、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被美国广告时代 评为 20 世纪的经典广告之一,该广告词能体现的钻石性质是( )A. 硬度大 B. 不能导电 C. 化学性质稳定 D. 燃点低12某学生用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几乎没有看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A. 加热温度不够高 B. 氧化铜中含有氧化铁C. 装木炭和氧化铜混合物的试管不够大 D. 装置气密性不好13根据下列物质的用途,写出其对应的性质。(1)用活性炭作冰箱的去味剂或用作防毒面具 ;(2)用石墨作干电池的电极 ; (3)用焦炭冶炼金属 ;(4)玻璃刀头上镶的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 ;(5)用墨书写和绘画 。第 3 页 共 6 页14某化学

6、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 、赤铜(Cu2O)与木炭粉混合加热到800,得到了多种物质。在锌、铜、金、二氧化碳中,你认为不可能由此得到的是(写化学式) ,理由是 。15根据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具体填写(1)( 3)组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并以此为例,再另写两组实例。(1)金刚石、石墨:碳原子的 不同;(2)H2O 和 H2O2:分子的 不同;(3)钠原子和氯原子:原子的 不同;(4) ;(5) 。16按下列叙述把含碳元素的物质的名称和一种用途填在空格中:(1)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可由木材烧烤制得: , ;(2)非常细的黑色粉末,可由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制得:

7、, ;(3)无色透明,具有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 。能能 力力 提提 高高1下列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吸附色素 B用活性炭净化空气 C木柴干馏制木炭 D硫加热时熔化2某学生用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几乎没有看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A. 加热温度不够高 B. 氧化铜中含有氧化铁C. 装木炭和氧化铜混合物的试管不够大 D. 装置气密性不好3纳米材料被誉为21 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的空心管( 1nm10 9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碳管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化合物B.纳米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CO2

8、C.纳米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D.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4在密闭容器中盛有6g 碳和 12g 氧气,加热使它们充分反应后,最后容器里的气体应该是( )A. CO2 B. CO C. CO2和 CO D. CO2和 O25继发现 C60后, C70也已制得。下列关于C70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 4 页 共 6 页A. 它是一种化合物 B. 它是一种单质 C. 它是一种混合物 D. 相对分子质量是70g6水煤气厂生产煤气是将水加热成水蒸气使之通过赤热的炭,得到氢气和一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7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9、。当碳燃烧不充分是时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如果使碳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当两者的质量比为 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当两者的质量比为 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当两者的质量比在 和 之间时,则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8如右图所示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当看到 时,表示反应开始发生;当看到无气泡冒出时,此时应先 ,然后 。写出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 、赤铜(Cu2O)与木炭粉混合加热到800,得到了多种物质。在锌、铜、金、二氧化碳中,你认为不可能由此得到的是(写化学式) ,理由是 。10活性炭

10、是一种高效的气体净化剂,能吸附有害气体NO2。如右图如示, A 中充满了红 棕色的 NO2气体,向 A 中加入活性炭并充分振荡,再将a 与 b 连接,打开T 处弹簧夹,装置A、B 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已知NaOH 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A ;B 。11当你取回干洗后的衣服时,会嗅到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散发出的淡淡香味,其实你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吸入了一种可致癌的有毒气体四氯乙烯 (C2Cl4)。(1)四氯乙烯中碳、氯元素的质量比是 。(2)拟在今年内通过新法律,要求用装有活性炭的新型干洗机取代旧款干洗机,可将有毒气体含量约降至原来的三十分之一。这主要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12一定量的氧化铜中含有少

11、量炭粉,在高温下充分反应,至质量不再改变时,固体质量减少第 5 页 共 6 页了 2.2g,求原混合物中炭粉的质量。13现有 21.2g 碳和氧化铜组成的黑色固体混合物,放入试管中,高温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后,把生成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结果生成10. 0g 白色沉淀。求黑色固体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开开 放放 探探 究究1某同学将过量的木炭粉与少量氧化铜粉末混合,装入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里有铜和没反应的木炭。为了得到纯净的铜,该同学把此混合物置于蒸发皿中强热,以使木炭与氧气反应而除去。你认为该同学能达到目的吗? (答 “能”或“不能 ” ) ,理由是 。2为了探究不同物质

12、、时间、数量等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学生设计了“木炭和活性炭吸附性的对比研究”实验。请你根据以下实验现象回答问题。探探究究过过程程 : 实验 1:用量筒量取10mL 红糖溶液注入烧杯中,加5g 活性炭,充分搅拌静置5min,将烧杯中的混合液过滤,得滤液;另取 10mL 红糖溶液注入烧杯中,加10g 活性炭,充分搅拌静置5min,将烧杯中的混合液过滤,得滤液。实验 2:用量筒量取10mL 红糖溶液注入烧杯中,加5g 木炭,充分搅拌静置5min,将烧杯中的混合液过滤,得滤液;另取 10mL 红糖溶液注入烧杯中,加5g 活性炭,充分搅拌静置5min,将烧杯中的混合液过滤,得滤液。有有关关现现象象 :(1)四种滤液都比原红糖溶液颜色浅;(2)滤液 比滤液 的颜色浅 (3)滤液 比滤液 颜色浅(4)滤液 比滤液 的颜色浅第 6 页 共 6 页结结论论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