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00206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评“中国济慈”朱湘冬日的一个清晨,露水滴在江面上溅起一圈圈的涟漪,淡粉的寒梅在寒风中一片片旋转飘落,平静的湖面微微泛起闪闪的金光,纵身一跃,宛如沙漏中缓流的细粒,静静地沉入江底,一个诗人的死亡。“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朱湘葬我),1933年 12 月 5 日,被美誉为国济慈”的杰出诗人朱湘在二十九岁盛年之际投江自没,且如其名作葬我所说,诗人的尸体与他的诗魂一起飘去了无人知道的地方,世界的尽头,理想的彼岸。1904 年,在这个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前夜的时期里,朱湘出身在一个清政府官员家庭。他的父亲虽是安徽太湖人,但却长年在湖南任道台(四品),久居湖南沅陵

2、(今湖南省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朱湘即诞生于此,故取名“湘”。朱湘虽然生活在这么一个官宦家庭里,自小衣食无忧,但他的童年却依旧是不幸的,也为他日后冷傲、孤僻的性格埋下了阴影。在朱湘 3 岁还在哇哇学步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染病去世,离他而去;在他 11 岁还未到束发之年的时候,他的父亲,也是家庭最大的支柱,也撒手人寰,驾鹤西去。此后,年纪小小就失去双亲的朱湘就随着他的哥哥嫂嫂们生活,可是天性敏感的他与兄嫂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诗人幼小的心灵此时已感到了沉沉的压抑,这种压抑感又把只有十几岁的他逼向更狭小,更孤僻的天地中。所谓“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长于书香门第的朱湘,自幼就展露出非同一般

3、的天赋。1917 年,年仅 13 岁的朱湘即考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两年后,他又顺利考入清华中等科四年级,在 15 岁束发之年就成功跻身于中华一流学府水木清华。长于书香门第,朱湘的古典诗赋底蕴自不待言;生于巨变年代,诗人的灵魂也顺着时代的风向飞向更远的地方。做为一个思想敏锐的青年学生,朱湘早在就读于南京工业学校期间,就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尤其对新诗青睐有加。步入水木清华之后,朱湘更是顺应了时代的浩浩洪流,加入了清华文学社,开始了新文学的创作与西洋文学的翻译。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在那个多变的年代,在讲究自然人文环境的水木清华,年轻的朱湘就像乳虎啸谷,潜龙深渊那般,处处显示着自己的“龙

4、性难驯”。做为新文学运动的后进,朱湘敢于公开嘲笑当时诗坛偶像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中的错别字,还大胆爆料徐志摩窃取新诗领袖桂冠的隐私。朱湘非但对文坛前辈敢于辛辣嘲讽,对志同道合又诗词唱和的同学也敢于当面大骂,丝毫不念同窗之谊。朱湘(字子源)在清华期间,与饶孟侃(子理)、孙大雨(子潜)、杨世恩(子惠)三人并称“清华四子”,成为名扬水木清华的学生诗人。“清华四子”一起租房同住,平日里一同探讨文艺,诗词酬唱,颇有些文人雅集的味道。可是即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圈子,也不同于金谷之好,亦不同于兰亭之趣,四人间在生活上相处并不融洽。一遇到什么问题, “龙性难驯”的朱湘就“遇事便发”,常常当面痛骂其余三人。直到多

5、年之后,四子之一的孙大雨仍然对当年朱湘以老大哥的身份训斥他,耿耿于怀,不能放下。足见,当时朱湘对同窗好友骂的不轻;也从侧面反应出当时还只在弱冠之年的朱湘的确在为人处世方面缺一根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但生性冷傲孤僻的朱湘是注定要与这一切清规戒律过不去的。1923 年,就差半年即可公费留美的朱湘终因故意抵制学校斋务处的早餐点名制度而累计三次记大过处分而被校方开除学籍。 “清华四子”的其余三人闻讯与校方竭力交涉,最终倡导自然人文环境的清华愿意作出让步,只要朱湘做出书面认错,便网开一面。可是生性孤傲的朱湘坚持认为自己无错可认,宁可被清华开除,也不愿俯首认错。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

