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强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482041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建强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李建强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李建强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李建强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李建强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建强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建强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 3: 陇西县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申报表陇西县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申报表作者单位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论文题目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作者姓名李建强职 称中学一级职 务论文概要及申报理由(200 字以内):新课改以来,中小学虽然都是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教学,但还是存在着很多差异。小学科学课的物质世界部分从内容上来说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科学课程开设得如何关系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但由于多数情况下小学和初中分开办学,领导和教师又缺乏沟通意识,导致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物理课的教学相互脱节,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重复,就是难易程度把握不当。这种教

2、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如何保持学科教学的连续性,使学生比较轻松地过度和衔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这里我谈几点关于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的看法。推荐单位对论文的评价意见:签字(盖章) 年 月 日专家组评审意见及建议等次:等次: 专家组长(签字) 年 月 日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之我见李建强(陇西县南二十铺学校 甘肃 陇西 748108) 摘要:摘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种准 备可以有效地保证学习的成功,并使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

3、济合理。新课改以来,中 小学虽然都是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教学,但还是存在着很多差异。小学科学课的物质世界 部分从内容上来说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科学课程开设得如何关系到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 科的兴趣。但由于多数情况下小学和初中分开办学,领导和教师又缺乏沟通意识,导致小学 科学课与初中物理课的教学相互脱节,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重复,就是难易程度把握不当。 这种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如何保持学科教 学的连续性,使学生比较轻松地过度和衔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课题。结合自己 的教学实际,在这里我谈几点关于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教学衔接的看法。 关键词:关键词:初

4、中物理 小学科学 衔接 一、课程理念的衔接一、课程理念的衔接初中物理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在基本理念上明显地表现出一致性,其核心理念包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物理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

5、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物理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把它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

6、质和精神,突破了以往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成为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二、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二、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一)(一) 、教学内容由零散向系统过度、教学内容由零散向系统过度小学跟初中相比,虽然知识块差不多,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教学的内容上,是由零散向系统过度,科学教材共分八册,与物理相关的知识是分散其中的,因为小学的科学教材还涵盖地理、化学等等其它的知识,科学课程所涉及的物理内容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到了中学如何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中学物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7、呢?举个例子,这是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我们以科学中的电与生活中的一些实验为例,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使学生能够了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在小学的教材中,它只演示了现象,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事,但是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更没有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小学的科学教材中在讲导体和绝缘体的时候提供的一张图片,他们力争让孩子通过实验去感受,哪些东西是导体?哪些东西是绝缘体,和材料有什么关系?与此同时在课程的内容中,介绍了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让学生观察现象,但是并不解释有关物质结构不同的相关知识,也不涉及到半导体的知识,只分导体

8、、绝缘体,而初中的电学却要系统的介绍,电荷、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的知识,因此就更加全面。(二)(二) 、教学内容上由粗略向严谨过度、教学内容上由粗略向严谨过度初中的物理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小学的科学课程里都学习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找出这些规律概念的讲解方法与初中物理所学的定义、概念、规律存在的联系和区别,注意概念规律和客观限制条件和表达方法。因此也就是建议各位老师在初中教授物理的时候,您首先应该去找一下当地的小学所使用的科学教材,在孩子真正学习八年级物理之前,首先您要明确,学生在小学阶段,他都曾有过哪些物理知识、做过哪些物理实验、了解哪些物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从小学到

9、初中的一个有效的衔接。我们举个例子,在科学的教材中,摩擦力的概念定义为一个物体在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个阻碍物体的力,这种力是摩擦力。这是小学中的定义,我们再看中学,中学定义为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大家仔细比较不难发现中学多了相对二字,我们知道相对显示出概念的严谨性,因此我们在九年级的物理课堂上讲解时就要认真强调,同时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相对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摩擦力的实验,他们在初中阶段再接触此类实验的时候并不陌生,而恰恰是在不陌生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着重向他们强调

