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力收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02122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力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黄力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黄力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黄力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黄力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力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力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图形的运动 单元分析单元分析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轴 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感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 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直观地描述 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单元学习目标 1. 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 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 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 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 经历分析轴对

2、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 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单元学习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 对称图形。 单元学习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内内 容容建议课时数建议课时数轴对称(一)轴对称(二)2平移和旋转(感受平移与旋转现象)2轴对称(一)轴对称(一)学习内容: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 p23-24.学习目标:1.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2. 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习重点:认识并判断轴对称图形。

3、学习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教 具:课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谈话:大家平时做过折纸、剪纸等手工吗?老师也会剪纸,一起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好不好?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都剪了哪些图形?(心形、双喜,小房子,字母)老师剪了这么多图形,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我们叫它重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展开,看到中间的一条折痕。小结:把这些图形对折,能够使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二、 自主探究、深入感知1、我们了解了对称轴,我们还要会画它,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画

4、。师:请大家试着在你手中的剪纸上画出对称轴。2、根据你所学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出示课本第 24 页“练一练”第一题中图案,学生观察,然后动手操作。3、谁能告诉大家,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一)反馈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不是对称图形。(二)拓展练习: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它们中有许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1、你的学号是多少?哪个数字是对称的?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四、

5、当堂检测独立完成教材 24 页 2、3 题。五、总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你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想法吗?请同学们课下交流一下。轴对称(二)轴对称(二)教学内容:教材第 25、26 页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独立判断对称图形。2、能根据特点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教学难点:能按照图上给出的对称轴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部分。 教具准备:钉子板、方格纸、手工纸。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

6、们共同认识了一种奇特的图形对称图形,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说一说 0-9 十个数字中,哪些数字是对称的,有几条对称轴?二、 新知探究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2、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进一步感知对称点和对称线段的特征,对称轴有什么功能呢?举例:你见过的哪些物品和图形是轴对称的,每生举 2 例,在小组内共享,并讨论其是否正确。4、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5、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6、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三、巩固练习1、课本 15 页“练一练”第 1 题。四、当堂检测练一练第 2、3 题,独立完成。五、总 结你都学过哪些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你用这些知识都解决过哪些问题?平

7、移和旋转(第平移和旋转(第 1 课时)课时)学习内容:教材第 27 页内容。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2、结合在方格纸商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学习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学习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理解平移的距离。教 具:课件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1、 大家去过游乐场吗?都玩过哪些项目?2、 想一想他们分别都是怎样运动的?你能不能按照它们的不同运动方式分类呢?在小组内说一说。根据汇报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方式二、自主探究1、课件出示一组运动。它

8、属于旋转还是平移呢?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2、这些物体在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样运动的?3、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物体平移的时候沿直线运动,而且位置变了,方向没变。4、出示:在马路上直线行驶的出租车。问:它属于什么运动方式?三、巩固练习看一看: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四、当堂检测说一说:“练一练”中第一题,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涂一涂:“练一练”中第 2 题。平移和旋转(第平移和旋转(第 2 课时)课时)学习内容:教材第 28 页试一试内容。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2、结合在方格纸商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9、。学习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学习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理解平移的距离。教 具:课件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是什么?二、感知平移1. 移一移、描一描师:你们能按照要求找到棋子、铅笔、三角板平移的位置吗?2. 小组操作、验证。生汇报,师出示课件,展示棋子、铅笔、三角板平移的过程及移动后位置与先前的对照。3. 自主合作、完成平移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我们知道了平移的过程,那么你们能说一说铅笔图和三角板图经过怎样的平移过程才能得到图形吗?3生汇报:.三、巩固练习课后“练一练”第 3 题。四、当堂检测独立完成课后“练一练”

10、第 4、5 题。五、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乘法乘法 单元分析单元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以及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进一步探索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运算规律正确进行运算的能力;重视用乘法的直观模型(点子图)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道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算,体会估算的作用和价值。单元学习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交流算法的过程,理解算理。2.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

11、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单元学习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道理。单元学习难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道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算,体会估算的作用和价值。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内容内容建议课时数建议课时数找规律(两位数乘整十数)队列表演(一)2队列表演(二)2电影院练习三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乘法乘法 找规律找规律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 p30-31。 学习目标: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 0 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计算 的过程与方法。 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

12、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探讨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乘法的算理。 教 具:课件。 学 具: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 0 的计算。二、揭示课题 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揭示新课题。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教学“找规律”。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13、 2)提出问题:为什么 5010 等于 500 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 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 表示 50 个 10 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 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 3020,1240,12040 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组发言。 教师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 在所得

14、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 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 14030,先计算 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 0,即 14030=4200。 四、当堂检测:课本 “练一练”的第 1-4 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的乘法,然 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 六、作业布置:课本 “练一练”的第 5 题。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

15、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 后面添上被省略的 0。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 3080= 2430= 1550= 6020= 5020= 13020= 1850= 二、新知探究 1) 活动一:探索 320 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把 20 先看成 2,23=6,3 乘的这个 2 表示 2 个十,那么 6 就 表示 6 个十,6 个十就是 602)活动二:探索 520 的算法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3)活动三:1020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4)变式运用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三、巩固提升: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123=36 513=65 ( )30=360 5( )=650 ( )30=3600 5( )=6500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 2. 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 )( )=800 ( )( )=1260 3. 1 盘能装下 28 个鸡蛋,那么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