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问题专题训练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482245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实用问题专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实用问题专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实用问题专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实用问题专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实用问题专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实用问题专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实用问题专题训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2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1 1)(山东)(山东)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922 题。 (18 分) 黄永玉:大师之境黄永玉:大师之境 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 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 戴了“绿帽子” ,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 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 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 或是

2、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 感与睿智的来源吧! 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 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2 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 开了故乡湘西凤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 友。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 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连夜干掉了保长, 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文化的

3、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 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 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那是在 60 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 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 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他给黄永 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 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曾

4、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 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但前三项爱好都全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稿费太低 了。 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 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 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 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 ,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 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去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

5、年好友黄苗子夫 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去年,黄老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 “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 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 ”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 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 (有删节) 19.简析黄永玉是“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在全文中的作用。 (4 分) 20.结合全文,回答哪些因素使黄永玉达到了“大师之境” 。 (4 分) 21.概括作为艺术家的黄永玉的性格特点。 (4 分)22.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

6、。 ”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6 分)二、二、阅读下文,完成阅读下文,完成 19-22 题题 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 ( 有删节) 新华社南昌 10 月 28 日电(记者陈建华、周伟、王以端)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一 首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唱响;一段段激昂悠扬的 旋律在巍巍井冈回荡,把人们又一次带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始于 2006 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将经典与时尚、 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 大

7、餐。尤为令人可喜的是,在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而一味流俗媚俗之时,让千千万万 的电视观众在红色激情中感怀不已,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2007 年,江西电视台正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举办中国红歌会,并获得批准。今年“五一” 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上了井冈山,并从 8 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赣鄂、 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各地报名参赛者达 1 万多人,遍布各个行业、各个 阶层、多个民族,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 6 岁、年龄最大的

8、已经 78 岁。当一位两岁半的孩童被妈妈抱着在话筒前,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唱起了小军号;当一群平 均年龄 68 岁的老人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井冈山茨坪红歌会现场,神采飞扬地唱起解 放区的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的,不是演唱者唱技的稚嫩和粗糙,而是歌声中透出的热 爱和真情。进入今年红歌会决赛的三名选手分别是曲措、白马人组合、黄训国。一直离乡在外的曲措 泛着泪花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黄训国发自内心地讴歌父亲,白马人组合以一首老师我 总是想起你向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致谢。全场观众无不被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与真情所打 动,一个个眼含热泪。77 岁的老艺术家阎肃是红歌会的多场评委。他说:“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

9、评委,但说实话, 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为什么从 6 岁的孩子到 78 岁的老人,他们都要登台?为什么在上世纪 50 年代打下过美国 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在舞台上放歌?为什么歌者和听众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 唱竟引来万人合鸣?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歌之所以让人感动,首先是“歌红”。红色歌曲传递了一种情感,这 种情感就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使人百听不厌、历久弥新;其 次是“会红”,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着大众,把

10、比赛变成了参与的快乐歌唱形式, 从而唤起了百姓的热情,吸引了大众的参与。 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说,红歌会的成功让我们有众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红歌也这样叫 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红歌让这么多人感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红歌会的“粉丝”当中,竟 有这么多的年轻人。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学的张蕤同学今年高考以 699 分的总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名。为了表 达自己对红歌的热爱,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红歌会。他说:“井冈山养育了我,红色精神已注入 了我的血液。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我爱红歌,红歌精神会让我受益一生。 ”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红歌现象”时认为,红歌会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秀”模式,但在 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低

11、俗,转而引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红歌会颠覆了以往人们 对红歌的认识,在重唱经典歌曲的同时,节目组创人员从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歌曲的伴舞以及电视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得红歌由“过时”成为时尚,以一种 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形式出现,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带给人感动。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随着红歌与 红歌会日渐红火,昔日的红歌精神再一次被点燃。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精神