10、相对的含义。又如,在讲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的时候,小学讲与接触面状况和物体重量有关,中学则讲,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重力和压力是不同的概念,初中讲法的严谨性应该说再次体现。(三)(三) 、教学内容由定性向定量过度、教学内容由定性向定量过度科学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刚才我们在前一个问题中已经涉及过了,这些大量的图片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动手做小实验,这样能够得到很多的结论性的知识。学生的认识是表象的、定性的,基本不设计定量计算,而初中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定量计算的要求提高很多,力、热、声、光、电,都涉及大量的定量计算。三、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教学方

11、法的衔接(一)(一) 、激发兴趣、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小学的时候科学课本上基本上都是从实验引入介绍物理知识的;中学的物理实验不仅要继续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同时要使学生通过物理现象的观察来发现规律,从小学只做定性实验,到中学会用控制变量变等做好定量实验,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务必在课上做好演示实验,重视学生实验,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这才符合中学生爱动的特点,我们要充分把握和运用好这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此同时利用现在的多媒体设备,尽量开拓学生眼界,增大信息量。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初中物理的部分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的科学

12、教材中也涉及到这个实验,也就是说从小学到初中这个实验是具有重复性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介绍的知识应该是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是更加系统的。这个实验把原本不易观察的事情变得易观察,当我们敲击音差的时候,音差会震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离得远,同学们就看不到这种振动,他们只能听到一些比较小的声音,但是当我们用细线吊一个乒乓球,当音差振动的时候我们让乒乓球去靠近它,远处的同学也能看到,橘黄色的乒乓球被一下一下的弹起,从而证实音差在发生声音的同时在振动。因此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非常有效的呵护这种好奇心、去维系这种好奇心,让他把这种好奇心一直延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因为兴趣毕竟是最好的老师

13、,我们不希望孩子们说觉得物理乏味,觉得物理没意思。因此还是这些知识,只不过在初中阶段我们要换一种方式,我们的要求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相应的知识块、小学跟初中是基本相同的。(二)(二) 、把握好第一次、把握好第一次万事开头难,物理教师要把握好若干个第一次,第一次进课堂、第一节课、第一次作业、第一次考试、第一次讲评、第一次进实验室做学生实验、第一次演示实验、第一次表扬学生、第一次批评学生,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他的理性思维还不是很强,第一次是好的开头,也会让学生对物理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和感觉,而学生的兴趣也许就从这些第一次中萌发出来,学生的兴趣也许会被这若干个不太好的第一次所抹杀掉,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若

14、干个第一次。(三)(三)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课程的学习没有考试成绩的压力,而是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学生的主要活动在课堂,初中物理各方面要求很高,要求提高、难度增大,我们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习的习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的方法,倡导充分的预习、课上认真的听讲、大胆的质疑,系统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小学科学课到初中物理课的过度。四、物理思维的衔接四、物理思维的衔接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的分析,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中揭示出产生困难的具体原因及本质形式,从而为物理创新教学提供依据,也为教师具体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15、过程、选用教学方法提供根据、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小学科学到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过程中,应该除了知识衔接之外,还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衔接,有意的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习惯,例如大多数学生习惯通过阅读来再现物理情境和物理规律,这是他原有的认知,由于没有画图分析问题,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会弄错情境、过程或者是状态,遗漏条件、降低解决问题的正确率,画图分析问题能够使学生脑、眼、手并用,能使物理情境、规律、条件、过程或状态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直观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将物理情境构建成对应的物理模型图,包括过程图、状态图、示意图等,将物理

16、条件标注在图形的相应位置,寻求因果关系,应用相应的物理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养成学生画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用图讲课、用图解题、用图答疑,提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画图分析探究突出解答问题的层次和条理性,我们在讲题、讲课的过程中实际上有慢慢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这是其中一个例子,比如在讲运动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画类似的小人和小车,帮助学生分析物体运动的过程。总之:恰当有效的衔接将时分有助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关注衔接是我们对学生的负责,是物理教学中寻求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志标,当前小学科学课教学调查报告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 年 02 期 3李伟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观的实践探讨D;延边大学;2010 年 4尹晓;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