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高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499877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高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05高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05高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05高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05高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5高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高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 高考物理试题解析高考物理试题解析山西芮城中学 郝自华14一质量为 m 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为 g/3,g 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为Amg/3B. 2mgC. mgD. 4mg/3解析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应用。容易。站在电梯中的人,受重力和电梯的支持力(受力分析) ,向上做加速运动(运动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可解得支持力。人对电梯的压力与支持力大小相等。选 D15已知介子、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 u 或夸克 d)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 或反夸克)组成的,它们的带电量如下表所示,表中 e 为元电荷。ududud带电量+e-e+2e/3-e/3-2e

2、/3+e/3下无说法正确的是A由 u 和组成B是由 d 和组成duC由 u 和组成D是由 d 和组成du解析考查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容易。同种电荷在一起相互加强,异种电荷在一起相互抵消或中和。介子和夸克是粒子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需要知道正反粒子。高中阶段粒子的属性主要是粒子的质量和电量。选 AD16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周。由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求得A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B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 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速度之比解析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和天体运动规律。中等难度。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分别解决

3、了行星怎样运动和为什么这样运动。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向心力。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也是本题考查的重点。由动力学知识列方程,行星的质量会约去,无法求出行星质量,也无法求出太阳的质量。但可以求出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之比,进而还可求出动行速度之比。绕太阳运行的速度之比可见能求出火星和地球根据圆周运动知识有到太阳的距离之比可见能求出火星和地球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有12212211212 22 1 3 23 122TTRRTT RRTRTRvv选 CD17图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一平行细光束从 O60,90abcbac点沿垂直于 bc 面的方向射向棱镜。已知棱镜材

4、料的折射率,若不2n考虑原入射光在 bc 面上的反射光,则有光线A从 ab 面射出B从 ac 面射出C从 bc 面射出,且与 bc 面斜交D从 bc 面射出,且与 bc 面垂直解析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是几何光学的主要内容。当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可能发生全反射。本题中棱镜的折射率已知,可以算出发ab c Oab c O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 45 度。光到达 ab 面时入射角为 60 度,大于临界角,发生全反射,所以没有从 ab面射出的光线。光线经 ab 面反射后,到达 ac 面时,可算出入射角为 30 度,此时既有反射光又有折射光。所以有光线从 ac 面射出。经 ac 面反射的光到达 bc

5、面上入射角是零,一部分沿原路返回,一部分垂直射出。选 BD18一列沿 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周期为 0.5s。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都相等的各质元依次为 P1,P2,P3,已知 P1和 P2之间的距离为 20cm,P2和 P3之间的距离为 80cm,则 P1的振动传到 P2所需的时间为A0.5sB0.13sC0.10sD0.20s解析本题考查机械波传播规律。中等难度。机械波是机械振动的传播。分为横波和纵波。波速表示振动在单位时间内向前传播的距离。波长表示介质中振动情况总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等于相邻的两个波峰(峰谷)之间的距离,还等于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波速等于波长和频

6、率的乘积。波的图像能反应波在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注意位移和距离的区别。利用图像研究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从波的图像上我们可以得知波长、振幅,可以讨论各个质点的振动状态。画出本题波的示意图。只要能求出波速,不难求出所求的时间。容易得出 P1和 P3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即为一个波长,100cm。波速等于波长除以周期,为 2m/s。则 P1的振动传到 P2所需的时间也就是波从 P1传到 P2所需的时间。可以P1P2P3P4算出为 0.1s。选 C19图中两条平行虚线之间存在匀强磁场,虚线间的距离为 l,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abcd 是位于纸面内梯形线圈,ad 与 bc 间的距离也为 l

7、。t=0 时刻,bc 边与磁场区域边界重合(如图)。现令线圈以恒定的速度 v 沿垂直于磁场区域边界的方向穿过磁场区域。取沿 abcd 的感应电流为正,则在线圈穿越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感应电流 I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线可能是解析电磁感应现象是高考的热点。难度中等。电磁感应现象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问题。一是从磁通量发生变化的角度,另一个是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角度。切割磁感线应该优先考虑。本题关键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从选项设置可知不需要判断电流大小。从磁通量考虑。线圈从进入到穿出,分为两个阶段,磁通量先增加后减少。得用愣次定律不难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先是逆时针,后是顺时针。l a bcdIA OI/v

