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82933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于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于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关于语语文六年文六年级级上册教案上册教案第一组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

2、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编排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和写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期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

3、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1.山中访友一、教材分析: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

4、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

5、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四、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6、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让学生在教

7、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8、、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

9、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我希望自己成为_,因为_。(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

10、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要求:同桌两位同学互

11、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

12、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5、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6、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板书山中观景(事)山

13、中访友拟人手法(手法)热爱自然(情)教学反思: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可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有些问题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

14、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的积极体现吧。2*.山雨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课前准备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揭示课题:山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提醒需

15、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啼(t)啭(zhn)(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朗读赏析,深入感悟(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b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

16、/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d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