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与含糊概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496234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糊与含糊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模糊与含糊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模糊与含糊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模糊与含糊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模糊与含糊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糊与含糊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糊与含糊概述(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模糊、概括、含糊、歧义 本讲讨论的是模糊(fuzziness)。含糊( vagueness)、概括(generality)、歧义( ambiguity)这四个概念的区分。虽然有人对 此已作过一些研究(比如,凯迫森( Kempson,1977),吉利尔特斯(Geeraerts , 1993),塔吉(Tuggy, 1993),库伊基 (Kooij,1971),麦考利(1981,但是以 上这四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尤其是模糊和含糊之间的区别仍存在一定 的问题,一些人把它们混为一体。举例来说,皮尔斯(Peirce,1911:748)给“ 含糊”下了这样一个定义:A propositio

2、n is vague when there are possible states of things concerning which it is intrinsically uncertain whether, had they been contemplated by the speaker, he would have regarded them as excluded or allowed by the proposition. 皮尔斯 的定义与“模糊”的定义很相近。同时,“含糊 ”又被另外一些人定义为与“模糊”不尽相同的 一种现象,比如厄尔曼(Ullmann,1962)和 凯迫森(

3、1977)。凯迫森认为“含糊”比“模糊 ”的范围要大一些。有关这四个概念的区别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比如,歧义和其他三个概念相混可能会给 词典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困难。一个模糊词应 该列为一个词条还是一个以上的词条,这取 决于我们对它的定义的理解。虽然以上提到 的四个概念均带有不确定的语义信息,但它 们表示的方法却有所不同,这部分的讨论将 分析这些不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里的 讨论有理论上的启示,可进一步发展语义的 研究。 第一节 定义这一节,将分别给出模糊、含糊、概括 和歧义这四个概念的定义。一、模糊“小王脾气很大”,什么叫“脾气很大”?用 什么来衡量“很大”、“大”或“不大”?这些问 题一直是

4、“老大难”问题。再者,什么是“脾 气”?。脾气”的所指怎么确定?“很”、“大” 和“脾气”等具有不确定外延的词语均为“模 糊词语”。模糊词语在自然语言中比比皆是。人们可 以自如地运用它们,它们并不是什么“坏东西 ”。一般来说,这种不精确的外延不需要加以 精确化,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这种模糊语言 完全可以胜任。至于人工语言的运用,目前 还需要将模糊语言形式化,这种形式化可由 模糊逻辑之类的方法来完成。模糊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 如果需要,可以强行给它们暂定出针对某一 特定语境或需要的精确语义,但这种人工产 品不应视为自然语言的一部分。二、含糊“含糊”可定义为一个有多种语义解释的词 语或句

5、子,以多义词为代表。例如,“好”有 多个词素:好(天气),好(学生),好( 人),好(腿)等等。就句子来说,“小王 拿了我的自行车”可指“小王拿了我买的自行 车”,“小王拿了我借的自行车”,或“小王拿 了我爸爸送我的自行车”等等。另外一种含糊句义是一种含有“或”的句子 来表现的。比如,“我或走或留”,这个句子 有两种意思:我走;我留。还有一些句子可 含有三种意思。句子“我早饭吃鸡蛋或喝牛 奶”的意思可为:我早饭吃鸡蛋;我早饭喝 牛奶;我早饭吃鸡蛋和喝牛奶。三、概括一个词语的概括义指不具体的意义。比 如,“城市”这个词的意义比较概括,因为它 没有具体说明城市的大小,古代还是现代等 等。“我的老师

6、”并未说明是男还是女,是高 还是矮,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等。观察以下 几例:a小王看见了小李。b小王吃了饭。c小王得到了学位。这三个句子均为含有概括义的句子。第 一句未有小王何时何地看见小李的细节; 第二句未说小王吃的是早饭,午饭还是晚 饭。最后一句也没有说小王得到的是什么 学位。四、歧义歧义指的是词语或句子可表达多种意义, 而且这些多种意义之间又无多大语义关联。 例如,“新生”有两个互不相干的意义:新 学生和新的开端。另外,“米”可指测量单 位,也可指粮食的一种。英语中的例句有:“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它有两种意思:“飞行的飞 机是不安全的”;“驾驶飞

7、机是不安全的” 。它们在语义上是没什么共同点的。 . 第二节 凯迫森和菲恩的研究lReferential vagueness, where the meaning of a lexical item is in principle clear enough, but it may be hard to decide whether or not the item can be applied to certain objects;2Indeterminacy of meaning,wherhe the meaning of an item itself seems indeterminate;

8、3Lack of specification in the meaning of an item, where the meaning is clear but is only generally specified ;4Disjunction in the specification of an items meaning, where the meaning involves an either-or statement with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possibilities.(1)表示的是词的所指,即应用范围,不 明确。什么是城市和县城的区别?什么是 大山

9、和小山的区别?什么是河和溪的区别 ?人们对这些区别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来 衡量。类型(l)与本课程所定义的“模糊” 相同。(2)中所谓的意义不确定可以“小王的书 ”为例。“小王的书”可指“小王买的书” 、“小王借的书”、“小王爸爸送给他的书 ”、“小王正在写的书”等等。在具体语境 之外,这个词组有几个释义,因此被凯迫森 划入意义不确定类。这种类型可用图la表示 。它与我们所定义的“模糊”却不尽相同, 因为它不是意义所指的不确定。就模糊性来 说,“小王的书”可由图1b来表示。 . 小王的书意义1 意义2 意义3 意义4 意义5(a)小王的书 (小王写的书)元素4 元素2 元素1 元素3 元素5(b

