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483578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作者:林峰,戴好富,王辉,梅文莉【摘要 】 目的研究接菌法半年及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接菌法进行人工结香,并用乙醚提取接菌法半年及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组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两批沉香样品均主要由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组成,并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沉香样品中检出了 2-(2-苯乙基)色原酮类成分。结论通过对比两批沉香样品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与含量,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证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沉香质量较好。 【关键词】 沉香;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国产沉香为瑞香科沉香属植物白

2、木香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 含有黑色树脂的病变木材,可通过自然结香或人工结香等方式产生1。在我国,白木香是生产国产沉香的唯一植物资源,为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国产沉香自古以来不仅是一种名贵的香料,2同时亦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沉香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之功效,主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心腹疼痛、大肠虚闭、腰膝虚冷等症2。本次实验运用接菌法3 ,将黄绿墨耳真菌接种至健康白木香树干,并分别于半年和一年后从结香部位取下沉香样品,提取挥发油进行 GC-MS 分析,从接菌法半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中鉴定出 36 个化合物,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

3、沉香挥发油中鉴定出 19 个化合物。以往对沉香挥发油成分的报道已有很多47,但本文首次报道了人工接菌法所产沉香的挥发油成分,并首次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样品中检出了 2-(2-苯乙基)色原酮类化合物。1 仪器与材料仪器为美国惠普公司的 HP6890/5973 GC/ MS 联用仪。色谱柱为 HP-Innowax Polyethylene Glycol (30.0 m320 m0.25 m) 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用于结香的白木香树位于海口市三江镇沉香种植基地,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王祝年研究员鉴定为白木香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

4、ilg,凭证标本 (CX200805),现存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结香所用真菌为黄绿墨耳真菌 Melanotus flavolivens (B.& C.) Sing.,购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32 方法2.1 接菌法结香与挥发油提取 将所购得的黄绿墨耳真菌进行扩大培养:培养基用白木香木屑 70%、麸皮 30%,加水混匀至手握成团而不渗出水为准,装入三角瓶中,稍微压实,用玻璃棒在培养基中间开个通至底的气洞(1 cm 左右),高压灭菌 1 h,24 h 后再灭菌 1 次。将菌种接至瓶中培养基上, 2428 培养两周,当菌丝布满瓶内即可用于接种。接种时,在健康白木香树干上开香门,再将菌种接入香门

5、。取样时,将白木香树干香门附近褐化部分取下。接菌法半年及一年所结沉香样品分别编号为 1,2 号。每批样品各精确称取 30.0 g,粉碎后分别加入 300 ml 乙醚于室温下浸提 3 次,回收乙醚后即得挥发油。 1,2 号样品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1.3%, 2.2%。2.2 挥发油的 GC-MS 分析2.2.1 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 HP-Innowax Polyethylene Glycol (30.0 m320 m0.25 m) 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60(保留 2 min),以 4 min-1 升温至 230 ,保持 20 min;汽化室温度 250;载气为高纯 He (99.999%);

6、柱前压 5.08 psi,载气流量 2.0 mlmin-1;进样量 1 l;分流比 10 : 1。42.2.2 质谱分析条件离子源为 EI 源;离子源温度 230;四极杆温度 150;电子能量 70 eV;发射电流 34.6 A;倍增器电压 1412 V;接口温度 280;质量范围 10550 amu。通过 HPMSD 化学工作站,结合 NIST2005 标准质谱图库和WILEY275 质谱图库进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相对含量。3 结果应用 GC-MS 技术,对接菌法半年和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 (分别编号为 Oil-1、Oil-2) 进行了成分分析,分别鉴定出 36 和 19个化合

