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探究方法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495588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探究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探究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探究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探究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探究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探究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探究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探究方法 南海市桂城中心小学 欧树昌 素质教育赋于小学自然教学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实施目标教学,指导学生探究达标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巳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也就是在导学达标中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探究,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运用感性材料进行探索研究、分析、概括、假设、检验、建立概念,找出规律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自然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

2、和教学条件进行不同的探究方法。 1 质疑探究法 人们常说“观察是发现之母” ,然而不是所有的观察都会有发现。谓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也就是说,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提出问题。没有怀疑就不会发现问题,就不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在自然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质疑的情境,促使学生质疑,让学生主动参与质疑探究过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沿海版 12 册)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教师演示,知道了电流能使导体发热。然后,把各种粗细不同的金属导体材料摆出来,分给各组2学生,创设质疑的情景,让学生产生质疑:“导体通电后发热程度都一样吗?跟什么有关?”

3、 ,让学生大胆自由地提问题,提假设,去猜想,去争论。再让学生根椐自己的设想去做实验。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找出了“导体在电流通过时发热程度跟导体材料不同,粗细不同有关”这一概念,有些同学还找出了更具体的规律。质疑探究,为学生打开了达标之门。 2 实验探究法 美国教育学家兰本达认为:概念既是来自感性认识,那就必须让学生接触客观事物,放手让学生探究。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而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获得。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实验是比较多的,因此,教学中尽量把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研究。这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有意义

4、。 实验探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学生实验为探究基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实验,分析、归纳、推理、积极地不断地有层次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总结概念,找到规律。为了使探究紧扣目标,实验前要使学生明确探求目标和实验方法,步聚,就需要教师设计有针对性,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问题。如学习时,让学生探究问题有:是不是所有物体在水中都会浮起来?下沉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里能上浮,有的物体下沉呢?让学生用各种物体去做实验,把能上浮的物体归一类,要下沉的物体归另一类,然3后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概括,找出物体浮沉的规律。实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会鼓励同学们不断深入探究

5、。 另一类实验探究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为探究基础。这类实验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演示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意识到是大家在一起做实验。演示实验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探究过程。如,在认识什么叫蒸发时,教师在黑板上用湿布擦出一片水迹,即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过一会儿看到什么现象?水“干”了是怎么回事?水跑到哪里去了?你看到吗?水变成什么样的物体了?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分析、推理、就会得到“液体水变成气体的水(水蒸气)飞散到空中去了”这个结论。紧接着做水沸腾的实验,学生们探究兴趣更浓了。实验探究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去观察和探究自然奥秘的能力。3 比较探究法 比较探究法就是把

6、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 ,概括找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日常教学中常常用到,这里要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比较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已的努力获取知识。如学习(沿海版第九册) ,就是运用比较探究方法进行学习的。(1)同类比较:观察两株同样的花,一株常浇水,生长良好,另一株不浇水,将要枯死。探究:是什么原因?大家动脑又动口,甚至翻开泥土来分析。进行比较后归纳概括得:植物也要 “喝水”。(2)前后比较:盛清水的玻璃瓶子里育一植4物,并记下水位,几天后,瓶子里的水位降低了。探究:前后对比,水跑到哪里去了?经过争论得;水被根吸收了。(3)再比较:两盆天竺葵都施了粒肥,一盆常浇水

7、生长旺盛,一盆不浇水,生长缓慢。探究:根除了吸收水份外,还会吸收什么呢?让学生把两盆天竺葵分析研究,允许他们把泥土翻出来,甚至把天竺葵挖出来。看到:不浇水的粒颗肥没有溶解,根也不发达,而浇水的粒肥都溶掉了,花根发达。对比分析得:根吸收养料才变得发达。再把几个观察结果比较归纳,就很容易找到了植物根的共同属性:植物的根除了固定植物外,还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让学生在比较探究中学习,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探究的兴趣更浓了。 4 考察探究法 考察是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前题,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实地实况的考察探究,会使学生愉快地学到知识。因此,自然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外出进行实地考察,对培养他们的探

8、究精神,实践能力很有必要。如学习(沿海版 12 册),学生对水土流失状况、原因、恶果、水土保持方法,单靠书本和老师的讲授,是无法真正体现和理解的,也很难完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开展考察探究活动。 考察探究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探究要求:水土流失的现象有哪些?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恶果有哪些?有哪些保持水土的方法?并请环保、水土保持站同志协助进行。如我们组织学生到水土流失严重的芙蓉乡考察,在现场,同学们看到5到处是水土流失造成崩岗断坡,河道淤塞,农田被埋,庄稼失收,心都收紧了,平常的说笑声不见了。大家认真地对植被、泥质、降雨、水土保持方法进行深入考察,找到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毁

9、林造成!同时又到水土保持站试验区,大家看到经过人工造林保水保土的良好环境,感到欣慰,看到了改造自然的美好前景。 “考察崩岗”的成果还得到市环保部门肯定,小论文获得全国勤巧赛二等奖。考察探究,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探究活动。 5 小组研讨探究法 要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概念,就必须对探究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概括,就离不开研讨。小组研讨探究是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把学生分成 2 一 4 人为一组,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根据材料进行研究讨论,找出事物的共同属性,建立科学的概念。方法是:先由教师根据各小组不同情况提供有关课题,由小组把课题分成不同的次课题,落实到每人的身上。通过

10、小组合作活动收集资料,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然后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探究结果。汇报可用短文、演示、实验、展示、演讲、竞赛等形式。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对各汇报作出评价,形成完整概念或规律,使大家达成共识。如学习(沿海版) ,让学生分组去看录像、去工厂、去考察、听演讲、查书本,然后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讨论探究:什么是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会出现什么后果?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的讨论探究效果是很明显的,教学目标也很容易达到了。 66 逻辑推理探究法 逻辑推理探究法是自然教学中常运用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因而教学中在“形象 直观”之后,要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11、。运用科学的逻辑推理探究达标的方法我们称之谓逻辑推理探究法。如学习(沿海版 9 册),我们把两枝凤仙花放在两个瓶子里,一个瓶里装清水,另一瓶放红墨水,过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它们的叶子有什么不同?这时,同学们会直观地看到:清水瓶子的凤仙花叶子仍是绿色的,装有红墨水瓶子里的凤仙花叶子变成红色的。这是什么原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红墨水会传送到叶子上这个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探究:红墨水通过植物哪些地方传到叶子上?茎有什么作用?经过大家推理分析得结论: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养料的作用。自然课中的生物、地质、天文、物理等有关知识,许多都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探究方法获得。一位同学运用这个方法探究的“我看到小钟乳

12、石的形成”取得了成功,刊登在全国杂志上。 7 实例探究法 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是实验,但有时条件所限无法进行,可以通过一些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实例来分析,进行探究。如学习,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自行车作实例摆出来,对着实物探究。车上哪些地方利用了摩擦?哪些地方需要减少磨擦?用什么方法增摩擦?实例探究,学生乐于参与,效果好。我们组织环境保护实例探究“半月岛竹林考察” ,找到了半月岛竹林受污染的7原因及保护的方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还刊登在全国上。 综上所述,小学自然教学中运用多种探究方法来完成自然目标教学导学达标,无疑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