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湿病学讲座:皮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4840625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风湿病学讲座:皮痹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风湿病学讲座:皮痹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风湿病学讲座:皮痹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医风湿病学讲座:皮痹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医风湿病学讲座:皮痹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风湿病学讲座:皮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风湿病学讲座:皮痹(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风湿病学 皮 痹辽宁中医药大学风湿病科 高明利l皮痹,病在皮,是以肤冷麻木、浮肿 ,甚则皮肤变硬、萎缩,关节屈伸不 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多由正虚邪 侵,经脉痹阻,皮肤失荣所致。1 1概概 述述病名:皮痹之名,始见于内经。在 素问论 中有“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的记 载。 临床表现:素问痹论己载:“病久入 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 肤不营,故为不仁”,隋巢元方在诸病 源候沦风湿痹候说:“风湿痹之状,或 皮肤顽厚,“皮肤无所知”,对皮痹的临 床症状作了进详细描述。2 2文文 献献 综综 述述宋代圣济总录皮痹指出皮痹除皮肤表 现外,还可以见到肢体与脏腑的症状,如 项强背痛、四肢缓弱、胸

2、满短气、言语声 嘶、腹胀胁满、大肠不利等症。 病因病机:素问痹论指出,皮痹多由 风寒湿邪所致,且多发于秋季。素问五 脏生成认为皮痹与血行瘀滞有关,云:“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治疗: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痹中 提出“疏风养血”的治疗原则,现今仍指导 临床。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 认为“有皮肤麻木者,是肺气不行也”,治宜芍药补气汤,从肺论治。l皮痹初起,多为外邪侵袭,以实证 多见。中晚期痰浊瘀血渐生,气血 阴阳亏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多见 。3 3病 因 病 机4.痰阻血瘀 3.肾阳虚衰 2.气血亏虚 1.外邪痹阻 l 素体虚弱,肺卫不固,或调养不慎 ,外邪乘虚而人,或卒然遇风寒湿 等外

3、邪,邪侵体表,留于肌肤,发 为皮痹,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湿 热蕴结皮肤而致皮痹。1.外邪痹阻 l 平素饮食不节,忧愁思虑,损伤脾胃, 气血生化不足,或久病不愈,气血亏虚 ,不能温煦、濡养皮肤,而发皮痹。2.气血亏虚 l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伤肾,或脾 阳虚弱,损及肾阳,或病久元气被 耗,肾阳虚衰,不能濡养皮肤,阴 寒内生,寒凝痹阻,发为皮痹。3.肾阳虚衰 l 湿邪久滞为痰,或脾失健运,津液不 化,聚湿成痰,痹阻皮肤而发为皮痹; 或气虚、阳虚推动无力,或寒凝气滞, 血行不畅而成癖,或痰痪互结,阻滞于 皮肤,发为皮痹。4.痰阻血瘀 l l 综上所述,皮痹病位主要在皮肤,涉 及肌肉、筋骨、关节,与肺

4、、脾、肾等脏 腑关系密切。其外因是外邪侵袭,内因则 是脏腑失调,痰阻血疲。基本病机为经脉 痹阻,皮肤失荣。病性分为虚、实和虚实 夹杂。邪实多为寒、湿热、痰瘀等,正虚多为气血阴阳亏虚,肺脾肾功能失调。l 皮痹可出现肌肉酸胀疼痛等肌痹表现。皮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肺发为 肺痹,并可涉及脾、肾等脏腑,出现胸闷 、气喘、纳少腹胀、气短心悸、月经不调 、遗精阳痿等症状。1.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多 于秋季发病。2.发病前多有劳累或触冒寒湿史。4 4诊 断l3.早期可见肤冷麻木、水肿,皮紧而 硬,呈淡红、紫红、淡黄或苍白色 ,继之肤硬如革,或肤色黯滞,不 能捏起。l皮痹在手则手指屈伸不利;

5、在面则 面无表情,张口困难,眼睑不合, 口唇变薄,鼻尖耳薄,偏侧面瘦; 在胸则状如披甲、紧束如裹等。l晚期则皮肤萎缩而薄,毛发脱落, 肌肉消瘦若无,皮肤紧贴于骨。l 4. 皮损多见于手、足、面部,渐及上肢、颈部或胸背部,亦有首发于胸背 部,渐及颈、面部及四肢者。可发于一 处,亦可发于多处。皮肤损害呈斑片状 、点状、条状,重者呈弥漫性损害。l l 5. 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如系统性硬化可见ANA、抗Scl-70抗 体和抗着丝点抗体阳性;ESR增快;皮 肤活检可见胶原纤维肿胀或纤维化。混 合结缔组织病可见U1RNP抗体阳性。l 两者可同时并存,由于都以肌肤症状 为主,故易于混淆。皮痹

