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研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85074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科研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家科研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家科研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家科研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家科研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科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科研(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登记号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申 请请 书书项 目 类 别_ _重点项目_学 科 分 类_ _新闻传播学_ _课 题 名 称_Web2.0 时代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研究课 题 负 责 人_ 张金海_ 负责人所在单位 _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填 表 日 期_2013 年 2 月 8 日_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2 年 12 月修订2申请者的承诺: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权使

2、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负责人(签章)年 月 日填 表 说 明一、本表请用计算机如实填写;所用代码请查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二、封面上方 2 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请用中文填写,其中“学科分类”填写一级学科名称, “课题名称”一般不加副标题。三、 数据表的填写和录入请参阅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相关问题可咨询当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四、申请书报送一式 5 份,其中 1 份原件,4 份复印件。原则上要求统一用 A3 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活页夹在申请书内。各省(区、市)报送当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送兵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

3、单位报送中央党校科研部,在京部属高等院校报送教育部社科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送本院科研局,军队系统(含地方军队院校)报送全军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讯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 5 号,邮政编码:100806。3填 写 数 据 表 注 意 事 项一、本表数据将全部录入计算机,申请人必须逐项认真如实填写。填表所用代码以当年发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为准。二、表中粗框内一律填写代码,细框内填写中文或数字表中粗框内一律填写代码,细框内填写中文或数字。若粗框后有细框,则表示该栏需要同时填写代码和名称,即须在粗框内填代码,在其后的细框内填相应的中文名称。三、有选择项

4、的直接将所选项的代码填入前方粗框内。四、不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职务者申请青年项目须填写第一推荐人和第二推荐人两栏。五、部分栏目填写说明: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研究内容,一般不加副标题,不超过 40 个汉字(含标点符号) 。主 题 词按研究内容设立。最多不超过 3 个主题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项目类别按所选项填 1 个字符。例如,选 “重点项目” 填“A” ,选“一般项目” 填“B” ,选“青年项目”填“C”等。申请青年项目请注意申报人的条件。学科分类粗框内填 3 个字符,即二级学科代码;细框内填二级学科名称。例如,申报哲学学科伦理学专业,则在粗框内填“ZXH” ,细框内填“哲学伦理学”

5、字样。跨学科的课题,填写为主的学科分类代码。 所在省市按代码表规定填写。地方军队院校不按属地填写,一律填写“军队系统” 。所属系统以代码表上规定的七类为准,只能选择某一系统。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不能填成“北京师大哲学系”或“北师大哲学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不能填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技经所”或“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 ,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不能填为“北京市委党校”等。通讯地址按所列 4 个部分详细填写,必须包括街(路)名和门牌号,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注意填写邮政编码。主要参加者必须真正参加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不含项目负责人。不

6、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预期成果指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可选报 1 项或 2 项。例如,预期成果为“专著”填“A” ,选“专著”和“研究报告”填“A”和“D” 。字数以中文千字为单位。申请经费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申请数额可参考本年度申报公告。4一、数据表课题名称Web2.0时代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研究主题词Web2.0时代 ;网络舆情 ;管理体系项目类别AA.重点项目B.一般项目C.青年项目D.一般自选项目E.青年自选项目学科分类XWF新闻传播学研究类型B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D.其他研究负责人姓名张金海性别男民族汉出生日期1951 年 5 月 1 日行政

7、职务院长专业职务A教授研究专长XWF传播学最后学历A研究生最后学位B硕士担任导师A博士生导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I湖北省所属系统A高等院校工作单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联系电话13871293768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9区7栋4门601 号邮政编码430072姓名出生年月专业 职务学位研究专长工作单位本人签字钟瑛1962年3月教授博士网络传播、传播史华中科技大学新 闻与信息传播学 院沈阳1974年6月教授博士网络传播、数据挖掘武汉大学信息与 管理学院刘丽群1961年11月教授博士数字媒介、新媒介发 展研究武汉大学新闻与 传播学院王中桥1957年3月正厅硕士网络管理湖北

8、省互联网信 息管理办公室张鹏1975年8月副处学士网络舆情管理湖北省互联网信 息管理办公室肖珺1976年6月副教 授博士网络传播、媒介发展武汉大学新闻与 传播学院张厚远1970年4月讲师硕士网络传播武汉长江工商学 院徐迪1983年2月讲师硕士新媒介发展研究武汉长江工商学 院张梅贞1980年12月讲师硕士网络传播武汉长江工商学 院 预期成 果ADA.专著B.译著C.论文集D.研究报告E.工具书F.电脑软 件字数(单位:千 字)300申请经费(单位:万元)30计划完成时间2015年 12月 31日5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9、创新之处。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限 4000 字以内。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西方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关于网络舆情较为集中的讨论,是近 5 年的事。通过相关文献检索,近 5 年国内出版的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的著述有近 30 种,发表的论文达1000 余篇。西方关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 “一个自治的网络空间比国家代议民主会更能充分地实现自由民主理想” ,是“自底向上的秩序”,是一种“高级的民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将被证明是不利于自由