7、物。结果见表 12 。从 Oil-1 中鉴定出 36 个化合物,占总油含量的 76.44%。其中检出沉香特征性成分白木香醛,含量为 4.07%,同时检出了马兜铃烯、-绿叶烯、缬草醛、绒白乳菇醛等倍半萜类化合物,总含量为7.20%;另外还检出了茴香基丙酮、二叔丁基苯酚、苄基丙酮等芳香族化合物;而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等脂肪酸,总含量达到 39.84%。从 Oil-2 中鉴定出 19 个化合物,占总油含量的 45.63%。其5中检出沉香的特征性成分沉香螺旋醇和白木香醛,含量分别为 0.12%和4.36%;检出的芳香族类化合物种类多且含量大,并产生了 2-(2-苯乙基)色原酮类化合物,含量达到 29.1

8、2%,这在以往对国产沉香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中未见报道;脂肪酸类成分只有少量硬脂酸、棕榈酸存在。表 1 Oil-1 的化学成分与相对含量4 讨论国产沉香主要由倍半萜类化合物、2-(2- 苯乙基) 色原酮类化合物和芳香族类化合物组成4。据文献报道,国产沉香挥发油中含有沉香螺旋醇、白木香酸、白木香醛等国产沉香特征性倍半萜类化合物以及苄基丙酮、对甲氧基苄基丙酮、茴香酸等芳香族化合物47;而健康白木香木材组织中没有沉香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等脂肪酸8。本次实验中,接菌法半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脂肪酸,并含有国产沉香特征性成分白木香醛及马兜铃烯、-绿叶烯、缬草醛、绒白乳菇醛等

9、倍半萜类化合物。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产生了沉香特征性成分如:沉香螺旋醇、白木香醛等倍半萜类化合物及 2-(2-苯乙基)色原酮类化合物,其所含脂肪酸类化合物较接菌法半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大幅减少。并且两种沉香的脂肪酸均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等组成,与文献报道的白木香挥发油的脂肪酸成分基本一致,说明这些成分来自于沉香样品中残留的白木香植6物成分。接菌法半年与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均含有国产沉香特征性成分白木香醛,说明二者均开始结香;二者最明显的不同在于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中检出了二个 2-(2-苯乙基)色原酮类化合物,且总含量达到 29.12%。这是首次从国产沉香的挥发油中检出此类化合物,

10、而国外文献也曾报道从进口沉香挥发油中检出过 2-2-(4-甲氧苯基) 乙基色原酮、6-甲氧基-2-2-(4-甲氧苯基)乙基色原酮等 2-(2-苯乙基)色原酮类化合物 9。表 2 Oil-2 的化学成分与相对含量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沉香出现了沉香螺旋醇及 2-(2-苯乙基) 色原酮类化合物,同时脂肪酸类化合物含量明显减少,说明其质量好于接菌法半年结香的沉香,这也符合沉香在白木香植物中积累的时间越长,品质越佳的规律。综上所述,说明接菌法是一种高效的产香方法,并且通过对沉香挥发油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及 2-(2-苯乙基 )色原酮类化合物等沉香特征性成分的分析对比可准确评价沉香药材质量。【参考文献】1 刘军民

11、, 徐鸿华. 国产沉香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05, 728(7): 627.2 戴好富, 梅文莉. 海南药用植物现代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1.3 陆 辉. 浅议云南白木香的开发利用J. 林业调查规划, 2005, 30(5): 90.4 梅文莉, 曾艳波, 刘 俊, 等. 五批沉香挥发性成分的 GC-MS 分析 J. 中药材, 2007, 30(5): 554.5 苗成林, 孙宝腾, 罗丽萍, 等. 动态顶空进样 -气质联用法分析国产沉香化学成分J. 食品科学, 2009, 30(8): 215.6 邓红梅, 童汉清, 周如金. 沉香中精油的超临界 CO2

12、 萃取及其 GC-MS 分析J. 华西药学杂志, 2008, 23(6): 633.7 梁永枢, 刘军民, 魏 刚, 等. 沉香药材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12): 2518.8 戚树源, 陆碧瑶, 朱亮峰, 等. 白木香中白木香醛形成的研究J.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992, 28(5): 336.89 Masakazu Ishihara, Tomoyuki Tsuneya, Kenji Uneyama. Components of the Volatile Concentrate of AgarwoodJ. J.Essent.Oil Res., 1993, 5: 2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