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486155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摘要: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东部歧南断裂带下盘发育了一系列典型的深湖相滑塌浊积扇,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根据岩相、测井相以及粒度特征,将研究区浊积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外扇亚相。断层的幕式活动、洪水事件、古地形是影响浊积扇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单个浊积扇体分布面积小,但沿同生断层下降盘会形成一系列的浊积扇群;单期砂体厚度薄,但继承性好,多期叠置,累计砂层厚度大;生、储、盖配置关系好,油气充满度高。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浊积岩;成因模式;鲍玛序列渤海湾盆地西部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歧口凹陷东部歧南断裂带海四断层下降盘的深湖相中形成的一

2、系列呈扇状分布的砂体中,油气储量比较丰富。但是对其沉积体系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是扇三角洲,也有人认为是水下冲积扇。本文充分利用岩心资料,结合测井相、粒度分析和地震等资料的研究,认为是属于比较典型的阵发型滑塌浊积扇。1 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区位于渤海西部海域,构造上处于渤海湾盆地西 部歧口凹陷南侧的歧南断裂带海四断层的下降盘。从区域构造特征上看,整个歧口凹陷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构造格局,东西向断裂构造带是南北隆凹相间分布的基础。凹陷南部 4 条近东西向断层(海一断层、海四断层、赵家堡断层、徐家堡断层)构成舒缓的逐级北掉的歧南断裂带,中部为歧口深凹。海四断层位于歧南断阶带的

3、斜坡上,北东向延伸,向北倾,断层面为犁形,断距下大上小,具有同生断层的性质。断层由东、西两段组成,东段相对靠近海一断裂带,活动较早,在沙三段沉积中期明显活动;西段活动相对晚,在沙三段沉积中期开始有明显活动,东营组沉积期活动减弱。前人对歧口凹陷及周缘新生代构造成因和演化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在新生界沉积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大演化阶段,即沙河街组东营组下段沉积期的断陷阶段和东营组上段沉积期第四纪的拗陷阶段。整个盆地的发育、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拉张、沉降、翘倾 3 种作用,断裂及局部构造是上述 3 种地质作用的直接产物。在断陷阶段,盆地主要表现为拉张作用,以南北方向拉张作用为主,同时伴随有沉降和翘倾作用的发

4、生1;在拗陷阶段,早期(东营组下段馆陶组沉积期)以沉降为主,晚期则转变为地层翘倾为主,同时断裂活动加剧。歧南断阶带结晶基地由古老的泰山群组成,发育有 近东西、北西、北东向 3 组断裂体系,区内主要断裂与基岩断裂走向大体一致,受郯庐、沧东等深大断裂作用控制明显。由于基底、盖层均受到多期断裂构造活动的改造,断裂构造比较复杂。研究区钻遇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平原组(Qp) 、新近系明化镇组(N2m)和馆陶组(N1g) 、古近系东营组(E3d )和沙河街组(E2+3s)及侏罗系(J) ,其中沙河街组为该区主要含油层系,也是研究的目的层位。2 浊积岩发育特征浊流沉积体系的粒度分布特征以及典型的鲍玛

5、序列是确定浊积岩的重要标志2-5。研究区岩性比较细,主要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近物源地区见中砂岩。沉积构造主要发育冲刷构造、递变层理、平行层理、波纹层理、变形层理、水平层理等。鲍玛序列极其发育,既有完整的序列,也发育不完整的序列段,经过归纳,主要组合类型有 A-A,A-B-A-B ,A-B-C ,A-B-C-D-E,C-D-E 等 5 种,反映了浊积岩沉积物由近物源到远物源的变化。在研究区浊积岩的 C-M 图上,样品的点群平行于 C=M 基线分布,即以悬浮载荷为主,这是由于浊流的流速很快,当流速降低时,悬浮物流入底部,使底部密度不断增加,最终形成整体沉降的作用,并形成未分选的沉积物。浊流沉积所

6、特有的递 变层理,正是递变悬浮和整体沉降作用的结果。浊流沉积的作用很快,颗粒沉积后随即被沉积物埋藏,因而组分中缺乏滚动颗粒6-8。也可以看出:浊积岩的 C 值和 M 值的变化幅度均较大。在粒度概率曲线图上,浊积岩多呈弧形、一段式或平缓的二段式,主要是悬浮总体组成,悬浮总体含量一般超过 60.研究区浊积的物源不是直接注入,而是在同生断层和洪水的触发机制作用下,在断层处形成点源沉积,受地势、物源等因素的影响,浊积扇发育面积比较小,平面上呈朵状,长宽比小,一般 11.512。根据岩相、测井相以及纵向剖面分析,将研究区浊积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外扇 3 个亚相。(1)内扇内扇紧邻物源,呈带状分布,主要由