10、)在图la中,“小王的书”和它下面的几个意义 解释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即那几个意义解释 肯定是属于“小王的书”的语义范畴的。相反 ,1b显示的是“小王的书”,确切说是“小王 写的书”,和它的所指外延之间的不确定关系 。图la用的是实线,表示确定关系;而图1b用的 多是虚线,表示不确定关系。图lb 中,词组与 元素1之间的实线表示一种确定关系,即元素1 是典型。“小王写的书”的模糊性在自然语言 中的例子可为:一本书是小王和另外一个人合 写的,到底写多少才算是“小王写的书”?对 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精确的回答。在这种意义 上,可以说“小王写的书”的语义界限是模糊 的。 . 另外,图la中的几个语义解

11、释可由语境来 选择。在特定语境中,只有其中的一个语义 适合于上下文。因此,图la的不确定性可在 语境中消失。但是,图1b中的模糊性则不能 为语境所消除。凯迫森为“含糊”划定的第三类,称之为缺乏具 体性。举个例子来说,“朋友”这个词并未说明性 别、国籍、年龄等等。“朋友”可以是一个六十岁 的中国男子,也可以是一个十岁的美国小女孩。其 实,“模糊”和“非具体”是有区别的。后者是说 一个词语的语义不具体,而前者是指其语义所指范 畴不确定。就“朋友”的非具体性来说,它并没有 说明脾气,高矮,丑俊等具体细节。而就“朋友” 的模糊性来说,我们不知道具体衡量“朋友”的标 准。有时候,刚认识几分钟就可称为“朋

12、友”,而 认识一辈子的人却又可能不算为“朋友”。模糊性 是指某一元素是否属于“朋友”的语义所指范畴不 确定。由以上解释来看,“朋友”可有非具体性, 也可有模糊性,这要取决于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它 。“朋友”的非具体性是上面所说的“概括义”。 .凯迫森所说的第四类是由“或”组成的句子 。例如,“申请者需有博士学位或教学经验。 ”这里的“或”意指申请者或有博士学位或有教 学经验,或两者均有。我们认为这种由“或” 组成的句子其实应看做“含糊”义的例子,即 一个句子有几种确定的语义解释。总之,凯迫森所说的四种类型,只有类型I 是我们所定义的“模糊”。类型II和类型IV应为 “含糊”类,而类型III可为“

13、概括”类。菲思也曾试着区分“模糊”、“歧义”、“概括 ”。假设好l、好2、好3分别代表谓词,并由 下列来定义;1(a)n是好1, 当且仅当n 15,(b)n不是好l, 当且仅当n 13;2(a) n是好2, 当且仅当n15, (b) n是好2, 当且仅当n14;3 n是好3, 当且仅当n15。谓词好l是模糊的,因为它的所指不确定 。如(1)所示,如果n大于15,那么n是好1 ;如果n小于13,则不是好1。13至15之间则 是一个“模糊”地带,即13,14,15是否属于 好1,我们不清楚。举例来说,句子“教室中 大约有30个学生”,100个学生一般不会在“大 约三十个学生”的范围之内。但20个学

14、生是 否属于其范围则很难确定了。好2是歧义,因为它有两个以上的语义上 不相关的意义。如(2)所示,如果n大于15 ,那么n是好2;同时如果n大于14,n也是好 2。结果是好2同时存有两个值,14和15。举 个自然语言中的实际例子,“新生”有两个意 义,“新的学生”和“新的开端”,这表示的就 是歧义。好3表示的是概括义,因为(3)说明如果 n15,那么n就是好3。换言之,任何大于 15的数字均为好3。这样看来,好3的确很概 括。第三节 语义辨别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意义歧义是指一个词带有一个以上,且在语义 上互相不相关的词项。因此,在词典中一个 歧义词经常列为不同的词条。例如,“米”有 粮食意义上

15、的“米”和长度测量单位意义上的“ 米”。现代汉语词典就将其列为两个不同 的词条。这两个词条在意义上是没有什么关 联的。含糊义则指一个词带有多个语义上有关联 的义项。因此,这种词在词典中通常只列为 一个词条。例如,虽然“看”在以下用法中有 不同的解释:看(电视),看(书),看( 朋友)等。以上提到的现代汉语词典却 只给其一个词条。这是因为这些语义是有关 联的,并且都是从一个中心意义引申而来的 ,这个中心意义可概括为“与眼移动有关的 动作”。另外,一个概括或模糊词语也只有一个义 项。比如,“人”只有一个概括意义,它没给 出有关性别,高度,国籍等具体信息。同样 道理,模糊词“高”也只有一个内涵意义,而 由这一内涵所引出的外延却不确定。因此,“ 人”和“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有一个词 条。再看英语中的例子。“bank”在朗曼英语 词典中有两个词条:a银行;b岸、堤 、堆。“羊”(sheep)作为一个概括词和“高” (tall)作为一个模糊词均只有一个词条。二、外延或非外延模糊词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外延不确定。以“高”为 例,它的内涵或定义可为:比平均高度高的高度。 单就这个抽象意义来说,它并不显得模糊。模糊是 在人们试图找出它的外延界限时出现。多高才算为 高?一个一米七八的人是“高”,还是“矮”?这个问 题不容易回答,因为判断标准与很多因素有关,诸 如语言、社会、心理、地理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