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中式婚礼婚俗知识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028535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婚俗中式婚礼婚俗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婚俗中式婚礼婚俗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婚俗中式婚礼婚俗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婚俗中式婚礼婚俗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婚俗中式婚礼婚俗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婚俗中式婚礼婚俗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婚俗中式婚礼婚俗知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式婚礼婚俗知识中式婚礼婚俗知识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 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 ,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 鞠躬行礼即可。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 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8

2、、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 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 ,有吃有穿。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 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 皮,意谓招来“长寿“。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 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12、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 式,在喜宴上,新娘

3、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13、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14、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 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中式婚礼新人着装】 新郎可以穿长袍,新娘披戴凤冠霞帔。凤冠是饰有银质或其他质地的凤凰模型,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一般来说,新 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中式的服装可以去礼服店订做或租借,在影楼拍摄婚纱照时也可以预定中装,有些影楼会在拍摄套系中免费借用婚礼当天的服装。【中式婚礼角色安排】 下聘礼方:由男方家长担当。向女方提亲并赠送礼物即旧时所称纳采和纳征. 赠送的礼品通常包括各种在中国文

4、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如茶叶等。媒人:由一位与双方家庭关系都比较密切的人担当负责邀请双方长辈见面, 促进双方的沟通。童子:由男方家的未婚男子扮演,负责婚礼过程中的端茶迎轿。全合人儿:由女方家的几位年轻貌美的未婚女子扮演,在新娘下轿时扶新娘下 轿。婚礼司仪:宣布典礼正式开始,介绍双方重要亲友并致祝福词。主婚人: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友人担当,为婚礼致词。摄像师:专业的摄像人员,记录下婚礼的全过程,拍摄新人与来宾的照片,为 新人留下珍贵美好的回忆。【中式婚礼选址】 传统的中式婚礼仪式,一般早晨女方家里要“出嫁酒“,而中午男方家里操办喜 筵。中午的时候傧相帮助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不过如今越来越

5、多的 新人即使采用中式仪式也会在饭店摆喜筵。中式婚礼习俗中式婚礼习俗迎亲:顾名思义,迎亲是由新郎迎接新娘。在过去,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到了 女方家,女方的人要出门相迎,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雁,这个礼俗叫“奠雁”,是古婚中 比较重要的仪式。我们现在所沿用的花轿始于宋代,在迎亲的队伍中,也包括了鼓吹的乐 队。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迎亲队伍中有挑夫拿着“开道”、“ 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铖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帔。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一系列仪俗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女家得到娶亲队伍到来的信息后 ,则将院门紧闭,这叫拦门。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

6、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 方才能进门。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喧之外,娶方还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点的不同而存在着 极大的差异,但都有些吉庆的意思。女方离别之时,可能会哭哭啼啼的上轿,这一举动被认为是大吉大利。据说,新娘哭的越 响,婆家越有财。有些地区,娶亲的轿子离开以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如泼出 去的水。娶亲的归途,必须走与去时不同的另外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 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拜堂:迎亲的队伍回到男方家,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憋性子 ”,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的柔顺些。旧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

7、,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 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代新娘下轿(车)撒花或红纸屑,也许就是由此 而来。喜轿到了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以 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落轿之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花轿射三次,称“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同样是避邪的 意思。新娘从花轿里出来,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这种习俗在唐朝就 普遍存在了,寓意着传宗接代。下轿之后,一些地区有跨马鞍的习俗,一对新人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 ,寓意着祝福新郎新娘平平安安。接下来就进入婚礼中的核心环节,那就是拜堂,又称“拜天地”,在唐代即已

8、比较流行。 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堂时,男在左,女在右 。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宾客。新郎新娘红线相牵步入洞房。进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以后,仪俗也是一系列的。首先是坐帐,也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 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撒帐:这项习俗是指亲朋在新人入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向合欢床上,甚 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 ”、“花着生”(男孩、女孩)古代婚礼有同牢全卺的仪俗:“同牢“是指新人入洞房以后一起吃一牲,表示从此成为一 家称一姓,后

