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482813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谢政满,目 录,一、教学导论,1、序言,2、语文的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教学导论 (一)序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领域,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成为各科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和表现特征。一些优秀的语文课堂,因为采用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交互式白板、pad技术,更加彰显了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青春活力。,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逐步懂得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立意的重要性,更深切地体会到“一切着眼于学生发展”

2、的新课程理念,能准确定位语文探究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并且善于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创设各种语文探究活动,使语文探究课堂流畅自如,异彩纷呈。,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因为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更具时代色彩。本教学导论试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和高中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结合语文课标中关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相关要求,结合一些语文教学案例,谈谈学科学习与数字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优势。,(二)语文的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1、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语文,不同语

3、文专家有不同的解释,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字”,后来又有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指“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章”,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就是“白话文和文言文”。,究其实,不管怎样理解“语文”,其核心内容都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言文字实用性的运用和艺术化的运用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为了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语文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这样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内容涉及的是语言文字的“作品”说话和文章,他们涉及各方面

4、的事务,也少不了文学口头的和书面的文学,语言、文字及其作品也无不隐含文化的信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功效的特性。“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反应的特性。,使用工具不同,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工作效率会有所不同;使用工具的技术手段不同,也会使目标的实现程度有所不同。讨论工具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工具的目的,也不能不考虑工作的对象、范围和内容,还需要讲究使用工具的技术手段和实际功效。 “人文”一词主要有两

5、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文化对人的化育作用,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从而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课程。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

6、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同时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综上所述,理解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体会其“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逐步培养学生 “体悟、思考、评价” 文本语言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文本的教学价值。,2、高中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学生大都是15岁至19岁阶段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

7、识文化积累,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对生活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和外界世界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尤其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高中学生更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对教育(尤其是母语教育)更是充满了期待。,为了适应高中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认为: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学习方法

8、和学习习惯在学生语文学业成绩上的综合表现。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里将“语文能力”界定为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对于中学语文学科核心能力还有几种代表性观点:(1)语文界传统观点认为,语文核心能力就是由“听、说、读、写”构成;(2) 语文义务课标(2011年版)认为:语文核心能力就是由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运用”构成,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义务课标突破只强调“听说读写”的局限性,不止重视逻辑思维,也重视形象思维,

9、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语文课程基于时代特色和学生年龄认知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出发确立语文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全面设计课程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 1、语文课标对学科教师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

10、。一个好的课件,其窗口所承载的声、像、图、文信息是一种艺术美,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在美的氛围中, 情绪高涨地学习, 生动、 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媒体和教学设计的物质基础,是传递信息、 使知识内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全球化的需要,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符合个性教育的 方向。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语文学科的特色是以语言的形式承载思想情感的内涵,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追求二者完美的统一,离不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导入精美的画面,调

11、动学生们的审美体验 ,深入体味文本内蕴;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 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教育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 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 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层融合,可以说真正尊重了学生

12、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尊重了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规律,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语文课标在第一部分“前言”中这样阐述了时代的需求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

13、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这样阐述了时代的需求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由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组成,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在阅读鉴赏时不仅要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更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这里就离不开网络课程。,“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语文课标这样规定: ()在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中,课标要求实现“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

14、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何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在人教版选修教材文化论著研读中,课标要求实现“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设计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人教版选修教材社区文化专题中提及,可以运用网络开设大众媒体专题、网络文化专题等。学校开设选修课程应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不要简单照搬外校的课程。课程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注意开发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选派老师进修,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等条件

15、、建设选修课程。,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这样阐述“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等等。,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对语文学科特性和课程目标的理解,联系信息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深感压在每个语文教育者肩上的重任。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难道只凭借教师那种激情洋溢的语言,只依靠教室这一活动领域,只利用教材文本、黑板、粉笔、教鞭等传统教学工具就能成功地传递教育信息?,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时代浪潮

16、中已经滞后,不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已满足不了高中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在当今信息技术爆炸的科技时代,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课堂,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改进语文探究课堂的教学方式, 最大程度地传递语文信息(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等),才能达到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实现语文的教学价值。,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长期以来,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