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觚形瓷器之造型_于陆洋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85193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0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议觚形瓷器之造型_于陆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议觚形瓷器之造型_于陆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议觚形瓷器之造型_于陆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议觚形瓷器之造型_于陆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议觚形瓷器之造型_于陆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议觚形瓷器之造型_于陆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议觚形瓷器之造型_于陆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的窑场发现觚形瓷器,各地方窑场并无发现。其特点为:胎骨呈灰黑色。施釉较厚,釉色为粉青或米黄色,釉面有开片。成形均采用轮制,分段粘接,足底刮釉垫烧,故大部分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器形大小不一,并无规范的造型,有较大的随意性。部分器物有扉棱、乳丁等装饰。这一时期,与南宋划江而治的金朝各窑场中少见觚形瓷器。入元后,起自朔漠的蒙古人带动了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瓷器的特点由两宋时期的清秀简洁变得粗犷浑厚起来,而颇具雅致的觚形瓷器显然并不投蒙人之所好,故元代觚形瓷器发现的数量并不多。这一时期全国制瓷业中心已转移至江西景德镇地区。北京的元大都遗址、旧鼓楼大街窖藏及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三件相似度极高的青花花卉纹觚形

2、瓷器(图2),均系景德镇窑烧造。此外,与青花产品形制相同的卵白釉觚形瓷器也有发现(图3)。另见有观台磁州窑遗址出土的白釉褐彩觚形瓷器(图4)。传世器物有龙泉窑系的产品,形制差异较大,皆为单色青釉。从整体来看,元代的觚形瓷器釉色品种增多,器物纹饰更加丰富,流行范围更广,但发现数量仍不多。景德镇在明代成为全国制瓷业的绝对中心地区。在元代的基础上,明、清两代景德镇窑的觚形瓷器样式与品种更加丰富。这一时期的器物根据形态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八个类型:1.“出戟尊”式觚。器形特征表现为:大口外撇、长颈略粗、鼓腹、喇叭形圈足,两侧有出戟。明万历黄釉紫彩人物花卉纹觚(一对,图5)。高21.7、口径15.3、足径

3、10.6厘米。以黄釉为地,上以紫、黑两色进行彩绘。圈足底部书青花双圈“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馆藏。2.“球形腹”式觚。造型特点为圆球形鼓腹,可分为矮粗与细长两种类 型。明万历青花五彩团龙纹觚(图6)。高41、口径19、足径16.6厘米。青花五彩装饰繁缛,底书青花双圈“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故宫博物院 藏。明万历青花五彩龙凤花卉纹觚(图7)。高60、口径21.5厘米。装饰极繁缛,绘折枝花卉纹、博古纹、云龙纹等。口沿部有青花长方框,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单行六字楷书款。日本东京都府本能寺藏。3.“筒花觚”(耿宝昌先生称)。器形粗大,直腹或腹部微微凸起。撇口,颈下渐收,中腹

4、较直或微有凸起,腹下逐渐外撇,大小不一。此类器物存世量较大,依据其腹部变化可分为三种类型。明崇祯五彩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图觚(图8)。高48、口径22.5、足径14.5小议觚形瓷器之造型于陆洋 Yu Luyang现时被称为“觚”的器物,其造型特征为:大喇叭形口,长身,细腹,斜坡状高圈足。除“觚”这一定名外,亦有“花觚”、“筒花觚”、“凤尾尊”、“出戟尊”、“觚式瓶”等名,绝大多数的此类器物都出现一器多名的情况。事实上,对哪些器物可称其为“觚”,仍未有定论。笔者暂认为,对这一类造型相似、功用相仿的器物,可用“觚形器”进行统称。由于青铜觚在商周时期酒礼器制度中占有核心地位,又因其造型纤秀、舒展,宋以降

5、历朝都有仿青铜觚造型的器物。在明清时期,此类器物大量出现,并以瓷质产品数量为最。宋代以后仿青铜觚造型的瓷器不断出现,尤其到明代之后,官窑与民窑均有烧造。地区性的差异,加之各朝代艺术审美与陶瓷工艺水平的不同,使得觚形瓷器呈现出相对复杂的面貌。从现存出土和传世的器物来看,北宋时期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能够证明已有觚形瓷器出现,但觚形瓷器有可能在此时即以出现。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中兴,“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随着近年来对杭州老虎洞修内司窑址的发掘,南宋官窑研究中的诸多难题得以解决。在修内司窑与郊坛下窑的遗址中,均出土有不同形制的觚形瓷器和陶器,数量较大,属南宋官窑常见器型(图1)。这一时期,仅在官府

