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9307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必修地理必修地理必修地理必修1 1 1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复习提纲 一、宇宙、太阳系、地球一、宇宙、太阳系、地球: 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地月系 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 外部条件: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安全的公转轨道 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 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 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2、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 4秒) 角速度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 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 球左偏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 球左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

4、点 看地球的自转为逆 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 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 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 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 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 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 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

5、侧相加),再转 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 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 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 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 为夏至日,北半球为

6、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 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 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 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 该地的昼长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

7、天,若时间为 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四、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四、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17 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 地壳:地壳: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 约6千米。海拔越高,厚度大。 地幔:地幔: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上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 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 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地核: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结构

8、: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 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 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温度随高度增 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五、大气的热力作用:五、大气的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9、: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 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 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 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 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 是被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 用 六、大气运动:六、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

10、平方 向上的气压异引起大气运动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受热上升、冷却下沉)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 异水平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风向和等压线呈夹角 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 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 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风带气压带形成因素: 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

11、纬环流和信风带;中纬环流和西风带;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 以赤道低压带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 带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 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区 东亚 南亚 东南亚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东亚大陆) 东北风(南亚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 团移动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

12、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 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 降, 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 前 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 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七、水的运动:七、水的运动: 水循环: 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 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 运动。水循环

13、又使地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 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洋流: 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 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 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

14、高,西欧 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 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 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 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 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 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八、地壳运动和变化:八、地壳运动和变化: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 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 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 海岸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