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要点冬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483812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要点冬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要点冬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要点冬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要点冬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要点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要点冬(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要点:考试题型分布:一、单项选择题:20*1 二、多项选择题:10*2 三、辨析题:4*3 四、简答题:3*6 五、论述(材料)题:2*15 其中哲学部分占 70%,后四 30% 。绪绪 论:论:1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经济社会条件、阶级基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经济社会条件、阶级基础、理论来源)经济社会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阶级基础: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

2、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欧文) 。2 2、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最根本的) 。第第 一一 章章1 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2 2、物质的定义、特点、存在方式,意识的起源、本质、物质的定义、特点、存在方式,意识的起源、本质列宁对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3、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以运动方式存在。意识的起源:1)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原理):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普遍联系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

4、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1)任何事物内部各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3)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4 4、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斗争性关系及其应用、共性个性、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斗争性关系及其应用、共性个性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关系: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只能通过个性存在,共性和个性的区别是相对的。5 5、质量互变规律:度的理解、质量互变

5、规律:度的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6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的特征、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的特征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特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 7、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第第 二二 章章1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2 2、认识本质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立场、认识本质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立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及应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及应用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

7、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4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及应用、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8、与相对性关系及应用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在静态上,它们是可以相互渗透的。从动态上看他们是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5 5、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仅一步之遥,真理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超出了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的条件,真理就会成为谬误。实践使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第 三三 章章1 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构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构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

9、环境、人口因素。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 2、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和影响、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和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3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

10、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 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对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对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理解社会作用: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

11、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如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等。5 5、人民群众的作用及受制条件、个人的作用及评价、人民群众的作用及受制条件、个人的作用及评价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们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绝对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制约条件) 。第第 四四 章章 1 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2、关系。劳动二重性-特殊的具体劳动、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正事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2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量自发波动。作用: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 3、货币形成的四个阶段五种职能、货币形成的四个阶段五种职能阶段: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

13、最后到达货币形式。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马克思把商品转换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4 4、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其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交换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特点: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1)维持劳动力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

14、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的新的价值,及价值剩余。5 5、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区分及依据、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区分及依据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依据: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6 6、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7 7、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

15、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8 8、产业资本循环的三阶段及资本在其中的职能、产业资本循环的三阶段及资本在其中的职能阶段与职能:1)购买阶段,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 2)生产阶段,执行生产资本职能 3)售卖阶段,执行商品资本职能。9 9、资本的周转及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的周转及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的周转:资本是在运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才能不断的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1010、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6、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第第 五五 章章1 1、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只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控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的集团。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只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2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作用作用 形式形式形成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学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是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3)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