10、民主的理想”,而事实证明“也是失败的”(Neil W. Netanel,2001)。随着 Web2.0 时代网络舆情的现实发展及研究的深入,西方大部分学者逐渐偏向政府对网络舆情介入管理的主张,并为此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诸如基于社会风险感知的“网络舆情与社会冲突关联”理论(Jiyeon So,2012;Nicoleta Anne,2010) ,网络公众舆论形成的“框架化认知”理论(Tankard ,2001;Anne Schulz An-Sofie Claeys,2010;Alfonso Gonzalez-Herrero,Suzane Smieh,2010;Pawel Sobkowicz,201

11、2) 。中国学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其成果数量甚至超过美国。涉及本课题的相关研究,值得关注的有:1、从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讨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提供理论与现实的依据(刘文富,2002;熊光清 2012;张蓉,2012;王国华,2011;张春华,2012;高红玲,2011) 。2、网络舆情生成机制、集聚机制、流变机制与扩散机制的相关研究,为政府网络舆情的管理提供实践依据(张春华,2012;王国华,2011;邱中慧,2011;易承志,2011) 。3、群体性冲突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联性研究,以及群体性冲突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政府应对策略研究(马怀德,2010;蓝月心

12、,2011;王青等,2011;吴绍忠等,2008;曾润喜等,2009;李弼程等,2010) 。4、网络问政研究(刘文富,2002;李斌,2006;史达,2011;胡咏,2008;邓兆安等,2010) 。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明显带有西方社会的印记和西方社会特有的经验。但其重点涉及领域的深入程度,却为中国学者所不及。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更能贴近中国社会与中国网络社会的现实,贴近中国网络舆情的现实,尽管在理论与实证的层面都存在某些不足,却为中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提供6了多层面的支撑与参照。若从本课题的研究视角考量,无论西方抑或中国,其相关研究的最大缺憾就在于,对于政府网络舆情的管理,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

13、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究竟为什么“管”?“管”什么?如何“管”?在既往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寻觅到零散的参照,却找不到系统的答案。本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本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本选题是基于 Web2.0 时代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研究。Web1.0 技术成就了网络海量的信息储存与海量信息传输,并未从本质上改变媒介的信息传播模式。在 Web1.0 时代,网络舆情尚可依凭传统的经验予以有效管控。进入 Web2.0 时代,由于其高度的交互性,受众得以直接参与网络的信息生产并形成互动,网络也由此形成无数个交互式信息平台与交互式信息工具。在此技术逻辑下,网络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集聚地、发酵地、扩散地,并且其生成、流变、集散,

14、具有更多加速化特点与不确定性。虽然以往的许多研究已将网络舆情置于 Web2.0 背景下展开,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诸多层面仍停留在 Web1.0 时代。本研究将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依据中国社会的现实背景与网络社会的背景,Web2.0时代网络舆情的实际状况,重点针对目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重构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科学化管理体系,为政府网络舆情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前沿性的理论依据与可操作的应用范式,从而实现Web2.0 时代政府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系统化顶层设计,进而助推中国网络社会的管理与社会治理。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

15、内容本课题将依据总体研究目标,分设七个子课题展开。1、网络社会管理、舆情管理与社会治理研究。2、Web2.0 时代网络舆情的生成、流变与扩散机理研究。3、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现状研究。4、多元利益冲突中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平台的搭建及其运作机制研究。5、多元思潮下网络舆情调控平台的搭建及其运作机制研究。6、民主思潮下网络舆情问政平台的搭建及其运作机制研究。7、Web2.0 时代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理论与应用模型研究。第 1、2 项子课题属于基础性研究,旨在追踪学术前沿,为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提供更深入、更系统、更具前沿性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第 36 项子课题为应用性的专题研究。在针对性的调查研

16、究基础上,分三个专题展开,着力解决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重点“管”什么和如何“管”的问题,从而实现政府网络舆情管理三大管理平台与三大运作机制的系统化建构。7第 7 项子课题属综合性研究。即在上述基础研究与应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建构起政府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理论模型与应用模型。基本观点基本观点1、进入 Web2.0 时代,网络社会已大大超越虚拟社会的范畴。网络社会的管理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构成。2、Web2.0 时代的网络媒体与网络工具,迅速改变着网络舆情的生成、流变与扩散的机理,以及对社会的作用机理。然而,目前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仍基本停留于 Web1.0 时代,其管理体系必须重构。3、中国社会风险状态下的多元利益冲突,极易投射于网络。We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