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498372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龙港镇湖前辅导小学课题组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课程改革已经加大了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的力度,力图构建开放的内容体

2、系,提供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如同在现实生活中游历一般,轻松自如,相对于传统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教师精心组织设计的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积极地训练,依赖于考试成绩的外在压力绝大部分学生对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自主性差,对学习的重要意义不够理解。学习方式偏向与注入式的多,主动探讨的少。必然影响到学习和教学的质量。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

3、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2、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观。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应扎根于现实生活,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使自然生命体在体验生存、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中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领会,满足其追求生活意义,超越现实与自我,进行创造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教育是向人的回归,向人生世界的回归” 。杜威的“教学即生活” “做中学”及建构主义理论都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学习就是原有

4、经验的同化和顺应。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交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儿童心理学理论也说明,儿童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经验的积累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习是旧经验的改组,教学生活化更关注了儿童的发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已经大大地拓展到学校之外。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理论都强调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学习

5、能力。3、响应新教育实验的改革新教育实验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即将进入社会的人,学生主要生存于社会,将学校教育脱离了生活,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培养出来的人是无法独立于社会的,为了人的一切,教育就应该为受教育者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而服务,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响应“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二、课题的界定1、 “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2、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多元智

6、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他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课堂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探索优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克服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课本知识的弊端,保证其它各元智能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研究目标1、让课堂教学活动生活化,努力构建教学即生活的理想课堂。2、通过研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3、培养社会型的未来人才。四、研究的内容1、通过研究,懂得如何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2、通过研究,探

7、索现代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生活化。3、研究各学科生活化的本质意义4、形成大课程观(努力开发书本课程而外的课程资源) 、大教学观(联系学生生生活实践) 、大开放观(学生学习空间)和学生大学习观(书本知识、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等) ,在日常教学中树立生活化意识。五、研究的策略与措施1、研究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步模式,有效地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活动。(1)、组织教师研读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结合已有的一些曾经研究过生活化学校的实践经验,联系本地生活情况,有效地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2)、从一些生活化比较强的学科入手,初步研究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模式,推广到各个学科,形成符合本土的一种体系。2、以课例为载体,推进课

8、堂生活化的研究(1)、推进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通过校本研讨,深刻理解生活化课堂的实际意义及实践过程。(2)、撰写生活化课堂教学随笔,共同研讨生活化理论和实践的方面问题。3、搭建新教育交流平台,加强校本研讨(1)、组建学校论坛,进行教师之间交流,与专家之间交流,开展现场备课,同课异构、论文案例评比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能。(2)、邀请名师到学校开课讲座,购买名师的上课实录进行观摩,组织教师阅读有关教育专著,组织开展教师生活会,增强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六、研究原则1、实践性原则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贯彻“教学即生活”的思想,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

9、的联系和生活实践,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2、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3、现实性原则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把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学习化,让学生体会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学科知识。4、动态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条件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操作等使情境动态化。5、开放性原则创建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

10、,学生思考的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七、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重在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联系学生生活,开发教学资源,为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打下基础。因此拟以我校全体教师及在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有:(1)调查研究法。就教材、教师和学生几个角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访谈、个案分析等,了解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学习研究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现实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的情况。(2)文献法。收集、整理和学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教育教学理论等。通过查

11、阅国内知名教育报刊,权威出版物、电子杂志等,正确了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有关研究及动态,为本课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材料。(3)经验总结法。分析归纳他人和我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经验,重视教师教学的情境设置,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及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4)实验法。通过教改实验,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力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学习。(5)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力图解决因缺乏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关注而导致教师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及学生学用脱节的问题,力争做到“教、学、研”的和谐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解决学生因缺乏趣味

12、性而厌学等实际问题的措施,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八、研究步骤研究周期:2007-2009 年阶段划分: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10-2008.2) 。课题可行性论证,调查、理论学习,撰写研究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报县教科所审批。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8.3-2009.1) 。全面实施研究方案,分学科分层次实施,每年度形成阶段性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经验论文,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大量的研究活动,组织专题活动。第三阶段:深化、总结、结题阶段(2009.2-2009.7) 。整理研究成果,召开专题研讨会,形成

13、比较典型的教学模式,推广全校应用,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做好结题工作。九、研究的组织管理(一)领导小组组 长:钟传威组 员:陈培顺 杨德胜 吴春炬 郑裕育 陈少华 李修胜 陈时敢 (二)课题组组 长:陈培顺副组长:李修胜 林银洁 吴国魁 李支援组 员: 薛小娜 李传活 杨秀途 黄华辉 李丽丽 徐象雷(三)研究组全体一线教师(四)人员分工:钟传威: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陈培顺: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与执行。李修胜 林银洁 吴国魁 李支援:负责课题研究的联络协调,具体研究活动的组织,信息、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杨德胜:负责课题研究的后勤保障工作。十、保证措施1、接受县教育局、教科所的管理与指导。2、组成课题管理机构,定期举行专题活动,每学期有专项计划与措施。3、保证课题研究的专项经费。十一、成果预期1、课题研究报告;2、课题汇报课; 3、案例、论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