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487206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X 页数:101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考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内容索引课时作业群落的结构考点一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要点同一时间; ;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 、空间结构、 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 的多少。(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 。知识梳理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不同群落物

2、种数目不同3.种间关系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深化 拓展项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4.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类型生物种群分层 光照强度食物条件湿度和盐 自身生碱度 长特点(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形成原因:在长期 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 的充分利用。自然选择自然资源1.有关群落特征与种间关系的判断(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3、4)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常考基础诊断(5)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6)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7)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2.有关群落结构的判断(1)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3)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4)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6)某岛屿上

4、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教材热点拓展提示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提示提示 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提示 主要取决

5、于食物的分布和巢位的位置。(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命题点一 群落结构的相关辨析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命题探究答案解析解析 竹林中的竹子是同一物种,属于种群而非群落,A项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项正确;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项正确;不

6、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项正确。2.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解析解析 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如草坪中地表动物和植被栖息动物的分布均属于分层现象。命题点二 种间关系的判断及相关曲线分析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

7、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答案解析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 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项正确、D项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

8、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项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项正确。4.如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曲线A表示的是_的种群数量变化,其数量最多时曾达到_只。答案雪兔解析解析 曲线A表示的是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因为雪兔的数量要多于猞猁的数量,猞猁为捕食者,雪兔数量最多时是140 000只左右。140 000(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_,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_;_。答案捕食解析解析 猞猁以雪兔为食,

9、两者为捕食关系;从图中反映出的情况看,雪兔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是捕食者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雪兔的食物增加。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可食的植物增加(3)1935年后的10年间,人类对猞猁毛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是_。答案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解析解析 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数量急剧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它们的食物减少,所以雪兔的数量也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在1890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K值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答案60

10、000只解析解析 在1890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60 000只左右,由于猞猁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现晚于雪兔。晚于捕食关系中捕食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规律 方法(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群落的演替考点二1.演替的概念:随着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代替的过程。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知识梳理时间另一个群落地衣阶段灌木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11、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_影响因素_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经历时间较短自然因素经历时间漫长人类活动较为关键4.群落演替的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 ,群落结构越来越 ,总生产量越来越 ,稳定性越来越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多复杂高强速度方向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深化 拓展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

12、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1.有关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判断(1)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5)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常考基础诊断2.有关群落演替的原因、方向、特点的判断(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

13、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3)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4)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6)某海岛上的群落因开发旅游,可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7)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1)图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教材热点拓展提示提示 由于甲曲线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甲应属于初生演替,乙曲线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提示提示 火灾后森林的

14、演替应为次生演替,与乙曲线相同。(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宜用哪条曲线表示?提示 次生演替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3)哪种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命题点一 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及类型判断与分析1.(2017广东省实验中学期中)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命题探究答案解析解析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

15、始条件不同,A项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可能形成森林,但是初生演替更难形成森林,B项错误;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项正确;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项正确。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答案解析解析 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规律 方法“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命题点二 群落演替的趋势分析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