7、主水道微相构成。岩性以中砂岩、细砂岩为主,发育递变层理、水平层理、冲刷构造,在冲刷面上常见撕裂状的泥质团块。主水道砂层厚度 812 m,宽度 200400 m.由于地势比较平缓,主水道具有宽而浅的特征,主水道砂体的宽厚比一般 151251.主水道实际上是一个欠补偿的下切谷,冲刷作用比较强,所以鲍玛序列主要为 A 和 AB 段发育型,其它段常常被冲刷,未被保留,纵向上经常表现为多期这样的序列叠置。主水道砂体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上呈齿化的中幅箱形。 (2)中扇中扇宽 400600 m,主要由分支流水道和水道间微相构成,分支流水道厚一般 48 m,由于地势平坦,分支流水道宽度较大,可达 4006

8、00 m,水道之间经常交汇,水道间微相不太发育。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发育冲刷构造、递变层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和波纹层理。在亚相中常可以见到发育完整的鲍玛序列。中扇纵向上多表现为正韵律,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以中等幅度微齿化的钟型为主;水道间微相主要以薄层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中低幅指形及齿形。(3)外扇外扇位于浊积扇的最前缘,与深湖泥岩过渡接触,厚度小于 4 m,呈席状分布,宽度一般 300600 m,由于外扇距物源较远,水动力条件变弱,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多发育波纹层理、水平层理,鲍玛序列上层段发育,主要以 C、 D、E 段为主,缺少 A、B 段。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曲线

9、以中低幅指形为主。3 浊积岩成因模式该类型浊积岩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西部歧口凹陷东部海四断层的下降盘,形成于深湖环境。浊积岩的物源不是经过斜坡带直接注入,而是受海四同沉积断层的影响,产生高差,在洪水等事件作用下,造成上升盘沉积物大规模滑塌,碎屑物受到剧烈的扰动而处于悬浮状态,并在与水体 产生的密度差的作用下沿下降盘往深部流动。下盘处于深湖环境,地势平坦9-10 ,这就导致了碎屑物向四周慢慢展布,最终形成扇形沉积,这类浊积扇的长宽比比较小,一般 1113.1.同生断层的活动造成大的地形高差,在洪水事件的触发下,沉积物与湖水混合,在重力作用下,被整体的搬运到断层的下降盘。在“削高填平”的机制作用下,地

10、势变得平缓,浊流事件停止,接受正常的湖相泥岩沉积。随着同生断层的幕式活动,高差又逐渐增大,下一期浊流事件再次发生。周而复始,使得古近系沙河街组近 1 000 m 的地层中,形成了 2030 期浊流事件,虽然单期厚度不大,但纵向上累计厚度超过了 100 m.这类浊积扇以点物源为特征,形成相互独立的扇体,扇体分布范围的大小受物源影响,当物源供应充足时,相邻扇体会相连或叠置。在歧口凹陷,由于浊积扇的母源区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岩性较细,所以歧口凹陷浊积扇的岩性也比较细,并且多以小型浊积扇为主,一般分布面积 10 km2.4 油气地质意义滑塌浊积扇往往有比较好的继承性,纵向上多期叠置,累计砂层厚度大,

11、在差异压实作用下,扇体的主体部位常常呈鼻状构造。浊积岩深入湖盆腹地11,与烃源岩呈镶嵌状接触,具有良好的生、储、盖和圈闭配置组合,油气充 满度高。因此对这类浊积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找油意义。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对已经控制,并投入开发的浊积扇体进行了井网完善,并取得了比较好的开发效果,如 QK18-1油田和 QK18-2 油田。另外对一些有利地区也部署了评价井和探井,预计会发现新的含油区域。5 结论在渤海湾西部歧口凹陷海四大断层下降盘一带分布了一系列的浊积扇,为比较典型的点源滑塌浊流沉积。断层的幕式活动、洪水事件、古地形是影响浊积扇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这类浊积扇的特点是:单个扇体分布面积小,但沿同

12、生断层下降盘会形成一系列的浊积扇群;单期砂体厚度小,但继承性好,多期叠置,累计砂层厚度大;生、储、盖配置关系好,油气充满度高。参考文献:1金强,闫昭民,程付启,等.渤海湾盆地不同级别不整合及其油气成藏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9,30(4):440-444. 2赵俊兴,李凤杰,申晓莉,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 6和长 7 油层浊流事件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J.石油学报,2008,29(3):389-394.3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5,7(1):34-43.4李文厚,邵磊,魏红红,等.西北地区湖相浊流沉积J .西北大学学

13、报,2001,31(1):57-61.5王金铎,韩文功,于建国,等.东营凹陷沙三段浊积岩体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石油学报,2003,24(6):24-29.6Pirmeza C,Imranb J.Reconstruction of turbidity currents inAmazon channel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3,20 :823-849.7匡文龙,杨绍祥,余沛然,等.湘西北花垣县下寒武统清虚洞组浊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科学,2008,43(2):347-358.8李小梅.渤南油田沙三段湖泊浊流沉积及其演化J.新疆石油地质,2005,26(1):68-70.9张雷,刘招君,杨婷,等.吉林省松江盆地下白垩统大砬子组上段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 地质,2007,27(3):44-50.10Golonka J.Late Triassic and Early Jurassic palaeogeographyof the worldJ.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07,244:297-307.11王起琮,李文厚,赵虹,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一段湖相浊积岩特征及意义J.地质科学,2006,41(1):54-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