9、来的团圆饭和同牢习俗基本相同。“合卺”又称交杯酒、合欢酒、合婚酒, 是将两个酒杯斟满酒,新郎新娘各取一杯,手臂交错同时饮尽杯中酒。夫妻二人喝过这杯 酒后就表示二人完婚,有祝福新人合美的意义。方式是用红绳系住两只杯子的杯柄,夫妇 一起举杯共饮,有的则是同时喝掉一半,然后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与同牢,合卺同样表示成婚的还有“结发”(也称合髻):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地 结扎一下,后来也有新郎新娘分别剪一缕头发用彩线扎在一起作信物的。“闹洞房”: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汉代已经非常流行。闹洞房除逗乐这外,还有其它意义 :比如闹洞房的热闹红火可驱除清冷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为 “暖房”

10、 古代成亲之六礼古代成亲之六礼来源: 时间:2012-09-26 17:22:58 标签:古代议亲,一定要经过 “六礼”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提亲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定亲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继“文定”后择吉迎娶。一、说媒 “天上无云不下雨,

11、地上无媒不成亲”。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卜吉。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

12、的是送礼金。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五、迎亲迎娶的当日,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上轿时,新娘一般要“哭嫁”,表示对父母的依恋。娶亲的归路,必须走另一条路,也叫不走回头路。六、拜堂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拜堂意识程序如下: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通赞:启轿,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引赞:新郎新娘就位。通赞:新郎新娘进香。然后就是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七、闹洞房。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越闹越喜,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以及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在古代,只有经过这些步骤的才

13、算得上“名媒正娶”婚姻才是合法中国的传统婚俗与文化中国的传统婚俗与文化中国婚庆产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呼唤中诞生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许多有志于婚庆事业的朋友登上婚庆经营的舞台,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地工作,发展了今天婚庆业繁荣昌盛的局面,实现了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文化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其主要含义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意思,这里的文化是封建统治者实施统治的方式。现代文化的概念来源于19世纪的欧洲,它的内涵相当丰富,英国著名的文化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为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他说:“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一书、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

14、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后世的学者根据文化的特质,又将文化细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四个层面。婚俗无疑是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婚俗发展的轨迹,“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镜像”。作为中国的婚庆人,我们应该了解婚俗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从人类学角度看人类婚姻的演变。人类从猿到人的遗传进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约在500万年前人类开始了社会行为的遗传进化,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开始了主要的文化行为的遗传进化。早期的人类,在两性关系上没有任何文化观念的制约,与动物的性本能没有多大的区别。根据人类学家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婚姻大致经过乱婚、血缘婚、普路

15、那亚婚、对偶婚、单偶婚几个阶段。2.从文化学角度看我国传统婚俗的形成。我国是个礼仪之邦,人们对婚姻的礼仪尤为重视。早在3千年前的周代,我国就有了“六俗”的婚俗。据礼记昏义记载“六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6个环节。纳彩是婚聘程序的第一步,由男方家庭请人像女方家庭正式提出婚姻请求,相当于今天的“提亲”。提亲的人在登门拜访时要带一些礼物,古人早期是“以雁”为贽,“贽”是初次见面时的进见礼。为什么一定要用活的大雁来作见面礼呢?首先,因为大雁是候鸟,往来有时,从不失信,用它来暗示婚嫁要适时,要守信不渝。同时,大雁在迁徙飞行中,行止有序,也象征着嫁娶中要长幼有序,不相跨越。当女方接受

16、了男方的礼物之后,开始进入下一个程序问名。问名是男方再一次请媒人问女方的姓名以及出生年月日,这是为合婚做准备。男方的姓名在纳彩之时已经通知了女方,此时只问女方的名。古代男女之间“授受不亲”,问名是一件很正规的事情。礼记上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当媒人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带回后,男方请人合婚。合婚是按照旧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二人的婚事是否合乎天意,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批八字”。这一步没有问题就可以进入纳吉阶段。男方将占卜所得的结果通过媒人告诉女方称之为纳吉,意思是此婚可定。这时媒人除了要带简单的订婚礼之外,还要带上男方的订婚贴,女方同意之后将“报婚书”交与媒人,这就是所谓的“换帖”,后世称之为“文订”。双方经过这一轮交换文书,从理论上就算是正式定亲了。纳征也叫纳币,征本是成的意思,这一步非常重要,只要这一关过去,婚事就算成了。春秋时称之为“纳币”,意思是纳聘的财币,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下聘礼”。纳征所用的物品随着时代不同、条件好坏有许多变化,但是,它在婚嫁过程中始终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请期就是选择结婚的日期。本来结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