6、以皮肤改变为主 ,症见皮肤水肿、变色,或有红斑鳞屑性 斑疹、变硬等。肌痹病变主要在肌肉,表 现为肌肉疼痛无力,酸楚麻木、肢体怠惰 ,严重者可见肌肉瘦削、四肢疾软,而无 皮肤坚硬等损害。1.肌痹 5 5鉴 别 诊 断l 两者均可见到皮肤损害。l脉痹可见皮肤红肿疼痛,皮下有硬结, 或见指端冷痛,肤色苍白或紫黯,后期 有皮肤萎缩。l皮痹可见皮色淡紫,甚至指端逆冷、发 绀等,有皮肤不仁、紧硬等皮肤受累的 症状,而无皮下无硬结等脉痹征象。2.脉痹(一)、辨证要点皮痹以寒证居多,多表现为肢冷肤 寒,触之不温,遇寒加重,遇热减轻, 舌淡苔白。属热者,常见于疾病早期, 多表现为发热,或皮肤紫红,触之热, 舌红

7、苔黄厚腻,脉数。 6 6辨 证 论 治1.辨寒热l 实证多见皮肤肿硬、肢冷不温、恶 寒身痛、舌淡苔白、脉弦紧;或皮肤肿 硬而热、身热不退、舌红苔黄、脉数; 或皮肤坚硬如革、肤色黯滞、舌质暗或 有癖点瘀斑、脉沉细涩。虚证多见皮肤 萎缩、肌肉瘦削、周身乏力、纳少便塘 、气短心悸、面色不华、腰膝酸软等。2.辨虚实(二)、治疗原则皮痹初起,外邪侵袭,经络痹阻治以 祛邪通络为主;进一步发展,痰瘀痹阻,以活血化瘀通 络为主;若皮痹日久,损及正气,则以补益气血 、温补脾肾为主。虚实夹杂证,则以祛邪与扶正兼施。在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补益肺气。l(三)、分证论治l l l主症:肤紧肿胀,皮肤不温。l 兼次症:肤

8、色正常或淡黄,关节冷痛,屈 伸不利,肢体困重,时有咳嗽。l 舌象:舌淡,苔白或白腻。l 脉象:脉紧。l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l 方药:麻黄汤加减。 1.寒湿痹阻l麻黄散皮肤之寒,以发肺卫之郁;l附子、桂枝温经散寒;l白术、茯苓健脾利湿;l川芎、防风行气散寒,宣痹止痛;l人参扶正,使正气足而鼓邪外出,有祛 邪不伤正之意。l全方共奏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之功。l随证加减:l若舌苔厚腻,湿偏盛者,加薏苡仁、苍术 ;l寒甚阳虚者,加肉桂、干姜;皮肤晦黯者 加丹参;l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海风藤。l若皮痹不仁,心胸气促,项背硬强者,宜 天麻散。l 主症:肤紧肿胀,皮肤热感。l 兼次症:肤色略红或紫红,或

9、皮肤疼痛 ,身热口渴,小便短赤。l 舌象:舌红苔黄厚腻。l 脉象:脉滑数有力。l 治法:清热除湿,佐以通络。l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2.湿热痹阻l知母清热;薏苡仁、蚕沙、苦参清热利 湿通络;连翘清热且能软坚;滑石、甘 草清热利小便,使湿热由下而出。l全方共奏清热除湿通络之功。l随证加减:若发热者加柴胡、黄芩;肢 体疼痛者加忍冬藤;口渴者加天花粉; 阴虚明显者加玄参;舌质黯红者加川芍 、丹参。主症:肤硬不仁,肌肉瘦削。 兼次症:肤色淡黄,局部毛发稀疏或全 无;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声怯气短,面 色不华,唇甲色淡。舌象:舌有齿痕,苔薄白。脉象:脉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血,佐以通络。方药:

10、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匾要略 )加减。 3.气血亏虚l黄芪益气;当归、芍药养血和营;配生 姜、大枣调和营卫;加鸡血藤、桂枝活 血通络。l全方具有益气养血通络的功效。 l若头晕目眩者加柴胡、升麻;肌肤麻木 者加丝瓜络;肌肉瘦削明显者加山药; 纳差者加炒山楂、炒麦芽;不寐者加炒 酸枣仁、首乌藤。l主症:肤硬而凉,肢冷形寒。l 兼次症:肌肉瘦削,精神倦怠,毛发脱 落、气喘,面色晄白,腹痛泄泻,腰膝酸 软。l 舌象:舌质淡舌体胖,苔白。l 脉象:脉沉细无力。l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散寒l 方药:右归饮合理中汤加减。 4.脾肾阳虚l附子、肉桂、干姜以温补脾肾,温阳散寒 ;l巴戟天、仙灵脾温阳补肾,强壮筋骨;