6、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他还公开嘲讽母校说:“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可以说,同是新诗旗手,徐志摩离开剑桥时内心是那样的温暖、绚烂,而朱湘暂别清华却是另一番清冷孤独的光景。正如朱湘名作废园所说的:“有风时白杨萧萧着,无风时白杨萧萧着,萧萧外更听不到什么。野花悄悄的发了,野花悄悄的谢了,悄悄外园里更没有什么。 ”被清华开除,回到南方的家中时朱湘已到弱冠之年。不久,一位名叫刘彩云的姑娘千里迢迢找上门来,手里拿着一张二十年前朱湘父亲与他父亲指腹为婚的契约。对于一个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又富

7、于浪漫色彩的青年诗人而言,指腹为婚是件多么的古老,多么的荒唐、多么的可笑的事啊。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在这么一件人生大事上,生性冷傲孤僻的朱湘竟然屈从了传统的力量,兄嫂的意思,与一个婚前毫无爱情,甚至素昧平生的女人,走上了“婚照结,炕照上,娃照生”的道路。有趣的是,朱湘在婚姻这件人生大事上妥协了,在婚礼这种礼仪形式的小事上却爆发了。按照传统,父母双亡的朱湘,他的婚礼理应由长兄主持。那位在南京供职,且混得颇开的长兄也尽到了大哥的责任,忙里忙外,把朱湘的婚礼搞得体体面面,热热闹闹,高朋满座。可是到了行礼的时候,朱湘坚持不肯给长兄为父的大哥行跪拜礼,只肯以三鞠躬代替,让原本兴高采烈的大哥一时在亲戚朋友中

8、下不来台。估计,朱湘的大哥也是一倔脾气,为了这点小事也与弟弟急上了,当晚大脑洞房,把龙凤喜烛都给打成了两截。从小就生活在兄嫂阴影下的朱湘,在大婚之日,看到大哥还是这般张扬跋扈,处处都要“骑”到他头上,感到了彻底的愤怒与绝望。当晚,他就带着新婚妻子离家出走,搬到了二十岁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家。从此,朱湘便与他的几个兄弟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生性冷傲孤僻,平时又脾气暴躁,遇事便发的朱湘注定难以在“先结婚,后恋爱”的旧式婚姻模式中获得幸福。新婚燕尔,朱湘对新妻还是怜爱的,还为妻子改名为霓君,大概是希望与妻子同司马相如、卓文君那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吧。可是,朱湘焦躁的诗人性格,霓君喜好怀疑、无理取

9、闹的小女人性情,注定他们的婚姻要与争吵相伴始终。新婚没多久,随着对彼此好奇心的渐渐消失,没有婚前感情基础又性格不合的两人(如不一概否定旧时婚姻模式的话,那性格真的要比八字重要),开始频频为一些日常琐事争吵。就这样,小夫妻两人在时而鱼水之欢,时而各行其事,磕磕碰碰的状态下过了一年多。1926 年秋,朱湘暂别新婚妻子,在友人的力保下终于再次回到清华园。这次再回水木清华,踌躇满志的朱湘自费办了诗刊新文月刊,只登载自己创作的新诗与翻译的诗歌,并扬言“五年内使其遍及全国”。不过可惜的是虽然订户遍及京、津、沪、宁、广州、新会、柳州、沈阳、吉林甚至日本等地,但发行总数却少的可怜;别说,五年内遍及全国不可能,

10、就是把诗刊坚持办下去也是奢求。最终,这份满含朱湘心血与艺术理想的诗刊,只办了两期,就因为经济拮据,无疾而终。诗刊虽然停办了,但冷傲的朱湘并未放弃新诗的创作,并未放弃对当时诗坛的关注。他对当时风靡诗坛的三位新文化巨匠的品评颇有内行人的独到之处。朱湘评论郭沫若的诗,赞扬了他浪漫的想象与磅礴的气势,并认为郭诗在“在形式上、音节上,都极其完美”,但又毫不客气的指出郭沫若有时“对于艺术是很忽略的,诚然免不了粗字之讥。 ”有时候, “一诗集只四行可读”;朱湘评论胡适的尝试集更是仅用“内容粗浅,艺术幼稚”,这八个大字将胡诗一概否定。朱湘论闻一多诗,则认为闻一多的不足之处在于用韵不讲究,用字方面太文太累太晦太

