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497140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李清照词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中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醉花荫和声声慢 。它们分别是作者前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我设计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两首词。根据课标要求,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所以,这节课的整体思路是:认真审读,整体感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咀嚼涵泳,品味语言立足主旨,赏析技巧。教学目标: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

2、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了解诗词的艺术特色。教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谁。教师出示课件: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国伤时的赤子忠臣;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引出李清照)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荫和声声慢 ,让我

3、们一起走进这位作者的内心世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更高层次上认识李清照,并突出主题词“愁” ,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快速阅读这段文字,并找出其中介绍作者生平的语句。李清照(公元 1084-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 1127 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

4、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请一名同学读出介绍作者生平的语句。师: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她的倾诉。(这个环节意在使学生对李清照有更加具体、完整的认识。特别强调关注作者生平,是为下面结合作者生平理解词的深刻意蕴打好基础。教师的小结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读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朗读节奏,把握

5、语气语调。(此环节意在渲染学习气氛,使学生初步感知内容并学习诵读,为下面的自读提供借鉴。 )师: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引出“愁” )那么,这两首词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两首词。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该用怎样的感情去读;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等一会儿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学习诗词重在诵读,在读中知,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充分的去读,有目的的去读,为后面的感悟、品味作铺垫。 )2、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3、抽查学生诵读情况。(诵读反馈,教师了解学生诵读情况,在抽查

6、中给予指导,使学生能较好的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生质疑,师生互动解疑。(此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由老师引导解决,为学生理解词意、领悟作者情感扫除障碍。 )四、悟(悟思想情感)学生联系作者生平理解“愁”的含义。师:现在请同学们联系作者生平遭遇谈一谈: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师生互动,交流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意在解决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习诗词。 )学生可就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

7、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谈。教师引导。(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结合自己的能力、兴趣进行学习;教会学生深入到词句中去咀嚼涵泳,感悟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归纳板书:李清照词二首 醉花荫离 别 相 思 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 痛!五、拓师:其实, “愁”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字眼,老师从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几句给大家,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词句咀嚼品味,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中浓郁的愁绪。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朗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 怎一个“愁”字了得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武陵春3、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蝶恋花4、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5、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6、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通过迁移拓展,使学生对李清照词中“愁”的主题有更深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李清照词的探索欲望,并积累佳句。 )六、品(品艺术特色)师:这些词句真可谓字字泣血、声声呜咽,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几乎过着与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个多愁之人,她更是个写“愁”高手,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这两首词,看看她是如何写“愁”的。两首词中“愁”的含义不同,程度不同,写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与附近同学

9、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读”是学诗的根本,而抓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以上是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这一环节再次回归文本。 )提示:可以从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给学生一根“藤” ,让他们顺“藤”去摸“瓜” 。 )(一)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与周围同学讨论。(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二)师生互动交流,欣赏词的艺术特色。(此环节解决教学重点欣赏艺术特色。 )愁(三)教师出示课件小结:语言 意境 表现手法醉花荫委婉含蓄 清新宁静声声慢豪放大气 凄惨悲凉 (三)师生课件小结: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特点。李清照前期词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

10、和离别相思,词风清丽明快,语言婉转含蓄。李清照后期词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七、(听歌曲 赏意境)教师播放一剪梅歌曲,学生听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张有弛,轻松学习。此环节不仅调节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兴趣,而且是对主题理解的进一步深入。 )八、总结: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自己学习李清照词后的感受.(通过这种方法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九、布置作业:搜集李清照词中表现愁绪的作品加以赏析,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为题,写一片探究性小论文。(这是一道开放性作业,它既是对课堂内容的深化,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教学后记:这节课容量

11、很大,内容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由此即彼,把握不好,就会无法按计划完成。但今天的教学效果非常令人满意,不但在学生没有预习的前提下顺利达到教学目的,而且课堂上出现了不少亮点。首先,学生质疑环节真正达到了质疑解疑的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能扣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他问题就势如破竹。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中的“瘦”字如何理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的叠字连用有什么意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借景(意象)抒情 借生活片段表达内 心情感化无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具体是怎样一种意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12、得!”在词中起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落实使学生对词的理解渗透到了字字句句,更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得深刻细腻。对两首词中作者“愁”的含义、程度都有较到位的把握。如对“苦”和“痛”的体验,几乎无须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就能表达出来。第三,学生对拓展练习中的“愁”的分析精彩得令人叫绝。有同学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中的“愁”有了质量,有了重量,化无形为有形了!也有同学说“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与声声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如此类的分析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和情感的细腻。第四,歌曲的播放使学生兴致大增,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听后谈感受时有迸发出许多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片刻的空白。在赏析艺术特色时,学生对第一首词中清新宁静的意境理解有困难,但经老师启发引导后也得到了解决。不过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今后必须重视的问题,那就是要教给学生鉴赏诗词艺术特色的方法,如常见的语言特点,常见的意境,常用的表现手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