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483249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评估质量检测(9)(60 分钟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 1.(2011合肥模拟)古代在高山黄土兴修水利工程时,采用井渠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 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这种施工方法主要在兴修哪个水利工程中运用( ) A.郑国渠 B.漕渠 C.白渠 D.龙首渠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主要在兴修龙首渠时采用这种方法。2.据南阳网报道:2010 年 2 月 4 日(农历正月初十),河南省南阳武侯祠隆重举行“诸葛亮 鞭打春牛”大型民俗表演 “诸葛亮”左手扶犁,右手执鞭犁地开耕。在“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

2、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的颂词中牛肚内五谷杂粮散落一地,象征今年五谷丰 登。根据所学知识,该民俗应该起源于(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 B。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地,为了惊醒沉睡一冬的牛下田犁地而形 成“鞭打春牛”的民俗活动。3.(2011潍坊模拟)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B.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 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D.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不固定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千年田换八百主”说明土地买卖频繁,造 成这种现象的根

3、本原因是 C。 4.范成大的诗句“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 星”该诗句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经济生产方式是( ) A.手工作坊 B.小农经济 C.官营手工业 D.商品经济 【解析】选 B。依据“男解牵牛女能织”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耕作方式, 即小农经济。5.(2011汕头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 有利的“生存土壤” 。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解题关键】理解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特点。 【解析】选 B。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这就为分散的村落经营和聚族 而居提供了有利条件。C、D 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与题干内容无关。而商品经济需要与 外界不断进行经济往来,不符合题干“聚族而居”的封闭状态。6.(2011广东六校模拟)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 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 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B.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商人利益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知道在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始终贯穿 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

5、只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经济政策不断受 到冲击,政府为了统治和税收的需要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和扶植措施,材料中“许多立法 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材料中的信息还明显透露出当时商 人的地位明显提升这一信息。 7.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 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的碗一件。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陶 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可知这些古陶瓷

6、是为了外销而生产的。8.(2011肇庆模拟)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 胜雪。 ”这反映宋代( )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业技艺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D.商帮势力崛起 【解析】选 B。太原的刀“如水”与苏州的盐“胜雪” ,一则体现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二则 体现专业市镇的兴起。9.(2011苏北四校模拟)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 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以上材料表明( ) 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江西是官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

7、水平要求高A. B. C. D. 【解析】选 D。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 产。产品用于皇室、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 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 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说法错误,正确。10.(2011南京模拟)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 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 梦粱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 即无虚空之屋。 ”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 A.秦汉 B.隋唐 C.两宋

8、 D.明清 【解析】选 C。 “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大意是酒楼歌馆一直到凌晨四更天(凌晨 13 时)才歇业,而五更天(凌晨 35 时) 官员都准备上朝了,有商家就趁这个时间很早开业。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 是,即无虚空之屋。 ”大意是自大街到各小巷,大大小小的店铺到处都是,没有空闲的房屋。 这些材料反映的商业状况应该最早出现在两宋,北宋的“市”开始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1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市镇展开了研究。八十 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根

9、据所学知 识,他们的研究结论不可能有( ) A.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 B.唐朝后期,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C.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D.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范围蓬勃兴起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清 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D 符合题意;A、B、C 均为正确的表述。12. (2010枣庄模拟)“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 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 新全球史 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

10、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析】选 B。通过“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时间为汉代以后,首先排除 A 项;由“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可知 B 正确;C、D 为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与题干材料无关,可以直接排除。13. (2011镇江模拟)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 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 济思想的是( )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解题关键】本题考查管仲

11、的经济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 【解析】选 A。由“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可知作者认为商业可以推动生产发展, A 正确;B、D 与题干无关;由“本善而末事起”可知 C 错误。14.(2011本溪模拟)河北邯郸博物馆藏的一方元代窑枕,中部开光内书写“地因流水知高 下,人为财交见浅深”的民谚。这则民谚反映了宋元时期( ) A.理学思想已成为人们处世的指针 B.人们以财产多寡作为衡量人身份高低的标准 C.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为轻便的货币流通 D.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冲击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因流水知高下,人为财交见浅深” 民谚表明当时

12、的社会风气人情淡薄,物欲增强,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冲击 和影响,故 D 正确。A、B、C 理解错误。15.周易复中指出:“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中国古代把这一政 策作为基本国策,长期推行是在( ) A.西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选 D。材料所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古代其他朝代基本推行开放政策。 明朝统治者开始推行“海禁”政策,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题中所反映的现 象发生在明清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20 分,共 40 分)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古

13、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 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 闽、粤、桂等 13 个省区。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 31 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 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三辅黄图卷二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 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

14、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 倍。故其男不耕耘,女 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何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6 分) (2)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6 分)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8 分) 【解析】本题以汉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在概括提取材料信息的 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其特点、关系、影响的能力。第(1)题,关于农业发展的特 点主要依据材料归纳

15、,要注意充分利用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中对水排作用的认识,分析 手工业的特点。第(2)题,从两段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注意要全面。第(3)题,只要抓 住材料四中的“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一关键信息,问题即迎刃而解。答案:(1)农业:铁农具广泛使用;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手工业:冶铁业发达,冶铁 技术高超。关系:农业发展与手工业进步相互促进。 (2)涌现出众多的商业都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或政府设置市场开展商业活动); 官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3)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评价: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答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 统一亦可);另一方面阻碍了商业的进步。17.(2011赣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 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到了 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现存明、清古民居 122 幢,大多为明清时期经商成 功的商人(史称徽商)所建。村中富丽的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石雕 的奇花异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