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500890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讲阅读答案答案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答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戊戌()叱咤() 激亢()蓟北()酣畅()涕泗()2.根据拼音写汉字。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2)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3)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4.文学常识填空。(1)梁实秋(1

2、9031987),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散文代表作_。(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_,中国 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_。5.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 ”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我记得他开

3、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

4、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6.本文记叙

5、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7.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找出文中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8.梁任公讲演时有什么特点?试从声音、内容、表情等方面分析。 9.试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梁任公的特点。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显宦(hun)屏息(bn)精悍(hn)迥乎不同(jin)B.莅校(wi)步履(l)谦逊(xn)博闻强识(sh)C.箜篌(knhu)弥漫(m)酣畅(hn)叱咤风云(zh)D.沾襟(jn)蓟北(j)激亢(kn)涕泗交流(ts)2.下列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风神潇洒莘莘学子炉火纯清B.义无返顾崭露头角左右顾盼C.大汗淋漓雷厉风行源远流

6、长D.壮极愉快鸦雀无声黄沙弥漫3.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B.古人在清明到郊外踏青的同时,往往还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例如踢球呀、放风筝呀、荡秋千呀其中荡秋千最受人们的喜爱。C.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D.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4.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B.高科技楼上大教室里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

7、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C.温总理在各种场合,经常会脱稿讲话,而且喜欢旁征博引,这是由于他长期以来注重学习、注意积累的结果。D.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B.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D.为及时

8、征求和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省统计局日前在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回忆老舍梁实秋最近我到美国去,无意中看到我的女儿文蔷收藏的一个小册,其中有一页是老舍的题字。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老舍和我都住在四川北碚。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写上七百字,不多写。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着苍老。他写作的态度十分谨严,一天七百字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他后来自己说:“什么字都

9、要想好久。”他的楼下住着老向一家,但是他们彼此往来并不太繁。老舍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内心却很孤独。老舍之死,好久是一个谜。现在不是谜了。他死得惨。他的父亲也死得惨。胡絜青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他父亲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是舅舅家的二哥回来报的信,这个二哥也是旗兵他败下阵来,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正巧遇见了老舍的父亲。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父亲身上的火药打燃,全身被烧肿,他自己爬到这个粮店等死。二哥看见他的时候,他已不能说话,遍身焦黑,只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后来父亲的小小衣冠冢中埋葬的就是这双袜子。这时老舍不足两岁。这段悲惨的家史是天然的小说题材

10、,在老舍的一生中,不管走到哪里,它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的记忆里,勾起他的无限辛酸和义愤。老舍父子都是惨死,一死于八国联军,一死于四人帮的爪牙。前者以旗兵身份战死于敌军炮火之下,犹可说也,老舍一介文人,竟也死于邪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毒箭之下,真是惨事。我们的了解是,他不是溺死在一个小湖的水里,他是陈尸在一个小湖的岸边。他的尸首很快地火化了,但是他的骨灰盒里没有骨灰!像老舍这样的一个人,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他的思想倾向一向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他的写作一向是属于写实主义,而且是深表同情于贫苦的大众。何况他也因恪于形势而写出不少的歌功颂德的文章,从任何方面讲,他也不应该有他那样的结局。

11、然而,不应该发生的事居然发生了。老舍最后一部小说是正红旗下。一九八年六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四二页,九万七千字。这部小说作于一九六一年底和一九六二年。据胡絜青的代序说,这部小说的遭遇很惨,经过也很曲折。小说以写满人为主,而且是清朝末年的满人,并且是以义和团那个时代的骚动为背景。所以在体裁上当然与所谓“现代体裁”不同。老舍所以敢动笔写这一部早就想写的小说,是因为他以为他已获得允许可以“在一定的大前提之下自由选择体裁”,但是他想错了。一九六二年下半年,起了一阵“现代文字狱妖风”,株连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谁愿意莫名其妙地因写小说而被戴上反党的大帽子呢?”“这些文艺政策上的不正常现象就构成了正

12、红旗下既没写完,又没发表的原因。”(节选自槐园梦忆)6.请简要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作用。7.作者写“老舍之死”,为何连带写了“他的父亲也死得惨”?8.画直线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9.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画波浪线部分提到的“任何方面”,具体涉及哪几个方面?10.分析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层次。三、语言表达11.请为下面的情景中的婚礼主持人设计一段演说词。(不超过80字)秋季的一天,婚礼恰好赶上绵绵秋雨,参加者都在埋怨天气。12.(XX黑龙江哈尔滨第九中学高三月考,21)下面这则邀请函有语言不得体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4月24日30日举行。我们向

13、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琴的悠扬,歌的奔放等。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中学 XX年4月10日(1)将_改为_;(2)将_改为_;(3)将_改为_;(4)将_改为_。 类文欣赏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

14、。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

15、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的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赏析:这篇赠言是抓住学生离校后即会遇到是否抛弃学问的新困惑写的。开篇即谈“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慈父般的抱歉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子的距离;文末说“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又以拳拳之心表达了慈父般的殷切希望。文章一环扣一环,推理严密。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不要抛弃学问”的观点后,立即写了一段文字说明“不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