8、 2I/vtIB OI/v 2I/vtIC OI/v 2I/vtItD OI/v 2I/vA B2R 2RM 2R O R N M R O 2R NC.D.2R M 2R O 2R N M 2R O 2R NR从切割磁感线考虑。线圈进入时右边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增大,由右手定则可判断电流方向为逆时针。线圈穿出时左边切割磁感线有效长度也是增大,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选 B20如图,在一水平放置的平板MN 的上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B,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许多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粒子,以相同的速率 v 沿位于纸面内的各个方向,由小孔 O 射入磁场区域。不计重力,不计粒子间的相

9、互影响。下列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带电粒子可能经过的区域,其中。哪个图是正BqmRv确的?解析本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知识。中等难度。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将做圆周运动。确定圆心,画出粒子运动轨迹,是做这一类题的关键。几何关系在解物理题中的应用相当 M O NB M O NB普遍,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由于有许多沿不同方向射入的粒子,它们入射速度大小相等,所做圆周运动的半径相等。多画几个不同方向粒子运动的轨迹,尤其一些典型的和特殊的,通过观察可得出所有这些圆周所覆盖的区域,即为所求。区域的边缘,左边以 O 为圆心以 2R 为半径的圆,右边则是从 O 点几

10、乎沿MN 方向射入的粒子的轨迹。选 A21如图所示,绝热隔板 K 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K 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两部分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 a和 b。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可忽略。现通过电热丝对气体 a 加热一段时间后,a、b 各自达到新的平衡,Aa 的体积增大了,压强变小了Bb 的温度升高了C加热后 a 的分子热运动比 b 的分子热运动更激烈Da 增加的内能大于 b 增加的内能解析热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考试说明中主要包括分子动理论、内能和气体的性质。本题综合了这几方面的知识。较难。“绝热”以及“光滑”使气体与气缸外界不发生热交换,气体既不吸热,

11、也不放热。这一信息,应联想到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可忽略”说明气体的内能等于所有分子动能的总和。宏观上内能只决定于温度,而与体积无关。有关气体状态的变化,需要知道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也可结合化学上所学的克拉珀龙方程),综合以上知识,可答出。初态,两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等量都相同。对 a 气体加热,若 K 不动,压强变大,会使 K 右移。可知 a 体积变大,b体积变小。最后平衡时,两边压强又会相等。对 b 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对其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压强增大。a 气体压强增大,加上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内能增加。a bK由克拉珀龙方程,两气体体积与温度比值相等。所以 a

12、温度更高。选 BCD22(17 分)(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其中正确的是_。(填入相应的字母)解析该实验中两细绳作用是便于记录力的方向,不必等长。实验中两细绳的方向与橡皮条方向分别代表三个力的方向,合力的方向不一定要在两分力的角平分线上,即两分力并不要求大小相等。但实验中两细绳、橡皮条和弹簧秤应

13、与木板平面平行。选 C(2)测量电源 B 的电动势 E 及内阻 r(E 约为 4.5V,r 约为 1.5)。器材:量程 3V 的理想电压表 V,量程 0.5A 的电流表 A(有一定的内阻),固定电阻 R=4,滑线变阻器 R,电键 K,导线若干。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 I1时,电压表读数为 U1;当电流表读数为 I2时,电压表读数为 U2。则可以求出E=_,r=_。(用 I1,I2,U1,U2及 R 表示)解析理想电压表没有内阻。电压表量程只有 3V,小于电源电动势。电流表有内阻。电路设计,不过是在一定规律约束下将VARBRK元件串联或

14、并联起来。你可以试着将它们进行串并联连接。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电压表分流或电流表分压知识。注意:若原理图是错误的,下一问也不得分。解答:当电流表读数为 I1时,电压表读数为 U1时,)(11rRIUE当电流表读数为 I2时,电压表读数为 U2时,)(22rRIUE可解得RIIUUrIIUIUIE2112211221,23(16 分 )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为“加速距离” 。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 。现有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 “竖直高度”h1=1.0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 “竖直高度”h2=0.10m。假设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 0.50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解析题设的两个研究对象人和跳蚤,进行相似的现象:原地起跳。根据题意对应的物理模型是物体由静止先向上匀加速一段位移“加速距离”,接着竖直上抛一段位移“竖直距离”,末状态时速度为零。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两阶段的联系是中间时刻速度,既是前一阶段的末速度,又是后一阶段的初速度。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种情况。两种情况的联系是在第一阶段人和跳蚤的加速度是相等的本题是匀变速运动,可以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