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新诗教学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0046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新诗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新诗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新诗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新诗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新诗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新诗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琅岐中学- 1 -浅谈初中新诗教学浅谈初中新诗教学黄绍盛黄绍盛 新诗,属于文学作品单元。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 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对提 高学生能力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 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下面就结合七年级上册课本所选的 新诗来谈一谈教学体会。 (一)把握诗歌的意象,透视诗歌主题,感悟人生哲理。 虽说诗歌在表层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 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就入 选课本的这些诗歌来说,主题相当集中,明确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2、。如果片面 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 的目的。如在山的那边表达的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象征意义, “翻过山去看海”这个举动以及山和海这两个事物本身都具有象征意义,而 且这首诗就是从它们的象征意义生发出来的。如果学生理解不到这一点,仅 仅把它们理解成实际的行动和实际的事物,就不能把握到诗歌的主题,教师 就要注意加以点拨。 (二)现代新诗教学必须遵守“知人论世”原则。 鉴赏一个作家的作品就必须要研究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联系作家独特 的个性和影响他人生发生转折的事件去解读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创作风格。 在确定了理解整首诗的关键之所在后,找一个小的,贴近学

3、生实际的切入点, 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这是很有成效的方法。如理想一诗,多用判断 句式,表现诗人从多方位,多角度对“理想”所作的思考,跟其他诗相比, 它以哲理性强取胜,是一朵理性之花。这首诗是流沙河经受了长时期的厄运 与灾难后,眼光穿越古今,横跨中外,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进行了深沉, 厚重而终不掩明朗的反思,然后唱出的对“理想”的颂歌,很显然,诗人不 平凡的遭遇,丰富的学识以及宏阔的眼光都跟学生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 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如诗中有“理想是闹钟,敲 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 又是一种牺牲。 ”这几句其实讲的是树立“

4、理想”要从国家,民族,集体等大 方面着眼,不能只是为了一己的宝贵与功名,只有这样的理想,才能使人得 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看,从“理想”中获得的是永不枯竭的进取的信心与 动力,为“理想”牺牲的是个人“小我”的狭隘的利益。在此结合运动员的 事例来讲解很合适。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金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耳 听着自已国家的国旗升起,他们常常会流下热泪,因为他们为国家争荣誉的 理想终于实现了。而也不乏这样的运动员:他们太过看重个人的荣誉与利益, 反而影响了比赛的正常发挥,个别极端的还有可能阻碍队友取得好成绩。 又如金色花 , 纸船这两首诗歌,它们的抒情方式别具一格,前者福州琅岐中学- 2 -借小小孩童

5、的“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后和母亲捉迷藏,表现了孩子母亲之 间的亲密感情;后者借“我”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冀望母亲能收到纸 船这个举动,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之情。变成金色花固然是出于想像, 叠纸船恐怕也不是实有之举,它们都是诗人为自已的感情抒发寻找的外化物 罢了。教学时要善于创造气氛,让学生回想自已与母亲的感情,以“妈妈, 我想说爱你”之类的话题,让学生设想自已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从而将 学生引入教学这两首诗歌所需要的情境中。 中国现代新诗的鉴赏教学,就必须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社 会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图,进而 更深刻的把握作品的主题。

6、(三)学生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它们总是要经过诗人在特 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 秋天展现了三个画面,分别是农家图,渔家图以及原野图。农家图 显其安静,闲适,渔家图显其清冷,原野图显其空阔,寥落,排在一起构成 了浓浓的“秋天”的氛围,诗人的造境颇具匠心。农家图是这样写的, “震落 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在一派静谧 中,有节奏的伐木声一路飘出幽 谷,震得树枝上亮晶晶的露珠纷纷坠落;忙碌的收割季节刚刚完毕,镰刀收 起

7、来,而瓜果也已熟透了,人们开始用背篓来背肥大喜人的瓜果。这组镜头 有空间转换和时间转换。空间转换:收割稻子的时节到采摘瓜果的时节。但 在头脑里这几幅画面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而 不是孤立的彼此互不关联的。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写的都是有夜空,美 丽的夜空景色和对仙人生活的充满浪漫色彩的想像有机结合,构成和谐的艺 术世界。学生在弄清作者借以产生联想和想像的实际情景后,应该能很自然 地进入诗中的想像世界,去领略诗歌的美并体会作者的心情。 (四)鉴赏诗歌的语言,在诗歌的语言中获得审美体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以精致的语言形式说出自己深刻独特的内视体 验。诗歌语言从形式上创造了

8、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在内容上突破了一般语言 的用词方式、语法规范、修辞方式和抒情方式。比如:“你丢给我一朵花” 是一般语言,而“你丢给我一夺微笑”就成了诗歌的语言。它打破了常规思 维的界限,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这种美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是对一 般文学语言的改造和创新。诗歌语言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 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虽然在初中,尤其是初中低年级阶段,学 生还较难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但在诗歌教学中若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指引 与点拨就太可惜了。如“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 (在山的那边 ) “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 山

9、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 心情。又如:“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福州琅岐中学- 3 -(秋天 )这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逻辑结构上虽没什么道理,但我 们分明能感到诗人对“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追恋,而这“夏夜的香与热 的笛孔”就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直观的印象。 (五)加强朗读训练。 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范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 ” 对朗读的比较高的要求,要建立在 深刻,细致地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要表 达的感情,然后试着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自然就会

10、有了抑扬顿挫。至于 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甚至区分出轻重缓急等,这些都是对朗读的比较外 化的要求,不必孤立地提出来。比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 写的都是夜空景色,手法也相近,但在情绪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天上的 街市写的是繁星满天的夜空,作者引发出的联想与想像是牛郎织女在天街 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静夜写的则 是天上飘着些团团白云,月亮不甚月亮,天河被云气遮掩的夜空,引起的想 像是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 静谧 ,辽远,朦胧。所以,朗读时就要读出两者所表达的感情的不同来。 像理想一诗,前面 6 节是从正面歌颂理想,朗读时要

11、注意诗意读出明朗, 坚定的语气,要有夺人的气势,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力;接着第节写理想 的复杂特性-“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要读出 悲壮,沉思的语气;随后第 3 节写要坚持理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理 想,要读出劝告,警醒的语气;最后 1 节以“理想” “开花” “抽牙”来形容 “春色正好” “太阳正情”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重新获得理想之后的昂扬 意气,要读出欢快,奋发的语气,这样下来,整首诗就显出了回环起伏,具有了 动人的旋律金色花和纸船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恋之情,而金色花 以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写, 纸船则以柔弱的女子的口吻来写,二者在情 调上明显不同,朗读时要读出其

12、间的区别来 朗读是加深对诗歌意思和感情的体会,并直接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的行 之有效的方法,教学时千万不要忽视朗读训练 (六)注意“留白”的艺术。 中国画有“留白”说,中国戏剧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 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由此我想到了诗教学,诗歌 教学也要学习“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像的余地和再创造的空 间在指导时不要追求把一首诗讲得太清楚,太全面,对诗歌作追根溯源, 条分缕析的探讨与解说,与其由他人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不如让读者自己去感悟那“雾里看花” , “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对诗歌美 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美”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教学时要讲究 “度” ,讲究“留白”的艺术事实上,学生对诗歌的再创造是任何教师都 无法代替的,我们只有学会“顺从”学生,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读诗的乐趣。 总而言之,中国现代新诗教学,只有遵循文学鉴赏的内在规律,从提高福州琅岐中学- 4 -学生素质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现当代优秀诗作,鼓励学生在理解 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鉴赏和创作,才能更有效的上好现代新诗教学这一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