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先秦诸子散文》.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482904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先秦诸子散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7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先秦诸子散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7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先秦诸子散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7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先秦诸子散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7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先秦诸子散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先秦诸子散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先秦诸子散文》.ppt(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 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 创。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 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本讲学习要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二、儒家思想概说 三、道家思想概说 四、先秦诸子语录赏析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 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

2、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 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政治风云多 变。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的 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以 招揽人才,壮大自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 计献策,陈述己见。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 稷下学宫中各派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学 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战国时期,各诸侯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 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 分需要借重知识分子,因而“养士”之风盛 行。这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背景) 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 自由。他们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对各家的学术 兼

3、容并蓄。这是因为战国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权,要 从多方面去总结政治得失,摸索统治经验,因此对 各家各派“兼而礼之”。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 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留,不合者去”,从而促 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这也为“百家争鸣”创造了 良好的环境。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培养了冲破旧传统思想的束 缚、敢于探求的精神,从而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各种观点纷然并存,直接交锋。在“百家争鸣”过 程中,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儒、道之争, 等等,就是在一家之中,内部也有不同派别的争论 。诸子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救世的主张。正 如淮南子要略说,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

4、弊 。这样就形成了各家各派的特色。先秦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 儒家(孔丘、孟轲、荀子) 法家(韩非、李斯、管仲、商鞅) 道家(老子、庄周) 墨家(墨翟) 名家(惠施) 阴阳家(邹衍) 杂家(吕不韦) 兵家(孙武、孙膑) 农家(许行) 纵横家(苏秦、张仪)“十家九流”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 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 、墨、道、法、阴阳、名、 纵横、杂、农、小说。西汉 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 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三教九流”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 种学术流派。“三教”:指儒 教、道教、佛教。“九流” 是 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 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 、墨家、纵横家、杂家、农 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

5、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 家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造者。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 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 ,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 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儒 家“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要 实现“德治”(礼治 ),必须提倡“仁” 学,即通过各人内 心修养,形成“仁” 这个无美不备的德 性。“仁”是孔子伦 理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克己 复礼为仁

6、”就是他 给“仁”所下的两个 最主要的定义。 孔子办教育孔子办教育,推广私人讲学 ,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 断教育有很大贡献。他破除等级 、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 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 、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 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与思的关 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孔子是 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育家,他的弟子以“循循善诱 ”来赞扬他。后人评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 孔 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 于 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 子 布衣,传十

7、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 王 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 至 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三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 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 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 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 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8、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 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 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 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 才罢 休不是很遥远吗?” 儒

9、家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 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 恶、辞让、是非之心)。二、宣扬民本思想。三、提倡仁政。先秦诸子语录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 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 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 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 危社

10、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 这是最能集中反映孟子民本思 想的一段话。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日后司马迁有

11、一段话可是说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好 注解。史记太史公自序:“西伯拘羑(有)里 ,演周 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 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三)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 国人。著作保存在荀子中。 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 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 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 ”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 落实到法制当中。荀子是儒家八 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荀子“重 法”,他的思想在实质

12、上和法家 思想有不少一致的地方,荀子是 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 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思想 家。儒家思想 孔子: 思想的核心:礼(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仁爱)义(礼以行义 ) 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 正名:君臣父子 孟子: 性善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 、义、礼、智的发端 民本、仁政 荀子:人能征服自然,人性恶,以法助礼老庄及道家思想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 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 ,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 道德经)。一、以“道”为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道 ”在

13、 老子 中出现了七十多次。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 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章二十五)老子的哲学思想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章七十八)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章五十八)老子的哲学思想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 民”的社会理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章四下八)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 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四、独特的美学观: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要通

14、 过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办法 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则不一,与论 语的纯散文体不同。谷神不死,是谓玄门。玄牝之门,是谓 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章六)老子的艺术特色老子的艺术特色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章七十七)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古代风箱)乎?虚而 不屈,动而愈出。(章五)三、语言凝练精妙,多用 格言、警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章六十四)老子的艺术特色(二)庄子及其思想(二)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 创始

15、的,战国前期继 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 等,关尹又叫环渊, “ 学黄老道德之术” ,成为老子思想的直 接继承人。战国中期 的庄子,继承和发挥 了老子、关尹的思想 ,是战国时期道家的 代表人物。 庄子,名周,宋国蒙(河 南商丘附近)人。庄子的思想 ,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 子的学说比老子更消极。题解: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 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 应怎样去认识外物。【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 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 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 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 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 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墨家是由墨

16、子所创立的学 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 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前468前376年),相 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 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 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 (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 ”“节俭”“尚贤”“明鬼” 等。墨 家 法家和韩非 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 到等,都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后期法家的代表人 物是韩非。韩非是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 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 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是主张君主专制的,商 鞅注重“法”,申不害注重“术”,慎到注重“势”。先秦诸子 诸子百家(新士人) 主要学习: 儒家:礼、仁、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