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491081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单元指要单元指要本单元是初中文言文教学集中编排的第一个单元。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其中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 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核舟记 介绍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又选有杜甫诗 三首:望岳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 杜甫已步入中年,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大诗人风格的发展变化。学习文言文,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要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要求全文 背诵的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此外, 还要求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

2、266 字),背诵的总量为一千余字。背诵的目的是使 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必须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课后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 诵读。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朗读可采用多种方式,个体读、集体 齐读,感知读、正音读、体悟读,美读、比读、议读、写读等。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应由学 生自主完成,讨论探究是最好的方式,强调个个参与,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针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情况,酌情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桃花源记 采用品读法,引导学生分步品味“美”“乐”“奇”;采用延伸拓展法,赋予古文

3、以时代的 色彩。如陋室铭爱莲说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辨析两文的异同。如核舟记采用 点评法,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如大道之行也采用探究法,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供学生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杜甫诗三首,可针对诗歌的特征,采用古诗 五步教学法、诗歌境界教学法,进而把握诗歌的物境、情境、意境。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如皆、俱、妻子、交通等。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查有关资料,初步疏通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进一步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

4、追求,激发学生正确看待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价值。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流畅地诵读并背诵全文。难点:理解文章大意和怎样看待世外桃源在今天的存在价值。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教师指导诵读,抽学生朗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法感悟课文内容。2、问题法:教学过程中,多质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一 、课前预习安排:、课前预习安排:1、利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2、结合课文下面注释,初步疏通文章。二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外桃源

5、”这个成语吗?(待答) ,那么,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它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好吗?(板书:桃花源记)三三 、师生互动,课堂探究、师生互动,课堂探究1、范读课文(放录音) 。要求:学生勾出难读的句子,注音朗读的节奏,轻重。2、抽几位学生试读(每人一段) 。要求:其他学生听,比一比,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轻重把握较好,并展开评论。3、划分节奏练习。 (小黑板展示几个较难读的句子) 。抽学生划分并朗读,师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指导。四四 、再读课文,试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再读课文,试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1、在节奏练习的基础上齐读全文

6、。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小黑板展示) 。文中哪些是描写桃花林的景致?哪些段落的句子是描写桃花源的景色的?哪些段落交代了渔人在桃源的活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样美好的社会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怀?描写一个怎样的社会?今天的你怎样看待这样的社会?3、疏通课文内容,使学生能有效地背诵课文。 (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完成) ,师在生讨论后,抽学生回答(小黑板展示) 。第一问:第一段交代了渔人进入桃花林所看到的景色,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写桃花源的景色,第三段写渔人的活动。背诵方式:教师有感情的引读;抓住关键问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问: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访第三问:借寓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描写一个没有

7、战争、没有压迫、景色优美、生活安居乐业、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它在今天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空想的虚构的社会。4、背诵全文,以 23 段为例探究背诵技巧。五五 、小结,作业、小结,作业小结: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和离开桃源后再寻它的情形,都串连起来了。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世外桃源图,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美好社会的向往。六六布置作业: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世外桃源”的景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访问 离开发现 桃源 再寻22222222 短文两篇短文两篇短文两篇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

8、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两文语言美、手法美。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陋室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 ”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二、二、作者及文体简介作者及文体简介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9、。2教师补充。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3背景资料: 三、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1辨

10、音识字、理解字意:在、名、灵、斯、惟、德、Error!Error!、鸿、 Error!Error!、白丁、调、之、劳、行、云、何、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3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学生齐读课文。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明确: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

11、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

12、文的文眼。教师板书:山水 比兴 引陋室-德馨 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

13、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教师板书:对偶 拟人 写景-幽雅明确(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师板书:对偶 衬托 写人-高雅明确(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教师点拨:这两

14、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师板书:虚实 正反 写事-有趣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4提问: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南阳诸葛

15、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教师板书:类比 隐含 立志-高远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

16、,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教师板书:引经据典 表态-高洁6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五、探究思考五、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明确: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