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二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81678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二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二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二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二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二复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历史必修一高一历史必修一 复习资料整理复习资料整理 第 1/3 页 专题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 2.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 度;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 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就其产生与演变而言,有三次大的创新:(1)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 的国家制度。 (2)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 共主” ,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 (3)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

2、制度,中国历史从此摆脱血缘政治模式, 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时期。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基本特点是:(1)王 权与神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 集中 二、王位世袭制1.三个基本特点,即专制独裁、世袭和终身制。2.王位世袭制形成于夏启统治时期,发展于商周时期。 三、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 制。主要表现

3、在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 、车轨、文字 ;修驰道;开 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等。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特点:皇权至上原则。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 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突出特征:皇 权至高无上。 (3)作用和影响: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 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 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

4、强。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 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 五、郡县制 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郡设郡守、郡尉、 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 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六、三公九卿 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立的中央执政机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 “三公” 。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 责监察系统。 “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

5、七、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 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 行政和司法。高一历史必修一高一历史必修一 复习资料整理复习资料整理 第 2/3 页(3)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群臣关系,实质上是 “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八、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6、。六部即吏、户、礼、 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 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 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十、军机处 (1)最初设置的目的:起初是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 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 (2)职能和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

7、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 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但政治决策封闭的特征更为明显。 (3)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 度。 十一、改土归流 (1)概念: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2)意义: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 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专题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国门洞开 (一)原因 119 世纪上半期,西方

8、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二)经过 118401842 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美、法等国也加入了侵华的行列。 21894 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5 年 4 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中 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地在中国设厂开 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4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 年 9 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等 11 国签

9、订辛丑条 约 。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 立。 (三)危害 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 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灭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3经济上,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高一历史必修一高一历史必修一 复习资料整理复习资料整理 第 3/3 页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条约内容 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元开

10、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 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 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2.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军费 2 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辛丑条约: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 9.8 亿两。拆毁北 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禁止人民反帝 三、中国近代民众自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和

11、地位 (1)特点:发生在中外民族战争中或之后;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往往呈自发性、 分散性,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 (2)地位:反抗斗争反映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和捍卫国家民族尊严 的浩然正气:正是民众大规模的自发斗争,迫使帝国主义放弃瓜分中国的计划。但由于缺乏先进 的理论指导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有时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迷 信。 四、抗日战争 1.特点 (1)是第一场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两个战场相互

12、配合、相互依存,贯穿 始终。 2.胜利的原因 (1)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2)坚持和发展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3)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原 因。 (4)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人民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加快了抗日战争决定性胜利 的进程。 (5)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得道多助。 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结果: “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 割中国的局面。美国利用“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大。“门 户开放”政策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