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初三(上)语文期末试题(20022003学年)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1666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岩市初三(上)语文期末试题(20022003学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龙岩市初三(上)语文期末试题(20022003学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龙岩市初三(上)语文期末试题(20022003学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龙岩市初三(上)语文期末试题(20022003学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龙岩市初三(上)语文期末试题(20022003学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龙岩市初三(上)语文期末试题(20022003学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岩市初三(上)语文期末试题(20022003学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岩市初三(上)语文期末试题(20022003 学年) 答卷时间:120 分钟 满分:100 分 文字录入:石文美 一、 (22 分) 1、根据汉语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根深 d 固 tu 毒生灵 qie 而不舍 d 柱中流2、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3分)( )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_,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 A、 我们虽然人人不一定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 B、 我们虽然人人不一定能成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 C、 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 D、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 3

2、、下面一则广告用语有四项,其隐意为“通过顾客比较使用后选这个品牌”的一项是 (3分)( )A、我要“乔丹”运动鞋 B、我偏要“乔丹”运动鞋 C、我也要“乔丹”运动鞋 D、我还是要“乔丹”运动鞋 4、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 米兰,香气袭人,但不够艳丽;牡丹,雍容华贵,却少了些馨香; _。人没有统对的完好,水没有绝对的纯净, _。我们不能要求每事每物都完整无损。 5、对下列句子的修改,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坏习惯。(把“变化”改为“改变”) B、我们要注意团结跟自己“合不来”和自己“看不惯”的同志。(去掉“和自己 “) C、办公室

3、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文件。(把“厚厚的”调到“一叠”后) D、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在“宣传”前加上“其它”) 6、用课文原句填空(5分) 长风破浪会有时,_。 _,铁马冰河人梦来。 渔家傲中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思乡报国的句子是: _。 在古今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请你写出一句。_ (人名) 句: _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齐心,勇于实践,努力探索, 方能成功。用故乡中 的话来形容。就是: _,_,_,_ _。 二、(38分)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回答下面的题目。(12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

4、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4分) 池非不深也 池:_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 亲戚畔之 畔:_ 地利不如人和 和:_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语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B、环滁皆山也环

5、而攻之 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出郭相扶将 D、 委而去之 有孙母未去9、文中所指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什么?(2分)答:10、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_”,其中最重要的是 _。今年 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 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_ 。(2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翻译:_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 甲文: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以认 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

6、 _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 扉这样一幅美妙而独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像亲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 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可是现在有人说,这幅图画不对了。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 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鸟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 “鸟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鸟啼 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因此断定,诗中“月落乌啼”,说的是“月亮向 乌啼桥那方向落下去了”。此种说法,我觉得远不是无懈可击的。在一般情况下,乌 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

7、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 乌夜啼的曲名。传说刘义庆因事触怒文帝,被囚于家。其妾夜闻乌啼,以为吉兆。获 释后遂作此曲。又,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传为魏何晏之女作。此外,唐教坊曲 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我们能不能用“乌鸦的习性”把这些曲名和传说故事 全部勾销呢?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我们能不能以 “乌鸦的习性”夜间栖宿于巢中不出为由去考证一番,说这月明之夜南飞的乌鹊是一种别的什么夜游鸟呢?事实上,夜间栖宿巢里的乌鸦,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受到什么惊扰, 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随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如无文 献史料可证,安知这鸟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

8、脸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须 知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比如在梁祝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多少个 祝英台读书处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庙啊?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按情度理,不可能 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桥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冈上的专给诗人 写“月落乌啼”用的怪桥。 乙文: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 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 普遍的现象。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 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9、到客船。”它的 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 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 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 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 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 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 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12、在甲文的横线处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 情景

10、图画。(在原文作答,不超过80个字。)(2分) 13、对“新解”中“乌啼”指“乌啼桥”的论据,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了反驳?(2分)14、乙文认为,赏诗应“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现以“姑苏城外寒 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例,其“不尽的韵味”是指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15、乙文中“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句,其“随意性”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甲文“新解”的内容属于“随意性”吗?为什么?(4分) 16、参照甲文第一句“无论如何不在于而在于”的句式,另造一个句子。(2 分) 答: (三)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14分)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台湾谢鹏雄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

11、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一直深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 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 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 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 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与旁人不一样。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宅 院走出来,衣着华丽,大声嘻闹,不时发出阵阵

12、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 很不幸福的。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 妈,嫁到了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二姑妈应当很幸福。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 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 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 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姊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 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黯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 而

13、且非常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住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 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 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道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 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 她去,母亲说:“在家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 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菜篮子。我们买得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 一点青菜的钱。回家途上,遇到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 “哟,你的儿

14、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 “啊,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 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 17、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可组织原文中的文字回答)(4分) 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 答: 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 答:18、“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句中“好像”一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2分)答; 19、“看到一些( )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加果在括号里加上“好 像”一词行不行,为什么?(2 分) 答: 20、下面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 分) 答: 21、“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 欣然”一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 分) 答: 22、下面句中的“幸福”和外国民谣中的“幸福”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 分)( ) A、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B、大姊并不幸福。 C、他们都是幸福的人。 D、幸福肯定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是与旁人不一样。E、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