6、直接控The paper explained the origin, evolution, shape, type and function of porcelains with Gu shape and made sure which porcelain were named as “Hua Gu”.Porcelains with Gu Shape63厘米。器身装饰红、绿、黄、紫、黑诸彩,所绘故事出自司马迁史记,描述武王欲伐商,伯夷、叔齐前来劝谏的故事。17世纪中期的瓷器上,常见反映忠于明廷的主题,这与当时满人入侵有密切联系。此器为巴特勒家族收藏。清顺治青花五彩西厢人物故事图觚(图9)。高4

7、4.8、口径21.3、底径14.1厘米。颈部用青花书写西厢记中的两段唱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五彩装饰的人物勾线、设色、山石树木等具有陶瓷史转变期的特征。上海博物馆藏。 清顺治青花披麻皴山水图觚(图10)。高51、口径22、足径17.5厘米。装饰分为三段,上段为披麻皴风格山水图,中段绘折枝牡丹和菊花,下段绘倒置芭蕉叶纹饰。巴特勒家族藏。清康熙青花人物图觚(图11)。高45、口径21、足径16厘米。青花装饰人物,空间衬以洞石、蕉叶。足内饰青花双圈无款。故宫博物院藏。4.“凤尾”式觚,口

8、部呈凤尾状。大口外撇、粗长颈、鼓腹下敛、圈足外撇,亦被称为“凤尾尊”。此型器物数量较多,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清康熙青花松鹤图觚(图12)。高46、口径22.8、足径14.6厘米。通体用青花绘图,呈色鲜艳明快,纹饰寓意吉祥长寿。足内饰青花双圈无款。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开光山水花卉纹觚(图13)。高33.4、口径19.4、腹径12厘米。造型新颖别致,纹饰布局得体,用笔工细。足内无釉露胎。故宫博物院藏。图1 南宋 官窑觚形器图2 元 青花花卉纹觚形瓷器图3 元 卵白釉觚形瓷器图4 元 白釉褐彩觚形瓷器图5 明万历 黄釉紫彩人物花卉纹觚(一对)64折肩、罐形腹、下连倒钵形底座。此型器物为“唐窑”所

9、制,器型高大。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觚(图18)。高63.5、口径26.5、足径23.1厘米。通体绘青花纹饰,腹部桃形开光内书“养心殿总监造,钦差督理淮、宿、海三关,监管江西九江关关税,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献东坝天仙圣母殿前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藏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藏有纹饰和器型皆与此器相同的器物,但开光内文字记载为不同内容。蕉叶纹,足底蓝料书“乾隆年制”两行四字篆书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据活计档载,此器为乾隆七年五月配匣入乾清宫收藏。清雍正仿汝青灰釉觚(图16)。高25.8、口径19.7、足径9.2厘米。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南

10、京博物院藏。清雍正仿钧釉海棠式觚(图17)。高26厘米。通体作四瓣海棠花式造型,底刻“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南京博物院藏。6.“唐窑”觚。大口外撇、长颈、5.小体觚。体型较为细小,高度不超过28厘米。口外撇甚大,腹部微微凸起,圈足外撇,从口至足曲线弧度较大,颈腹较细,可分为四型。清康熙天蓝釉觚(图14)。高18.1、口径10.6、足径5.9厘米。腹上下均饰有三道凸起弦纹,并排列两圈乳钉纹。下腹部的十字形装饰为仿商代早期青铜觚。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磁胎洋彩黄地蕉叶纹觚(图15)。高21.4、口径13.8、足径6厘米。外壁以珐琅黄釉为地,上彩绘花卉纹与图6

11、明万历 青花五彩团龙纹觚图7 明万历 青花五彩龙凤花卉纹觚图8 明崇祯 五彩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图觚图9 清顺治 青花五彩西厢人物故事图觚图10 清顺治 青花披麻皴山水图觚图11 清康熙 青花人物图觚657.“座钟”式觚。腹小且圆,钟形底座。大口外撇,长颈、小圆腹,下联钟形底座。制作较为精美。清乾隆青花胭脂红云龙纹觚(图19)。高27、口径15.3、足径12.5厘米。器物由两部分组成,接口处有榫卯结构,而嘉庆朝同类器物多为整体烧制。该器器表以青花绘云纹、江崖海水纹和回纹,用胭脂红彩绘火珠行龙和蝙蝠纹等。颈下部横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西藏博物馆藏。8.方体觚。个体造型差异较大,数量较少。青花