12、 似乎在一点点流失。 ”网民在网上对红歌会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荧屏上的某些缺失。 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 成功的标杆。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喻春龙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大众传媒承担着重要责任。传媒最重要的职责是引领而不是迎合;节目收视率不能靠低俗来换 取,而要靠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来赢得。在大众呼唤优秀电视节目和文艺产品的时候,中国红 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19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文体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4 分) 20文章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人们参加红歌会的盛况,作者为什

13、么这样写?(4 分) 21 “红歌会”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期望?(6 分) 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红歌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怎样的启示。 (4 分) 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珍贵的 50 分钟 耿人强 8 月 1 7 日上午 1 O 点 30 分,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当大夫欣慰地告诉小寒松 的妈妈,孩子已基本脱离危险时,这位在医院守候了四昼夜的母亲紧紧拉着本 报记者孙京涛的手,感激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看到小寒松吃力地睁行青肿的双 眼,轻轻叫了一声“伯伯”,专程采看望他的韩文华等三位泰山挑夫也不禁流下 了热泪 8 月 1 3 日上午,

14、天高云淡,泰山景色宜人。 来自金乡县羊山镇的 1 O 岁小学生寒松今天格外高兴,昨天晚上他终于在爸 爸妈妈的带领下第一次爬上了泰山。 早晨下山时,他兴高采烈,又蹦又跳。到上午 8 点 15 分左右,他已经将爸 爸妈妈远远地落在后面,来到了十八盘中段。 就在他继续欢呼雀跃向前奔跑时,突然脚下一滑,一头栽倒在陡峭的台阶上, 飞速向下滚落 在不远的地方,泰山挑夫张同海,正挑着一担 60 多公斤重的石子上山。当 他看到随着游客的惊叫有人滚下来时,立即跨步挡在十八盘台阶的正中,小寒松 猛地撞到了张同海的腿上,终于停了下来。此时,他已滚落下 30 多米。 当张同海吃力地放下扁担时,正在附近休息的挑夫昊光栋

15、和韩文华也跑了上 来。吴光栋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一边用卫生纸擦拭着孩子口鼻中不断流出的鲜 血,一边大声喊叫:“谁的孩子,谁的孩子” 小寒松的父母赶来时,看着昏迷过去的孩子,惊慌失措。他们想带着孩子向 山下跑,有经验的韩文华大声喊道:“快上南天门,坐索道下山!”说罢,他和 吴光栋抱起孩子快步奔向南天门。 当两位挑夫抱起血流满面的小寒松在极陡的十八盘上奔跑时,小寒松的父亲 问:“你们要多少钱?”吴光栋生气地说:“不要钱!要救命!”15 分钟后,当他们气喘吁吁地爬上南天门时,恰被在此采访的大众日报社摄 影记者孙京涛看到。孙京涛凭着职业敏感意识到这是在救人,便飞快地按了几下 照相机快门,随后向索道方向

16、疾奔而去,边跑边向拥挤的人群喊:“快闪开,有 个孩子受伤了。” 当孙京涛首先跑到南天门索道站后,急切地向索道管理员说明了情况。工作 人员马上停止了检票,把手一挥说:“赶紧上,你们先下山!”索道车快速滑向 山下。 8 点 40 分左右,泰安日报社的摄影记者曲建春正在中天门附近采访,他看到 有人抱着一个血迹斑斑的孩子跑下山来,连忙抓起相机冲了上去。 此时,抱着孩子奔跑的记者孙京涛已力不可支,当他看到早已熟识的曲建春 时,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快去找车!” 此时,小寒松浑身绵软,面目青肿,对母亲的急切呼唤毫无反应。 看到这危机的情形,对泰山情况非常熟悉的曲建春飞速跑向中天门停车场。 正在值班的同志听他讲明情况,马上开了一张免票证,说:“快上车!” 正在停车场等客的泰山管理局旅游车队司机梁水来,忽见有人抱着个受伤的 孩子疾奔而来,他顾不上顾客尚未到齐,立即发动汽车向山下驶去 此时,护送小寒松的只剩下两位记者和小寒松的妈妈。孙京涛催促司机: “师傅,请您再快点!”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飞快地行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