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基本知识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495582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基本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基本知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基本知识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基本知识辞辞 亦称“楚辞体”。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以屈原所做离骚为代表。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 浪漫气息,篇幅和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以用“兮”字以助词势。辞的题材在楚辞以后 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赋赋 汉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战国时荀卿始称其名。至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 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在当时颇为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 散文化。接近散文的为“文赋”,接近骈文为“骈赋”或“律赋”。辞赋辞赋 辞和赋的统称。是一种比较自由灵活,兼有韵文和散文的性质,半诗半文的独特体裁。辞赋篇幅 长短不限,句

2、子以四言或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有变化。辞 赋结构宏大,辞藻华丽,讲究文采、韵律,常有夸张、铺陈的手法。在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赋 则着力于铺陈事物。古文古文 亦称古体文。是和骈文相对的文体。中唐韩愈等人反对魏晋以来的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 普遍使用的散文体,发起“古文运动”,至宋代,古文终于取代骈文。古文不讲究对仗、平仄、用 典和藻饰,一般都是散文单句,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确定句子的长短、字数的多少。排偶句式的 使用,仅仅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古文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 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体裁繁多,基本具备了各种文

3、体的原型。乐府诗乐府诗 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之乐府宫署而得名。汉武帝始建立乐府,专事制作乐章,兼采民间诗歌和 乐曲,后遂称之为这类诗歌为“乐府”诗。乐府诗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之为乐府。宋元 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之为乐府。古体诗古体诗 亦称“古诗”、 “古风”。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古体诗形成于汉魏六朝,始称于唐代,古体诗形式 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少者仅二、三句,每句或四、五言,或六、七言,或五、七言杂以三 至十一言,故称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体。其中以五言、七言较为常

4、见,已成为五古、 七古。多用口头语言,也不讲究对仗,押韵范围较宽、较自由,平仄韵均可用,既可句句押韵, 一韵到底,也可间隔换韵。近体诗近体诗 亦称“近体诗”。当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近体诗包括律诗、绝诗和排 律。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除排律不限句数外,每首句式、句数、字数声律、韵律都有一定的格式。 律诗限定八句,绝诗限定四句,排律则最少为十句,多者几十句乃至一、二百句以上。律诗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初。在平仄、队仗、用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全首八 句。每句五字的,称之为五言律诗;七字的,称之为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和第四,第五和第六句 必须对仗。每句之内,句与

5、句之间的平仄调配,都有一定的格式。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 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声韵,而且必须韵到底。不能邻韵通押。排律排律 律诗的一种。就一般律诗的形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排律和一般的律诗一 样,要严格的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 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末两联外,中间各联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 隔句相对的,称之为“扇对”。绝诗绝诗 亦称“绝句”、 “截句”、 “断句”、 “短句”。近体诗的一种。源于魏晋以来的民间歌谣。全韵四句,每句 五字的称之为五绝;每句七字的称之为七绝。亦有六言绝句。押韵和声律要求

6、均同于律诗。绝截 断均含短截之义,故有截取律诗一半而成只说。或截首尾两联,或截中间两联或截上半首,或截 下半首。以截取首尾两联常见。在唐初律诗形成以前,只讲押韵、不求声律绝句称之为“古绝”, 以别于近体绝句。词词 萌芽于南朝,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别称乐府、 长短句、诗余、琴趣、乐章等。词源于民间,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的 新词,叫做“填词”,或者称“依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自 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 的名字,叫做词牌,如满江红 、 沁园春

7、等。不同的词调,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 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填词时要求严格遵守。按句数、字数的多少,词又有小 令、中调、长调之分。曲曲 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以后。它是配乐歌唱的诗,由于音韵关系,有 北曲和南曲的分别。北曲兴于金,以中州(河南)音为主;南曲兴于南宋的温州一带,浙东方音 很浓重,以后在音调上虽有变化,但始终以南方音为主。曲又有散曲和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 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曲有曲牌和宫调。曲牌又叫 牌调或曲调,是一支曲子的谱式,它规定了曲子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格式;宫调就是乐 曲的调式,它

8、标志着乐曲音的高低、强弱以及不同的声情。每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每一个 宫调都有若干个曲牌。曲韵自己另有韵部,与诗词的韵不同。曲允许在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内再增 加字,所增加的字叫做“衬字”。衬字可以使曲的语言更加活泼自由、更口语大众化。散曲散曲 亦称“清曲”。曲的一种形式。散曲起源于民间,主要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散曲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说白及动作指示) ,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散 曲包括散套、小令(与词中的小令不同)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 一韵到底。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各异,有别于散套。又

9、有以两支火三支曲调为一个单位的“带过曲”。也属于小令的一体。散曲合乐不用锣鼓,元时只用 弦索、笙笛等伴奏。杂剧杂剧 古典戏剧的一种形式。因盛行于元代,流行于北方地区,又专称“元杂剧”,亦称“元曲”。杂剧是 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分四折,每 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成为五折。杂剧全用北方曲调,脚色有正 末、正旦、净等。一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 “旦本”。在舞台表演上,演员除了演唱之外,还有科白。科是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白是道白。传奇传奇 “传奇”之名称始见于唐代,随着社会和文

10、学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含义。唐宋用以指称用文言写作的 短篇小说,以其情节多奇特,神异,故名。宋之把这一称谓用在戏文、诸宫调、杂剧上,作为戏 剧的通称。明代以后,专指以唱南曲为主 2 的戏曲,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话本话本 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形式。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是当时说话艺人演讲、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 包括小说讲史两大类。前者多为白话短篇;后者则多用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话本是面对听 众讲述的底本,故多用近口语的白话写成,通俗易懂;艺术上能细致刻画人物、婉转展开情节、 讲唱结合地安排结构,颇为群众欢迎。拟话本是指明末文人模仿宋元话本形式写成的白话短篇小 说。章回小说章回小说 中国长篇小说

11、的一种传统形式。源于宋代评话,确立于元末。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 章节,称之为“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每回前面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 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 启下,是全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章回小说段落整齐,眉目清楚,复核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 便于读者间歇阅读,故其形式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诗话诗话 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重要形式,兴起于宋代。诗话多用杂记、随笔的形式、评论诗人诗作,诗派 源流、诗歌作法,或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词话曲话,是在词曲兴起之后从诗话派生出来的文学批评,是古代诗词曲批评的重要形式,其体式特征与诗话基本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