12、山水人物故事图觚(图20)。高74、口径21.8、足径19.5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烧制并组合而成。方体、撇口、平折沿,长颈、颈部有一凸棱,方形腹,肩部有三层台阶状,腹内有四块瓷条支撑,胫部上收下放,也起一凸棱,方形台座式底足。通体青花绘八仙人物图与花卉纹。此器方体造型,烧造难度极大,并成对保存,与一只香炉与一对烛台组成一套完整的五供器。其中香炉腹部正面錾刻“信士罗崇德堂乾隆五十年菊月立”。江西省博物馆藏。明清时期觚形瓷器根据器型的变化,大致可将其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明代成化隆庆。目前笔者尚未发现洪武至天顺这一时期的觚形瓷器。景德镇龙珠阁出土几件成化时期仿官釉“出戟尊”式觚,体型较细长,此型器物

13、仅在成化朝发现。正德时期始流行“出戟尊”式觚,嘉靖时期的传世品数量较大。这一时期发现的觚形瓷器数量较少,形制也较为单一,均为“出戟尊”式觚,底部皆有年号款。由于多为官窑烧造,器物造型小巧精致,艺术价值较高。此期可视为觚形瓷器的发展期。图12 清康熙 青花松鹤图觚图13 清康熙 青花开光山水花卉纹觚图14 清康熙 天蓝釉觚图15 清乾隆 磁胎洋彩黄地蕉叶纹觚图16 清雍正 仿汝青灰釉觚图17 清雍正 仿钧釉海棠式觚66纪年文字的器物。康熙一朝无疑是觚形瓷器流行度最广、器物存世量最大的一个时期。形制较之以往更为丰富,除继续大量烧造“筒花觚”之外,创烧出器体曲线弧度更大,腹部更为突出的器型,并成为主

14、流产品。另一创新器型为“凤尾尊”,存世量较大。另外仿商周青铜觚造型前所未见。康熙朝觚形瓷器胎质坚致、细白,俗称“糯米胎”。釉色白中闪青,底部挂釉,圈足多为二层台式。器物多以青花进行装饰,珠明料和浙料呈色上乘,层次感较强,在康熙各时期略有差种比较单一。“筒花觚”为创新器型,粗者器足有粘砂现象,细者为细白砂底。釉面大多白中闪青,部分口沿处施酱黄釉。器身分为三部分进行装饰,上部绘主题纹饰,中、下部则为辅助图案,并用暗刻弦纹分割装饰,特点较为明显。落款者甚少。入清初始,景德镇瓷业遭战乱破坏,顺治时期“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觚形瓷器造型与装饰均延续了晚明的特点,差别不甚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腹部微微凸起者

15、数量增多。同时也出现了体型较小、通体仅绘一组图案的“筒花觚”,并出现了书写第二期:明代万历康熙。万历时期出现了觚形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除继续流行前朝“出戟尊”式觚之外,创烧了体型较大的觚形瓷器。由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官窑停烧,民窑生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觚形瓷器造型更加多样化。天启朝虽国祚仅七载,且制瓷业整体水平低下,却不乏精品。故宫博物院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所藏的2件青花花卉纹觚造型与装饰基本相同,制作精美,可称为天启民窑青花之精品(图21)。崇祯时期觚形瓷器较为常见,但品图19 清乾隆 青花胭脂红云龙纹觚图18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觚图20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故事图觚67异。底款常

16、见双圈款,另有花押款、图记款、堂名款、干支纪年款,康熙中期后出现年号款。第二期大多可归于陶瓷史上的“转变期”,即公元1607年明官窑基本停烧至公元1680年清代官窑正式确立这一时期。此时期民窑采用优质瓷土是瓷器品质优良的前提。中国陶瓷史上最佳的青花呈色,以及摆脱了宫廷桎梏的绘画风格更使其颇具艺术价值。觚形瓷器是“转变期”的常见器形之一,其形制在这一时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万历朝形制较多,天启、崇祯、顺治朝略显单调,康熙朝又增多。器体普遍较前朝更为粗大,以“筒花觚”最具代表性。此期器物绝大多数为民窑烧造,且存世量极大,这说明觚形瓷器已达到鼎盛期。第三期:清代雍正、乾隆。雍正瓷器以造型隽秀、典雅、优美闻名于世,该朝觚形瓷器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单色釉品种造型仿商周青铜觚,釉色仿“五大名窑”,制作精美,官窑制作较多。“凤尾尊”式觚多为民窑烧造,造型稍显笨拙。乾隆时期的觚形瓷器形制繁多,出现不少创新品种,整体烧造水平较高。如“唐窑”觚、“座钟”式觚为乾隆官窑首创,也有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