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2172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名校试题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1 -合肥六中 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试题(文科)、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 的部分 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A B C D2、文化是同政治、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 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文化上的独立,就 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说明: A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B.一定的经济决定一

2、定的政治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 影响3、恩格斯说:“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 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的支配作用,在我看 来是无疑的。”这说明: .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有两种 情形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 自臭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主要说明: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名校试题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2 -.文化

3、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2007 年 5 月 18 日20 日,2007 国际茶业大会暨茶咖啡展览会在北京 举行。针对世界茶叶的产销趋势、茶科技、茶文化、茶健康,来自世界各国的 19 位资深、权威人士分别进行了专题演讲,其丰硕成果和深远影响,将在今后 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清晰体现。据此回答 56 题。5、杭州提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口号。实践表明,利用茶都优势,发 展茶文化旅游,把茶文化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 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茶文化提升了文化口味,

4、决定了 当地经济的发展A B C D6、美国和加拿大饮茶习惯迥然不同,加拿大人喜好喝热茶,而美国人则偏 爱冰茶;加拿大重视茶叶质量,高档茶叶有市场;而美国则偏爱快速和方便的 茶。这说明: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C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D两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迥然不同7、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侗族 大歌、朝鲜族舞蹈等极具特色。这主要体现了: A.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是由不同区域文化组成的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8、之所以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是因为: 名校试题 会员

5、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3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文化多 样 性是全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A B C D9、“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 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句话启示我们: .优秀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美德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应该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10、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当代中国文化名人把那些原本 只有少数专家学者才喜欢的、拗口的、难于理解的古书典故讲解

6、得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很受广大听众特别是不喜欢古文的青少年的追捧,这对传播中国古 代文化起到了不起的作用。例如,于丹讲解的论语便是如此。材料没有说 明的是: .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文化传播必须创新.大众传媒的改革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文化发展必须面向广大人民群众11、2010 年广州亚运会会徽以广州的象征“五羊雕像” 为主体轮廓,图 案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 和具体相结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 不熄灭。这说明: A离开传统文化,才会有文化创新 B文化创新来自创新者的灵感C文化创新必须继承

7、传统文化 D没有传统文化就不能实现文化创新名校试题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4 -12、国家把每年 9 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这是因为弘扬民 族精神:A有助于青少年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B可保证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C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 D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13、“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 心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傲慢的态度,也是一种学术浅薄。”反对文化中心主义: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 发展 是尊重差异、平等相处的要求 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A B C D14、红色旅

8、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 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 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发展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对此意义认识 正确的是: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A B C D15、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其文化虽各具特色,但也有许多 相近之处。中非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促进各自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有利于展示中非古老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有利

9、于实现中非文化的均衡发展 有利于促进文 化的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名校试题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5 -A B C D16、2006 年 6 月 10 日是我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国家公布了首批 518 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加大挖掘、抢救、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 创造力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A B C D17、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56 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 深的中华文化,

10、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不同民族的 文化我们要:A.发展先进民族的文化,反对落后民族的文化 B尊重文化多样性 C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和统 D把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18、提起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大多数西方 人可能首先想到圣诞节,唱圣诞歌等等,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 素 民族节日展现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 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A B C D19、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奏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华丽乐音。意大利比萨

11、大教堂、中国故宫、印度泰姬陵等分别体观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风格。这体 现了: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名校试题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6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A B C D20、目前,40 多位民俗学者建议:应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 节日为法定假日,通过官方干预,复兴传统节日。这样做有利于: 继承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民俗 给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新的乐趣 加 强国民的民族认同,表达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 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 姿多彩的魅力A B C D21、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

12、要,创 新因交流而迸发。”“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强调的是: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22、有一次,王安石看见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后 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于是他提笔改为“明月当 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 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上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 是对的。从材料可以看出: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23、汉语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与 国外“汉语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社会外语风潮蔓延,许多人能讲一口流利的 外语,而写出的汉语文章却错误连篇,这与多年来中国忽视学生的汉语教育是 分不开的。对此: 名校试题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