11、l熟地、山药、山茱萸、构祀子滋补肾阴, 以取“阴中求阳”之意;l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l全方共奏补益脾肾,温阳散寒之功。l若肌肉瘦削明显者加黄芪、当归;l肤色黯滞,或舌黯有瘀斑者,加赤芍、丹参;l纳少者加炒山楂;l大便溏泻者加芡实、莲子肉;l腹胀者加厚朴、木香,l关节痛甚者加乌梢蛇、威灵仙。l 若皮痹出现胸隔不利,咳逆短气,呕吐,不 下食,宜前胡散;l 若皮痹,呼吸短气,脏虚腹胀,宜诃黎勒丸 (太平圣惠方)。主症:肤硬如革,顽麻,皮色黯滞,兼次症:肌肉瘦削,关节疼痛强直或 畸形,屈伸不利,胸背紧束,转侧仰俯 不便,吞咽困难,胸痹心痛,妇女月经 不调。舌象:舌黯,有瘀斑、瘀点,苔厚腻 。脉象:脉

12、滑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5.痰阻血瘀l 方中用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 当归活血养血;熟地、白芍滋阴补血; 二陈汤化痰通络;羌活祛风湿、通络。 全方共奏活血化痪,祛痰通络之功。 l随证加减:l若关节痛甚者用青风藤;l肢冷肤寒者加制附片、桂枝;l肌肉瘦削者加黄芪、山药;l吞咽困难者加紫苏梗、枳壳;l胸痹心痛者加薤白、延胡索。l 主症:肤硬如革,色暗发凉。l 兼次症:肢体关节刺痛,甚则强直,遇 寒痛剧,痛处固定,有瘀斑,月经色暗有 块。l 舌象:舌质瘀黯,有瘀点,苔薄白。l 脉象:脉沉紧细涩。l 治法:温阳散寒,祛瘀通络。l 方药:乌头汤合身痛逐瘀汤(

13、医林改 错)加减。 6.寒凝血瘀乌头、麻黄温经散寒;地龙、桃仁、红花 、川芍活血祛瘀;当归、丹参活血养血; 穿山甲、浙贝母软坚散结;羌活祛风湿、 通络。全方共奏温阳散寒,祛瘀通络之功 。随证加减: 若阳虚寒甚痛剧者加附子; 消瘦者加山药; 脾虚纳差者加焦三仙; 胸闷咳喘者加薤白、半夏、瓜萎。【其他疗法其他疗法 】 1.针灸疗法2.外治法 l1.针灸疗法l (1)毫针l 1)辨证取穴:寒湿痹阻、湿热痹阻取 曲池、外关、大椎、风池等穴;气血亏 虚选足三里、气海、擅中等;血瘀寒凝 选血海、肝俞等;脾肾阳虚衰取关元、 命门、气海等穴;痰阻血瘀选中脘、丰 隆等。l 2)局部取穴: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关

14、 、合谷等穴;下肢取风市、足三里、阳陵 泉、丰隆、三阴交等穴;头面取阳白、地 仓、颊车、迎香、承浆、百会、头维;胸 背取擅中、中府、心俞、肺俞、肝俞、大 肠俞等穴。l (2)梅花针:皮损局部轻轻叩打,每日1 次。l (3)耳针:取肺、内分泌、肾上腺、肝、 脾等穴。【其他疗法其他疗法 】 1.针灸疗法2.外治法 l2.外治法 l(1)回阳玉龙膏:制草乌、煨干姜各90g, 炒赤芍、白芷、煨南星各30g,肉桂15g,为 细末。用回阳玉龙膏和在黄蜡内(黄蜡 240g,加人大药90g),隔水炖温,敷贴患 处,上药一剂,可连续使用两周。治皮 痹。l (2)热蜡疗法:若病变在手、足等四肢 部位,可选用刷蜡疗

15、法、浸蜡疗法;在 腰部等躯干部位可选用蜡饼疗法。【转归预后转归预后】 l皮痹预后与病变范围大小、邪正盛衰、 治疗是否及时恰当,是否累及脏腑等因 素有密切关系。病变仅呈斑片状、点状 或条状皮损者轻;病变范围大,四肢、 躯干、面部皮肤呈弥漫性损害者重;累 及肌肉筋骨、肺脾肾等脏腑者病重;轻 者经治疗,邪祛正复,可痊愈;已有明 显肌肉瘦削、关节僵直畸形,恢复则较 困难;累及脏腑而正气未衰者,可望治 愈;若脏腑功能衰竭,则预后不良,甚 至死亡。【预防及护理措施预防及护理措施】l1.避免风寒湿邪,适寒温,预防感冒,注 意局部保温、l 2.全身症状严重者应休息,发热者应按 发热护理常规护理;皮肤保持清洁。l3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l4病情稳定者可进行功能锻炼。l5.起居有常,饮食清淡营养丰富,不可劳 累。l 皮痹病位主要在皮肤,句诊及肌肉 、筋骨、关节,与肺、脾、肾等脏腑 关系密切。l 病因多为外邪痹阻、气血亏虚、肾 阳虚衰和痰阻血瘀。l 经脉痹阻,皮肤失养是皮痹的基本 病机。l 病性分虚和实、虚实夹杂。4 4结 语 l实多寒、湿、热、痰瘀等;虚多为气血 阴阳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