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博物馆之行那日到鲁迅先生故居博物馆一趟,没想到竟感慨万千,心中产生诸多疑惑,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初识鲁迅,大约是因小学时一篇有关“少年闰土”的课文吧从此,便一直有鲁迅先 生的文章为伴,到了初中更是如此每每领到语文教辅,总要找找看有几篇文章后面作者 写的是“鲁迅” ,并大体浏览其内容,却多是看不太懂,似乎感到有些抽象,道理所说有些 模糊,读后大多令人费解每当老师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富有深意 时,我总是表有怀疑,有时认为鲁迅先生所想还未必有老师所想的多呢今年暑假因作业里有名人故居踏访一项,便上网查看西城区的一些名人故居,无意间 浏览到“鲁迅博物馆和故居——阜成门内宫门二条 19 号” 地址是如此地亲切——这与我 家竟是如此之近,说是邻居也不为过可就是这样一个“邻居” ,我以前竟全然不知,闻所 未闻由于我对鲁迅先生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读了他这么多文章却不及有些只读过一篇 文章后对作者所了解的多,所以一直甚是好奇——鲁迅到底为“何方神圣”? 再加上这如 此“便利”的条件,我毅然选择了“鲁迅先生” 走进鲁迅博物馆大门,草丛中的一尊大理石像映入眼帘,雕像看不那么真切,不过还 是可以辨认的出是鲁迅先生——那独特的隶书“一”字胡须以及刚直、倔强、严肃的表情 是他所特有的。
——头微微向上抬,似乎预示着某种希望吧之后我走来到了陈列厅,开始了此次踏访这里的建筑都很复古,差不多是中世纪的样式,正在我担心展厅不会也亦是如此时, 眼前的景象立刻打消了我的念头——明亮的大堂,华丽的装潢,漂亮的瓷砖,精美的图片 ——不知道鲁迅先生是否也会喜欢这样的“打扮”呢?记得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 文中这样写到“有一天鲁迅先生的背后那茶座里边坐着一位摩登女子,身穿紫裙子黄衣裳, 头戴花帽子……那女子临走时,鲁迅先生一看她,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而 后说:‘是做什么的呢?’鲁迅先生对于穿着紫裙子黄衣裳、花帽子的人就是这样看法的……”或许鲁迅先生更喜欢像托尔斯泰所处的那样更庄严肃穆、典雅脱俗的环境呢?这类问 题终还是没有在去过多的思考,只是一瞬掠过脑海展厅分为两层第一层,即大厅,是粗略地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第二层,实际就是 另一个房间,则更为深入、详尽地展示鲁迅先生为奋斗一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种种个人“遭 遇” 我首先来到第一层这里分为三个部分——足迹、业绩、人际顾名思义,足迹,主要是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经历以及所到之处业绩,则为鲁迅先生所写作品不过我感觉“业绩”一词有点像做销售的,形容鲁迅 先生未免有些不妥,因为鲁迅先生一生给国人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些等身的“业绩” 这么简单。
人际,是介绍曾与鲁迅一起战斗的人,比如弟弟周作人、陈独秀、北大第一任校长蔡 元培等,还有很多帮助鲁迅先生翻译外国文学的外国人,具体记不太清了,不过印象中似 乎有不少之后不知为何鲁迅先生与其弟弟周作人决裂了,原因并未提及我来的时候大约是中午,人并未很多,此后来往的人也不太多,按理应该十分安静才 是,可总会有人某名地制造出些声响,有时是几个中年人随意“撇”几眼鲁迅先生的“照 片”后聚在一起聊些所谓的对鲁迅先生的理解;有时是几个随大人一起来的孩子们,相互 追逐,而后大人们也无心“浏览”那些文字,慌忙管教;有时是讲话声;再或者是铃 声……总之各种声音源源不断、搅浑在一起,震得地面有些颤抖当然也不乏一些“安静之人” 他们手拿单反相机,所到之处“咔——咔——咔”而后 又是下一个“咔——咔——咔” 凡是有图文之处,必要如此,却丝毫不去理会那些刻骨的 文字或许是要放些在微博上吧,亦或许是有其他缘故,我不知晓,也不想知晓我只是 有些不解:为何现在的故居、博物馆只给人们留下了那相机里的一张张漂亮的纸?为何人 们现在只注重浮华、流于表面,要通过外界来炫耀自己,这是骗别人,还是骗自己?难道 仅仅用手中的相机拍过一遍,就可以将种种内化为自己的吗?……我不得而知。
我只得继续往前走,走向二层,也就是另一个房间这里与大厅极为不同——没有明 媚的阳光,取而代之的是暗淡的灯光,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展列的有关鲁迅先生曾经用 过的简朴东西少了一点轻松、优雅,多了一些庄重,压抑这里是按时间段来划分的在绍兴(1881—1897) 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他亲近农民,常帮助家人干些农活, 这也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后来在鲁迅 13 岁 那年,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在南京、日本、(1898—1912) 鲁迅到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 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时,他写了一首无题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 最后一句 “我以我血荐轩辕” 广为后人流传,表现了鲁迅先生誓死为祖国呐喊、为祖国奋斗的决心, 同时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此后他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 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 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
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 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 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上海(1927—1936) 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十年团结广大进步 文化人士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 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期间我还看到了很多那些鲁迅先生曾经留给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字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 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 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正如这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里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那么希望便“无所谓有” ,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 实践,那希望便“无所谓无” 如果人们都满怀希望,并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的生活。
这是鲁迅先生对于希望的理解,我认为鲁迅先生对未来并未绝望,只不过他认为自己有 生之年很可能是看不到了,但青年们和孩子们还有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于是他将希望寄托 在了青年们和孩子们的身上……之后我看到了那三个大字——“民族魂” 这本是令人热血沸腾的三个字但“魂”字 上却少了一撇,我百般不解,是因为字体?还是有什么深意?……都不是,却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所致……这既可笑,又可悲鲁迅已逝,倘其还在的话,看到如今的社会,如今的中国,会有何感想……如今的一切,会是鲁迅在生命最后一刻眼中所看到的“希望”吗?有人曾说, “我读鲁迅,不为爱国,不为作文,不为怀旧,不为兴趣,只为缅怀一个曾经的民族魂而已 ”北京鲁迅故居:北京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在这里,鲁迅完成了许多战斗作品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先生在散文《秋夜》一开头说的两句话一旁的接待人员说:“那两棵当年的枣树都没了,这几棵,是后来补种上去的 ” 枣树没了,鲁迅也没了,留下来的是那些立在原地、傻呆呆等着主人回来的房子,以及鲁迅当年手植的丁香它们已历经了 70 多年的风雨,枝繁叶茂,快遮挡住了院子里的天空。
鲁迅(1881.9.25~1936.10.19)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他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 年到 1926 年间,鲁迅先生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彷徨》 ,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又名《旧事重提》 )等专集其中,1921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直至 1936.10.19 那一天,也就是鲁迅先生逝世的那一天,他仍在用手中的笔战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