11、怪。至于,朱湘论当时的诗坛情圣徐志摩那故事就多了。由于徐志摩没有在其主编的诗刊诗镌中将朱湘的作品采莲曲发在第一篇,朱湘就对徐志摩破口大骂,说“瞧,徐志摩的那副尖嘴,就不像是写诗的人。 ”尽管,在绝大多数旁人看来,朱湘的这句话不免带有些许醋意与人身攻击的味道;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朱湘对徐志摩诗歌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朱湘在评徐君志摩的诗一文中,认为徐志摩不愧是写爱情诗的天才,至于哲理诗就因欠缺理性精神而差强人意。当然,话说回来,朱湘的采莲曲的确是首不可多得的韵律优美的新诗杰作,他对徐志摩破口大骂也并不全是无名之火。且听这首宛若天籁的采莲曲“小船啊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

12、妖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拌,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犹疑。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扬着歌声。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莲,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飓荡漾着歌声。 ”全诗韵律谐美,美丽轻盈,将采莲小舟随水波浮动的节奏感用韵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雅人深致,是新诗中不可多得的唯美佳作。也难怪朱湘会对徐

13、志摩不将这首采莲曲列为诗镌刊首而大发脾气了。1927 年上半年朱湘终于从水木清华毕业,同年 9 月作为清华的优秀毕业生,带着去美国混个好名声,让自己的夫人成为博士夫人的想法,朱湘公费赴美留学。一百多年来,由于文化,国情等诸多因素,留学海外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受点“洋气”,只是每个人应付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如徐志摩,即便受了点气,也能始终全身的魅力,与外国人交朋友,成为西方社交界受欢迎的人物;有的人,如许地山,则喜欢与周末与中国老乡谈天说地,揭短洋人的可笑之处, “鬼佬”、 “鬼妹”这些词在中国人中广泛流传;有的人,则如郭沫若知耻而后勇,摆开阵势,把外国女人追到手,也算平复了受伤的心灵。然而,对生

14、性焦虑、孤傲的朱湘而言,留学的确是“活受罪”。朱湘从 1927 年 9 月赴美,到 1928 年 8 月归国,短短两年间竟然换了三所大学,最后甚至没有获得学位便负气归国。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927 年秋,朱湘初入美国威斯康星州劳伦斯学院(今天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美国的名牌大学有 17 位诺贝尔奖得主),插入本科四年级就读。当时,朱湘选了拉丁文、古英文与法文三门课程,当时英文功底极深厚对语言有极有天赋的朱湘,本来是应该可以顺利毕业的。可是在一次上法文课的时候,有一位美国学生朗诵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游记,其中一段提到中国人像猴子,当时在场的美国学生听话竟然前仰后翻的哄堂大笑。面对如此羞辱,朱湘自

15、然是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甩了甩衣袖,头也不回的离开教室。此后,无论当时的法文讲师如何致歉,朱湘也铁了心宁可放弃学分也要离开威斯康星州劳伦斯学院。此后,朱湘转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学府,有 61 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次选修的是德文与希腊文。起初的一段日子,朱湘沉浸在芝加哥大学浩瀚的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并且由他翻译的中国唐诗登在校刊上顿时引起校园的轰动。可以说,初到芝加哥的朱湘是风生水起,心情也颇为舒畅。此时,他在给妻子刘霓君的信中是这样写的:“霓君,我的爱妻:从此以后,我决定自己作饭。每月可以寄二十块美金给你。我自己还可以买点书,我问了他们内行的人知道腌鱼腊肉这面都可以买得到。不过这人

16、不十分可靠,详细情形我以后告诉你。我想这个消息你听了一定很喜欢。一年半载之后,你进了学堂,很可以在这里面省出一笔钱来。现在已经春天,我的衣服没有,美国人又是富,我们中国人到这面来,至少不要穿得像叫化子。并且我那本书寄去上海,可以拿四五十块中国钱,我叫了他们给你寄去,可以支持些时候,所以我不得已,作了春天两套衣裳。阳历四月初一我准寄美金卅块回家。你阳历五月半可以收到。从阳历五月起,每月决定能余廿块,可以两个月寄一回。在美国照相,听说贵的不得了;照六张六寸的,要廿块美金。所以现在是照不起。无论如何,在美国总要照一次作纪念的。早迟那就不敢讲了。鱼肉你现在不必寄。还有罐头之类东西,美国并不贵,也不必托罗先生带了。绣花抽税太高,并且销的不多,也算了吧。我如今读书很快活,并且除去寄钱给你以外,我自己每月还能买些自己要看想买的书,这也叫我高兴。我如今立了一个志向,要把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诗都拿来读。这面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很大,我要看的这种书大半都有,你想我是多么快活。大前天本是礼拜,我照例应该写信给你的,因为看书有趣,看忘记掉了。我今天虽然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