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上传人:luoxia****01807 文档编号:4502125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山教育东山教育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前言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 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 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 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

2、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 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 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 79 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思想性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 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基础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 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3、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人文性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综合性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二、课程基本理念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2以普及历史常识

4、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 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 得到发展。三、课程设计思路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 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 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

5、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 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2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 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 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3在学习内容的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

6、展现人类社会东山教育东山教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此外,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 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4本标准对每个学习板块规定了课程内容,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课程内容是学生必 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 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师可在具体实施中酌情 处理,因材施教。 5本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以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一方面为教材编 写留下一定

7、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各地区可根据实际 情况开发课程资源。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 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 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 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 基础。(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 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

8、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 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 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 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

9、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 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 势。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 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 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 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 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

10、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 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 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 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三)情感(三)情感态度态度价值观价值观东山教育东山教育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 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

11、亡图存和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 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3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 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 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 上促进了社会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

12、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5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 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坏境保 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 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能 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史 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

13、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 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 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 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 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

1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 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 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 交往、交流、融合。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 的主要途径。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到开元年间, 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

15、,国力达到顶峰。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 结束了这种盛世景象。 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 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 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东山教育东山教育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 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

16、上 的壮举。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 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现代中 国版图的基础。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 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中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下降。从 18 世纪 末到 19 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 缘。中国封建社会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 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 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 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